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大股指当天涨跌不一

2023-08-31 09:30:22

欧洲三大股指当天涨跌不一,英国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30日报收于7473.67点,比前一交易日上涨8.68点,涨幅为0.12%。 法国巴黎股市CAC40指数报收于7364.40点,比前一交易日下跌9.03点,跌幅为0.12%; 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报收于15891.93点,比前一交易日下跌38.95点,跌幅为0.24%。

查看详情 >

道琼斯指数收盘上涨38.10点,涨幅0.11%,报34890.77点

2023-08-31 09:30:22

8月31日消息,投资者关注通胀与就业方面经济数据,同时权衡企业财报影响,美股小幅震荡集体收涨,道指涨近40点,纳指涨超75点站上14000点关口,标普上涨0.39%;热门科技股多数上涨,苹果涨近2%,大麻股GTBIF涨超20%,Lyft涨超8%。中概股多数走低,荔枝跌超15%,每日优鲜跌超14%,高途跌超7%,越南电动汽车制造商VinFast收跌近11%,市值跌破1千亿美元,两日累计跌幅达50%。 道琼斯指数8月30日(周三)收盘上涨38.10点,涨幅0.11%,报34890.77点;标普500指数8月30日(周三)收盘上涨17.66点,涨幅0.39%,报4515.2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8月30日(周三)收盘上涨75.55点,涨幅0.54%,报14019.31点。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上涨47美分,收于每桶81.63美元

2023-08-31 09:30:22

8月31日消息,交易员等待有关飓风“伊达利亚”对佛罗里达附近墨西哥湾沿岸能源运营和需求影响的消息,并密切关注与加蓬军事政变有关的事态发展,同时美国政府公布原油库存减少近1,100万桶为能源价格带来提振,原油期货收盘走高并创两周新高,同时纽约原油五日连涨也创今年三月以来最长连涨走势。 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割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上涨47美分,收于每桶81.63美元涨幅0.6%。道琼斯市场数据显示,原油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上涨为今年3月以来最长。ICE欧洲期货交易所10月份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37美分,至每桶85.86美元涨幅0.4%。全球基准原油和西德克萨斯中质油近月合约收于8月1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交易最活跃的11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涨33美分,至每桶85.24美元涨幅0.4%。 9月汽油上涨0.7%,至每加仑2.81美元,9月取暖油收于每加仑3.10美元,下跌3.5%。10月天然气价格上涨5%,至每百万英热单位2.80美元,促使价格本月以来有所上涨。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上涨7.90美元,收于每盎司1973美元

2023-08-31 09:30:22

8月31日消息,交易商等待更多美国就业数据出炉,同时美元及国债收益率持续走软,黄金期货收于八月初以来新高。 道琼斯市场数据的数据显示,12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上涨7.90美元,收于每盎司1973美元涨幅0.4%,为8月4日以来最活跃合约的最高收位。12月交割的白银期货下跌4美分,至每盎司25.10美元跌幅0.1%。 10月铂金期货下跌2.80美元,跌幅0.3%至每盎司983.30美元;12月钯金期货下跌28.20美元,跌幅2.2%至每盎司1229美元。12月交割的铜期货上涨1美分,至每磅3.84美元涨幅0.1%。

查看详情 >

降息后资金利率却逆势上行 月末央行加大 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2023-08-31 09:30:22

