多国人士:中国两会释放积极信号 将造福全球

2021-03-09 15:38:14

多国人士表示,中国今年的两会意义重大,相信中国将取得更大发展,为全球带来更多利好。  多国专家学者表示,中国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经济恢复增长,并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表明中国对未来发展以及为人民带来更好生活充满信心。  多国人士表示,中国两会传递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合作等重要信息,将继续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查看详情 >

再帮一把!减税降费新政策为市场主体助添活力

2021-03-09 15:35:52

“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一处充满温情、令人鼓舞的文字,让市场主体发展心里更有底了。  市场主体,不仅关涉民生就业,更关乎经济发展。而税收政策的细微变化,更是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020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有效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更是中国经济增速画出“V型曲线”的关键动能之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给减税降费定下“硬目标”: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立足新起点,减税降费如何助力市场主体跑出“加速度”?多位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涉税新政策,体现出财政政策的科学性和持续性,能够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减税降费落实落细 “真金白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近年来,“减税降费”无疑是我国财税政策的关键词。  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同年3月20日,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印发了《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由此,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序幕拉开,以增值税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减税措施落地见效。  将适用16%税率的项目改按13%税率征税,主要涉及制造业等行业;将适用10%税率的项目改按9%税率征税,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业、邮政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基础电信服务和农产品等货物;保持6%一档税率不变,主要涉及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和增值电信服务。  今年3月5日,财政部长刘昆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降税减费规模超过7.6万亿元。税率的下调切实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对于稳定经济增速、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税务改革向纵深推进,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加速落地,在激发市场主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因此受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樊勇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减税降费作为我国重大宏观经济政策,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大举措。 万亿红利加速释放 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世界经济衰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让市场主体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多重冲击,我国经济稳定复苏,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数字背后,是万千市场主体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2020年,我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2735.4万家,同比增长12.8%。  市场主体的快速复苏,离不开国家为支持疫情防控、助力市场主体复苏推出的减税降费政策“组合拳”: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2020年,面对严峻的复杂形势,我国公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6万亿元。  “减税降费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到减税降费带来的“获得感”,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更是感受颇深。  “2020年,格力电器(000651)享受减税降费及各项税收优惠超40亿元,出口退税近25亿元,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7.4亿元。”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晒出减税降费账单。董明珠表示,减税降费对稳定资金流有直接帮助,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应流集团董事长杜应流说,“2020年,集团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达4000多万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减免企业所得税538.2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1200万元。凭借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的一系列政策红利,我们攻下了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优化落实减税政策 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迎新局 展望2021年,减税降费政策如何推进落实,更大程度地惠及市场主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涉税新政策的公布,引发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点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方面都给予更大优惠,同时为了激励企业创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也得到延续。这对中小企业是重大利好。”全国人大代表、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朱明跃这样说。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加大研发投入,我们更有底气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2021年的减税工作定下三大基调:一是继续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的减税,对于支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及稳定经济的预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着重于结构性减税,在减税的基础上,2021年应着重于优化,运用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手段将减税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税收优惠政策向国家发展战略的功能倾斜,用税收优惠机制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汤继强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其规模之大、涵盖群体之广、针对性之强,将惠及每一位纳税人。站上新起点,减税降费新政策将更有效地惠企利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查看详情 >

个税再成两会焦点,辽宁省副省长建议东北地区按50%计征

2021-03-09 15:26:21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2018年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将起征点从3500元调到5000元,迄今不到3年。近3年来,不断有人呼吁还应继续调高起征点。正在进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个税起征点再次成为代表热议的焦点。  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简报显示,各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时,有代表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也有代表提出,应针对东北、西北地区,采取个税优惠政策,比如按50%计征。  3月6日,河南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王馨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高收入群体征收额。同一天,四川团小组会议上,代表彭传新建议,动态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3月7日,广东团小组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代表张传卫建议,降低高层次创新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  据央视报道,本次两会,代表董明珠带来的建议之一就是呼吁提高个税起征点,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一万元,减轻年轻人的个税负担,“现在‘80后’‘90后’群体压力特别大,很多人面临支付住房贷款、生养孩子的情况。虽然国家政策减免了一些税费,但有些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是很重。”  来自辽宁、陕西、青海等代表团的代表则提出,应给予东北、西部地区个税优惠政策。  据会议简报,3月5日,辽宁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辽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提出三条建议,其中之一与个税有关,“在不改变个人所得税税制和税负前提下,给予东北地区按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50%计征的优惠政策”。  同一天,青海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张永利建议,对西部地区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各种工资收入、津补贴分别给予一定期限内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3月6日,陕西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纲要草案时,代表崔荣华说,对西北地区引进的高级管理人才、紧缺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并返还个人所得税纳税额超过15%的部分;代表史贵禄也建议,国家财政出资2/3、地方政府出资1/3,建立西部创新型企业发展基金,减免这些企业研发人员个人所得税。  对于上述调整个税起征点的声音,也有代表持不同意见。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提高起征点,对于低收入人群会有一些帮助。但此前起征点调到5000元以上,实际上纳税人的范围已经缩小了不少。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是吸引眼球的一种说法。当然,目前消费动力不足的情况和居民收入有一点关系。但刺激消费,我认为更重要的还不是收入,而是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收入能够不断上升,经济形势稳定,自然会消费,反过来大家就不敢消费。这才是关键问题”。  新京报记者王姝 编辑白爽校对卢茜