[ 8月30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3820亿元逆回购操作,由于当日有301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810亿元。 ] 8月30日,为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38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由于当日有301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810亿元。加上此前29日、28日逆回购操作,央行本周已在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6530亿元。 在15日,包括7天期逆回购在内的三大政策利率同日“降息”后,货币市场利率不降反升,引起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30日,银行间市场DR001(隔夜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7天期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加权利率分别升至1.91%、2.25%,后者较15日抬升超过40个基点。此前,二者还一度出现利率倒挂。 在此背景下,央行月末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8月中旬以来,资金利率回升甚至出现倒挂,主要受到政府债发行提速、缴税压力抬升等影响,但货币政策中性偏宽松的基调并没有改变,预计跨月结束后,DR007仍将重回政策利率1.80%下方。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后续市场流动性预计会继续保持合理充裕。 而对于市场担忧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指出,更多的考虑在于汇率波动和央行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的影响。他认为,即使进一步降息,资金利率短期可能也很难进一步跟随回落。 资金利率不降反升 8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SLF)多个品种分别下调15个基点、10个基点、10个基点,其中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降至1.8%。 不过,反常的是,作为短端利率的锚,7天期逆回购降息后,市场利率并未同幅度下行,反而继续上行,DR001、DR007一度出现倒挂,随后出现短暂下行。其中,DR007在24日短暂降至1.8%以下后继续攀升。 截至30日14:15,DR001加权利率为1.91%,DR007加权利率为2.25%,分别较14日高出21个基点、43个基点。 对于月中出现资金利率倒挂,明明分析,每月15日前后通常为“缴税高峰”,资金面一般较为紧张。参考今年前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基本每月13日至20日这段时间内,DR001均会出现较明显的抬升,其中4月抬升幅度高达91BP。另一方面,政府债发行放量,缴款压力会导致银行资金融出意愿与能力降低。 据中信证券统计,截至21日,8月政府债发行已经超过2万亿元,较上个月全月多增4641亿元,而前7个月的月平均发行量仅为1.4万亿元左右,本月发行量远高于今年以来各月的发行规模;同时,净融资额也达到近一年高位,除本月外,近一年每月的净融资额平均为0.4万亿元,而目前8月净融资额已超过1万亿元。 “银行作为配置利率债的主力,当前政府债加速不仅直接占用了其资金,同时为了后续承接地方债供给,银行业需要提前储备一部分流动性,导致银行向同业融出的意愿与能力降低。”明明在报告中称。 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近日市场利率略高于政策利率,反映金融机构对短期资金需求有所增加,主要受跨月、地方债发行节奏加快、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本月公开市场工具到期量相对较大等短期因素扰动。不过,市场利率并未出现较大幅波动,反映流动性整体依然比较平稳。 不过,孙彬彬认为,近期已两次降息(6月、8月),当前不存在信用扩张带来的流动性影响和税期典型扰动,地方债发行提速也有限,基于实体经济状态,目前资金利率持平或者低于去年7~8月是较为合理的推论,但目前实际资金利率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更多是汇率波动与央行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的影响。 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8月30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3820亿元逆回购操作,由于当日有301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810亿元。此前的28日、29日,央行分别开展逆回购操作3320亿元、3850亿元,两日合计实现净投放5720亿元。 Wind数据显示,本周共计有7280亿元逆回购到期,略低于上周的7750亿元,但月底到期量明显高于7月。“可以看到,近期央行也适度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资金净投放,以满足机构需求。”周茂华说。 对于接下来的流动性预期,周茂华认为,预计后续市场流动性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充裕,主要是国内财政与货币政策继续偏积极,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后续央行有望继续推出降准、结构性等数量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新兴领域,保交楼、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 明明也分析,考虑到当前稳增长诉求回升、逆周期调节空间打开,“宽货币”的基调没有改变,新一轮宽货币周期或已起步,预计后续仍将维持“削峰填谷”的操作模式维持流动性市场合理偏松。尤其政府债缴款叠加MLF到期压力,流动性缺口依然较大,年内降准仍有可能。 不过,考虑到8月以来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处于高位,反映出市场加杠杆操作较为活跃,资金较为拥挤可能会导致债市脆弱性和敏感度增加,这也是引起市场对后续流动性担忧的重要原因。 此前的8月4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提到,要“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效率”。明明认为,这体现了央行对资金套利、脱实向虚等问题的关注,后续有可能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建议大行及政策行控制资金融出规模,抑制金融空转。 对于资金利率走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期大幅走低的概率较低。孙彬彬认为,基于目前的宏观前提,对内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增量政策力度较为有限,对外控制汇率波动风险的压力预计会持续。即使后续进一步降准降息,可能资金利率很难进一步跟随回落。 但明明也表示,从8月银行票据转贴现利率走势来看,当月信贷需求可能仍然偏弱,短期内不会占用过多的银行资金,预计跨月结束加上财政支出投放流动性,DR007有望重回政策利率1.80%下方。 Wind数据显示,23日,半年期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一度下行至1.01%的年内低点,随后持续抬升,截至29日,回到1.3%附近,3个月期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则上行至1.45%。