查看详情 >

汪涛:预计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不会破2%

2021-03-09 15:23:03

近日,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不断创新高,自1月初升破1.1%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十年期美债收益率连续突破1.2%、1.3%、1.4%,在2月25日突破1.6%,创2020年2月以来的新高。此轮美债收益率上行的程度和速度之快出乎市场预料,引发了全球市场的震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对网易研究局表示,“美国国债收益率、利率、通胀预期上行,我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同时美国参众两院都通过了版本不同的超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另外,美国疫苗接种进展很快,经济开始复苏。因此,投资者认为目前经济过热,担心通胀产生。虽然美联储和很多经济学家都预测通胀压力并不大,因为全球产出缺口很大,之所以今年经济反弹很大是由于之前的基数因素;同时目前失业率也较高,因此短期内通胀压力不大,(反弹很大)是因为基数原因上涨,之后会停下来。但是市场比较担心,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美国国债收益率的迅速拉升。我认为美联储给予了一定的安抚,但是市场还是没有被说服。” 通胀预期抬升,QE还可持续吗?  汪涛对网易研究局表示,“瑞银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在去年就已预测到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从今年开始缩减,但美联储并没有这么说,他认为在经济大幅好转的情况下,美联储量化宽松的量会开始减少。他认为从(今年)九月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开始就会缩减量宽,这是在美联储大规模量宽后的大规模缩减,在利率方面美联储还暂时不会调整,至少到明年底以前依旧维持零利率,如果因为通胀预期的关系导致美国十年期国债的利率上升特别快,比如超过2%,我们会认为美联储会用一些如扭曲操作等不同的政策工具把长端利率降下来,我们预测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不会到2%以上。”

查看详情 >

金鹏辉:提高金融业防范气候变化风险能力应多措并举

2021-03-09 15:17:46

证券时报网讯,据央行9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长金鹏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提高金融业防范气候变化风险能力应多措并举。金融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强化宏观审慎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强化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披露和风险评估的体制机制,提高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管理能力。

查看详情 >

李全文: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作用 提升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水平

2021-03-09 11:58:22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央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这些企业及企业中的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科技创新资源和技术积累,承担着关键行业的技术创新,是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骨干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李全文建议,在国家基础研究,特别是在产业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作用,支持这些企业及企业中的科研院所大力开展基础研究,提升我国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水平。  李全文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一是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尽快出台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细则办法,同时,建立健全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强化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相关办法,完善相关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全面激发提升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对西部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扶持力度。需要国家统筹考虑、从政策层面出台更有力举措,从而满足西部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新的期待。目前,内蒙古一机集团围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特种车辆研发制造集团奋斗愿景,确立了建设“九个一流”的发展路径,即:一流的市场化经营能力、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流的信息化水平、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企业管理、一流的环保安全管理、一流的社会形象、一流的公司治理、一流的党建,特别是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引入“ESG”评价体系,统筹环境(E)、社会(S)和治理(G)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加快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详情 >

多项指标系“首次”或“历次最高” 意味着什么? ――权威解读“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2021-03-09 11:54:22

目前,“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正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这个春天,一张新征程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一个事关更加美好生活的约定正渐行渐近。在3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纲要草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  记者了解到,纲要草案共19篇、65章、192节,约7.4万字。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说,纲要草案重点体现了“四个突出”:  第一,突出体现“三个新”的核心要义,体现了对“三个新”要求的整体把握、系统贯彻和一体落实。  第二,突出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设置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0个主要指标。  第三,突出统筹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要求,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对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粮食、能源资源和金融安全等作出具体安排。  第四,突出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的项目支撑,围绕国家所需和人民所盼,共设置20个专栏,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 多项指标系“首次”或“历次最高”  记者了解到,纲要草案里有多项重要指标系“首次”或“历次最高”,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不设GDP具体量化目标。胡祖才介绍,纲要草案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同时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种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实际上是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  对此,他分析,这并不意味着不要GDP增速。纲要草案当中其他主要指标,比如失业率、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和GDP是相关联的,这些指标给出了具体数字,隐含了我们要努力使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我们通过多方面衔接测算,GDP增速保持在一定速度是有把握的。”胡祖才说,但考虑到这五年内外部环境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设定一个具体的量化增速目标,有利于更积极、主动、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为应对不确定性留有空间,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系首次设置指标。对此,胡祖才介绍,这一比重2020年是6.16%,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这一比重到2025年要达到8%以上。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导向,即更加重视基础研究。  ――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五年规划既是“国事”,也是“家事”。胡祖才介绍,纲要草案在主要指标设置上,民生福祉类指标数量最多。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民生领域。 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据了解,我国目前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市落户,部分已经落户的还存在市民化质量不高的问题,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胡祖才表示,“十四五”时期继续降低落户门槛,实现“愿落尽落”。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  此外,胡祖才还介绍,预计“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纲要草案回应社会关切,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据新华社

查看详情 >

稳经济、聚科技、保民生…2021年国家钱为什么这么花

2021-03-09 11:51:23

2021年3月9日来源:第一财经  2021年国家账本出炉。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增长1.8%,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着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资金需求,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专家认为,从预算报告的各项重点任务看,主要集中于稳定经济、科技创新、保民生、保基层财政运转、化解风险、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均指向新发展格局。财政规模和支出方向的调整,反映了财政在紧平衡时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的财力保障,既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的总量调节功能,更发挥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查看详情 >

为“国家账本”划重点!2021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来了

2021-03-09 11:46:47

翻开2021年的预算报告,数据增减之间,无不反映着政府资金的投向,政策调控的动向,和国计民生的方向,要读懂这本国家账本,我们来帮您划个重点。  2021年财政预算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今年我国赤字规模为3.57万亿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这是一个更持续的财政的考虑,我们也不再发特别抗疫国债了,这样会使得财政稳妥,积极可靠的持续的发展能够更加有支撑。  预算报告显示,2021年,中央本级支出35015亿元,下降0.2%,连续第二年负增长,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增加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对地方转移支付83370亿元,比2020年略有增加,剔除特殊转移支付后实际增长7.8%。预算报告指出,今年将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这种财政直达资金未来会常态化。它对于基层政府来说,一方面它能够获得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可以及时安排财政资金的调度,另外一方面它避免了过去层层卡油的现象。  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仍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5万亿元,民生等相关支出占了大头。其中,教育支出占1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3.8%,卫生健康支出占7.5%。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在需求端,把支付端转向医疗、教育、养老,这样的话人们自然而然愿意去消费。所以我们说财政可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供给端起作用,也可以在需求端的消费和有效投资上面发挥作用。  2020年,为应对疫情,我国实施了2.6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对此,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将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减免力度,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今年的预算报告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同时重点突出,加大对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这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花好这些钱呢?  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比3.7%,企业科技创新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  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在打破 “卡脖子”关键技术垄断的创新研发中,我们享受财政补贴1700万元,高端人才引进享受补贴1000万元,进一步明确了更大的支持政策。 在2021年,财政资金将加大对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  在《预算报告》(草案)中:今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此外,财政资金还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今年将通过税收优惠举措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界红:今年国家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预计我们今年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将继续提高。  在今年财政支出总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来自财税部门的代表们表示:将做好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测,加大对企业及经济运行情况的评估,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见到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石建辉:虽然说中央的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还是会适当增加,但是财政紧平衡的状况始终是存在的 ,为此我们必须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局长赵静:从税务部门常态化开展的税情调研与经济税收分析情况来看,多数企业的减税降费获得感都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税务部门是落实减税政策的主力军 ,建议加快健全惠民利企优惠政策的分析评估及调整机制,确保政策百分百落地见效。

查看详情 >

全国政协委员王红红 让投资更好惠及民生

2021-03-09 11:43:29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淮安市副市长王红红表示:“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民生领域有效供给不足依然存在,比如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很大,这也意味着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要把社会投资积极引导到这方面来,既完成有效投资,又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升级。”王红红委员说。  “扩大有效投资,除了要在民生领域、重点领域发力外,还要善于发掘新的投资点。”王红红委员说,无障碍产业领域存在产业化程度不高、功能品种不丰富等问题。扩大对无障碍领域投资,既有利于培育壮大新动能,也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一举多得。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