查看详情 >

高规格会议释放重磅利好 金融支持民企发展形成合力

2023-08-31 09:30:22

金融支持民企又有重磅举措。 8月30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在人民银行总行召开。全国工商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主要负责人、民营企业代表主要负责人参会。 规格高、人员齐,可见金融系统对于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视程度。第一财经在会上获悉,金融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将在进一步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印发。 会上还举行了签约仪式,共有18家优质民企与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上交所、深交所和交易商协会合作签约,这些民企涵盖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等四大领域。 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政策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就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以及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给出了31条具体措施。 “金融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在会上表示。 马贱阳表示,政策主要从加大金融资源要素投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便利跨境融资、强化政策激励和融资配套等方面,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出了若干针对性政策举措。一是明确一个目标;二是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三是畅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四是发挥政银企和工商联的四方合力。 在目标上,持续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希望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作为一个新的转折点,未来逐步朝目标靠近。我们要求金融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服务方面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强化科技赋能,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马贱阳说。 在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方面,马贱阳表示,一方面支持引进来,完善跨境投资和资本项目便利化政策,扩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跨境融资和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相关试点,另一方面助力走出去,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池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首办户”拓展行动,为优质民营企业提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服务。 在畅通融资渠道上,在贷款方面实施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接走访,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在债券方面,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提效,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的配置;在股权方面,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通过私募股权市场定位,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引导基金作用,完善投资退出机制。 此外,要发挥好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深化合作对接,及时向金融机构推送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优质民营企业名单,建立健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与工商联系统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强化正向引导、信息共享、激励相容等政策配套,及时高效满足民营企业融资、融智、融商等各类金融需求。 金融合力支持民营经济 三年疫情,叠加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周期下行,一些民营企业的收益下降,经营性现金流减少。与此同时,银行在风险评估上采取了相对审慎的态度,降低风险偏好,让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在这场近三个小时的会议中,5家民营企业负责人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发言,5家金融机构负责同志作为金融机构代表发言。代表们直言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实际情况,表达了心声和实际诉求。 比如,文灿股份实控人兼总经理唐杰雄表示,目前政策对小企业、普惠客户的关注度非常高,但是对于中型民营企业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不是特别够,很多政策和大型企业是同一种金融政策,区分度不高。 天顺风能董事长严俊旭认为,金融机构传统的授信评估体系倾向于靠历史静态数据判断企业经营情况,缺乏对新兴绿色业务的专项分析,加上ESG风险数据评估缺失等因素,风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存在授信额度不足、增额难等问题,融资条件难以享受到绿色政策红利。 严俊旭建议,释放绿色信贷潜力,优化金融机构自上而下的风险评估体系,引导绿色信贷资源向民营企业集中的制造业倾斜。同时,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长效机制等。 在支持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关键时期,金融正在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表示,持续加强监管引领,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发展环境。 周亮称,将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健全敢贷、能贷、愿贷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增加民营企业融资业务等方面的考核权重、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将信贷资源向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还要完善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激发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丰富民营企业金融产品,着眼于民营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持续优化各种创新产品,把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向新兴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外贸等方面的民营企业。 资本市场支持民企发展成效明显。目前,沪深市场民营上市公司占比达63%,市值占比达41%,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九成。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9900多亿元,占同期利润的40%以上。 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表示,证监会将继续细化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的工作措施,充分利用股票、债券、基金、期货、REITs等多种工具,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具体而言,一是抓改革,强化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优化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二是提信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协调性。及时回应民营企业关切,落实平台企业常态化监管安排,依法依规推动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赴境外上市,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制度。三是扩融资,健全全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深入实施民企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工具。四是防风险,推动化解房地产等领域的突出风险。抓好即将出台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地,支持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稳妥应对民营房地产企业风险。 房企也在受益范围 房地产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此次工作会的受益范围之内。 会上举行的四批次签约仪式中,第四批次即是房地产企业和其他发债企业。其余三个批次分别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绿色企业和科创企业。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董国群表示,抓住房地产市场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域,坚决落实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房企股债融资渠道总体稳定,支持正常经营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一企一策”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推动民营房企股债融资项目案例落地。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对记者表示,“一企一策”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表明对大型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将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化解,大型房企在融资方面将会受到特别的支持。此外,民营房企发债及股权融资落地将提速。 目前房企发债受益企业较少,特别是增信发债支持,只有10多家民营房企受益。“第三支箭”股权融资方面,据统计,有接近30家A股房企申请股权再融资,证监会批复同意的只有6家,落地速度不及预期。 “后续监管部门对于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及股权融资将加快推进,民营房企发债及股权融资落地将提速。”刘水说。

查看详情 >

欧洲经济火车头陷入停滞

2023-08-31 09:30:22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9日报道,德国经济研究所(IW)预测,2023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大幅下降。经济学家表示,经济下行也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均预计,德国将成为2023年世界上唯一一个收缩的主要经济体。 报道指出,利率高企、能源昂贵和出口疲软正在拖累德国经济。因此,该研究所在其发布的报告中预测,今年德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多达0.5%。 经济学家强调,由于高度集中于世界市场和高额出口,德国经济受到乌克兰危机和地缘经济冲击的影响尤为严重。就国际比较而言,德国经济中工业份额占比较高,且能源密集型产业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德国比其他国家更能感受到现有供应风险和成本冲击影响。与此同时,德国国内需求正遭受高通胀影响。私人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制动器。 专家预测,到2023年底德国经济产出仅相当于2019年底的水平。他们预计2023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经济产出将下降。 报道称,经济放缓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该研究所预计,2023年德国平均失业人数将达到258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失业率将升至5.5%。 这些问题并不新鲜。自2018年以来,德国的制造业产出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停滞不前,这表明其长期成功的模式已经失去了魔力。 今年3月,德国最知名企业之一、全球最大工业气体供应商林德气体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退市,转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单独上市。这一决定的部分原因是德国金融监管的负担日益加重。但同时,林德表示,它不想再被视为德国企业,它认为这种联系降低了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Josef Joffe表示,今天的德国正处于另一个成功、停滞和改革压力的循环之中。“德国经济将会反弹,但它有两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首先,它未能将旧工业体系转变为知识经济体系,以及存在不合理的能源政策。” 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认为重要的是要记住,德国仍是全球领导者,我们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我们有经济知识体系,我为我们成熟的劳动力感到自豪。但目前,我们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竞争力。” 德国仍有许多优势。它深厚的技术和工程知识储备,以及在资本货物方面的专长,仍使它能够从许多新兴经济体的未来增长中获利。该国的国债规模低于大多数国家,金融市场将其债券视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之一。 贝伦贝格银行经济学家Holger Schmieding表示,德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没有上世纪90年代那么严峻。 普华永道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自2019年以来,德国汽车供应商在全球市场份额上的损失与过去20年的增长相当,部分原因是不愿改变,不愿投资新能源汽车和相关技术。 与此同时,德国企业也在纷纷抱怨越来越多的监管问题。与辉瑞公司合作开发新冠疫苗的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最近决定将部分研究和临床试验活动转移到英国,原因是德国对数据保护的限制性规定。 高科技假肢制造商Ottobock董事长表示,德国应该是医学进步的受益者之一,但由于新的监管规定,在德国开展业务变得越来越困难。 此外,能源成本正对德国化工等行业构成生死存亡的挑战,甚至使该国出现了去工业化浪潮。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得能源成本大幅飙升,尽管欧洲能源价格已从去年的峰值回落,但德国工业仍面临比美国和亚洲竞争对手更高的成本。 化工巨头巴斯夫首席执行官Martin brudermller在4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表示:“我们的国内市场让我们越来越担心,盈利远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德国无法迅速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人口结构。劳动力萎缩导致大约200万个工作岗位空缺。约43%的德国企业正在努力寻找员工,平均招聘时间接近6个月。 不过,德国总理朔尔茨最近驳斥了有关德国的悲观预测,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德国需要改变,但不需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二战后一直让德国受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朔尔茨举例说,在政府慷慨补贴的帮助下,大量外国投资进入芯片行业,如英特尔等公司。他补充道,计划对移民规则进行修改,包括使获得德国公民资格变得更容易,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技术工人。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查看详情 >

美国首批“药品集采”有点难

2023-08-31 09:30:22

作为拜登政府《通胀缩减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补助服务中心(CMS)发布了首批纳入联邦医保谈判的10种处方药名单。这也标志着美国联邦医保体系成立以来,“药品价格谈判”迈出困难但关键的第一步。但对于药企来说,这是一场关于利益的考验。眼下,包括阿斯利康、强生、默克在内的医药巨头已在多地提起诉讼,试图阻止这起美版医保谈判。 折扣价格40%-75% 当地时间周二,拜登政府公布首批将纳入医疗保险价格谈判的药物。据了解,这10种处方药清单将纳入美国65岁及以上人士的医疗保险项目价格谈判,相关价格调整将从2026年开始生效。未来两年还将有另外30种药品被划入谈判清单,价格调整将分别从2027年和2028年开始生效。 首批清单中包含治疗糖尿病、关节炎、白血病等疾病常见且昂贵的处方药。过去一年,这10种处方药在联邦医疗保险项目Medicare中占总成本20%,约505亿美元,覆盖近6600万美国人。 根据《通胀削减法案》条款,谈判选定药物的价格上限将设定在其平均价格的40%-75%之间,上市时间更长的药物折扣更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谈判将使选定药物的成本平均减少50%。 事实上,药价高昂一直是美国医药行业的顽疾。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今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药物价格导致美国每年有约900万成年人无法按规定服用处方药。智库兰德公司的一份调查指出,美国人在处方药上的人均花费居发达国家前列。在另一项调查中,有高达八成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处方药的价格不合理。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表示,对美国制药公司来说,政府参与价格谈判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与其他一些行业的企业不同,制药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可以随心所欲地设定药品价格。 在药品清单公布之后,相关药企必须在10月1日前决定是否参与谈判,谈判过程可能会持续近一年。如果拒绝参与谈判,药企将面临其美国市场销售额高达95%的消费税,联邦政府还可能将他们的药物从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中剔除。 每年节省250亿美元 根据联邦政府的数据,美国的医疗保险每年在门诊处方药上的支出超过2000亿美元。例如在2021年,百时美施贵宝(BMY)公司生产的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抗凝血药剂Eliquis,就吞掉了医疗保险120多亿美元资金。 据了解,第一批入选的10种药都来自于联邦医保的D部分,都是美国的老年人可以拿着处方去药房购买的药物。这些药物均具有两个特点:在联邦医保D部分的报销支出排名前50,并且还要满足上市多年且缺乏有力竞争对手的条件。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公共政策研究所(AARP Public Policy Institute)处方药政策负责人利·珀维斯(Leigh Purvis)表示,清单中的药品要么价格昂贵,要么使用比较普遍,或者两种特点兼有。 媒体报道称,长期以来,美国消费者和老年人权益倡导者一直在寻求控制参与医疗保险的药品价格,如今随着联邦政府开始谈判,医疗保险中一些最昂贵的药品可能会降价。 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称,服用10种谈判药物的医保参保者在2022年总共为这些药物支付了34亿美元的自付费用。到2031年,这将使卫生计划的支出总额减少近1000亿美元,也就是每年节省将近250亿美元。 还有美国媒体认为,为明年大选造势是拜登政府此时公布药品清单的目的之一。尽管谈判还未开始,但拜登政府已急于将其宣传为纳税人和参保老年人的“胜利”。 药企“围攻” 对于美国纳税人来说,一旦砍价成功,节省的开支将是非常可观的。然而药企们并不希望美国政府推进药价谈判。他们正以阻碍医药创新、有损罕见病药物和疗法投资、伤害专利保护等理由提起诉讼。 今年6月,默克已起诉美国政府,寻求禁止实施《通胀削减法案》中包含的药品定价改革,默克认为,药企将被迫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对相关药品进行谈判,因此该法案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和第五修正案,其征收条款规定政府即使是为公共目的使用私人财产,也必须支付公正的赔偿。 8月25日,医药巨头阿斯利康就医药价格谈判计划起诉美国政府,由此成为最新一家向美国政府“下战书”的药企。 阿斯利康在向特拉华州美国地方法院提起的诉讼中表示,《通胀削减法案》的药品谈判条款与另一项联邦法律《孤儿药法案》( Orphan Drug Act)相冲突,该法案旨在促进制药业对罕见疾病新疗法和药物的投资。阿斯利康40%的营收来自美国市场,是上述提起诉讼的大型制药商中美国市场营收占比最高的公司。 阿斯利康肿瘤学业务部门执行副总裁戴夫·弗雷德里克森(Dave Fredrickson)表示,如果允许药物谈判继续进行下去,这将对罕见病患者和美国癌症患者造成“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美国患者将难以及时享受到科学上的突破。 对于药品谈判消息以及回应,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上述药企,截至发稿还未收到回复。Axios新闻网称,如果药企们的法律挑战取得成功,谈判可能会被推迟甚至完全“脱轨”,前景难料。 同时,一些美国共和党人也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援引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称,价格谈判将导致135种药物和188种适应症疗法减少。此外,Vital Transformation的研究发现,《通胀削减法案》中的药品条款将导致约13.6万个直接的生物制药工作岗位减少。 对此,拜登已经明确表示“奉陪到底”。在上个月的讲话中,拜登提及:“大型制药公司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他们起诉我们,阻止我们谈判更低的价格,这样他们就可以增加利润。但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将继续对抗大型制药公司。”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赵天舒

查看详情 >

1-7月餐饮相关物流总额累计增长超过20%

2023-08-31 09:30:22

北京商报讯(记者 何倩)8月30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民生消费物流仍处恢复期,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线上电商物流持续活跃。7月份,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为121.8点,仍保持较高水平。快递行业整体处于温和竞争期,加之近年直播电商带来的快递小件化趋势,单票价格总体回落。7月份,快递行业单票收入环比回落3.3%,比去年同期下降5.1%。 此外,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餐饮、百货、便利店等线下物流持续回暖,1-7月线下零售物流需求同比分别增长7%-8%,餐饮相关物流总额累计增长超过20%。 在工业品物流方面,1-7月,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8%,增速与上半年基本持平,7月份同比增长3.7%,环比回落0.7个百分点。工业品物流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多数行业物流需求保持增长。但本月有近八成行业物流总额增速有所放缓,工业物流恢复的势头尚待稳固。 而在进口物流方面,1-7月进口物流总额10.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8%,增速与上半年持平。7月当月增长13.8%,增速环比回落9.7个百分点,4月份以来各月增速波动较为剧烈。受到年内国际大宗商品回落影响,我国进口价格连续多月持续下降,回落幅度明显,进口物流量价背离现象持续。 总体而言,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1-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8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7月份,增长4.5%,比6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从历年走势来看,7月份环比回落尚属正常的季节性波动。当前物流需求基本稳定,社会物流总额累计增速延续平稳恢复势头,4月以来当月同比增速波动有所增大,显示恢复存在一定波动性。

查看详情 >

指数勉强收红 半导体板块卷土重来

2023-08-31 09:30:22

本报记者 林珂 周三A股市场整体维持震荡整理态势,上证综指收盘上涨0.04%,报收3137.14点;深证成指上涨 0.26%,报收 10482.50点;创业板指跌0.05%,报收2117.13点;科创50指数表现强势,收盘大涨 2.53%,报收939.65点。市场成交额达到9843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24.63亿元。 从周三A股市场的表现来看,权重股在银行和券商板块的向下牵引下表现不佳,特别是银行板块,由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开始实操,整体表现低迷,毕竟,房贷是各大银行的优质资产,也是维持利润增长的基石。不过,盘面热点还是层出不穷,特别是科技板块分支的卫星导航、华为概念、半导体芯片和算力板块等前期调整比较充分的科技板块卷土重来。具体到个股方面,两市上涨股票超过3100只,芯片股集体反弹,利扬芯片、大港股份、盈方微等近10股涨停,半导体板块净流入资金达到18.41亿元。 市场人士指出,随着华为mate60 Pro新机的发布,以及英伟达股价近期创出收盘历史新高,这些都有可能刺激A股科技板块出现一波反弹。从消息面看,中美贸易出现新的变化,经贸科技合作有望进一步延续。在这个关键时点上,华为新机的发布又点燃了国内半导体芯片行业以及卫星导航板块的市场机会,毕竟mate60 Pro在5G制式、芯片技术以及卫星通信方面都有极大的突破。 此外,周三市场还传出量化基金将被规范的消息。有消息称,相关部门将召集量化基金开会,相关的制度也将在10月份之前出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量化操作被认为是目前A股市场难有起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量化T+0策略会在市场单边上涨时进行卖出,因此量化策略被认为是周一 A股的“砸盘主力”。不过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操作风格看,量化交易也是主流,它并不会对行情产生主导作用,而仅仅是一种操作手段,就像全球资本市场都有股指期货一样。但唯独在A股市场,量化交易和股指期货容易成为单向操作市场的工具,这也令人深思。 对于后市走向,有市场人士指出,目前A股虽然有众多利好政策出炉,但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特别是由于长线资金入市还不明朗,上市公司半年报整体也不太理想,因此投资者应关注半年报业绩增速良好、行业景气度高的品种进行中长线布局,切忌盲目追涨杀跌。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