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回购利率起波澜 信用利差逆势下行

2023-02-10 09:30:23

DR001加权平均利率走势图 ◎记者 张欣然 在央行连续两日大额逆回购操作的呵护下,紧张多日的资金面9日终于出现转松态势。 截至2月9日收盘,反映流动性的重要指标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下行8.35个基点至2.2872%,GC001加权平均利率下行41.4个基点至2.336%。而2月3日至2月8日,DR007加权平均利率累计上行110.46个基点至2.3707%。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期资金面出现波动,主要受财政、银行信贷投放较好、同业存单到期规模较大等因素影响所致,都是短期扰动。后续资金面有望平稳无虞,流动性也会保持合理充裕。 另外,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市场资金总量收紧,信用利差却逆势下行,这预示着银行理财赎回企稳,信用债配置盘逐步入场。 节后资金面出现波动 昨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453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00%。因昨日有66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投放3870亿元。 2月8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由净回笼转入净投放,净投放4860亿元,两日合计释放流动性8730亿元,资金面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尽管资金利率仍维持高位,不过2月9日下午利率下调,资金面已有转松趋势。”一位券商自营交易员向记者表示。 某银行金融市场部交易员告诉记者,这两日银行机构融出资金很少,大行是市场的主要资金融出方。但2月以来,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质押式回购市场净融出规模明显下滑,这说明大行近期资金偏紧。“OMO(公开市场操作)投放量少也影响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1月银行超储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可反映银行闲置资金充裕度)下降较为明显。开年以来,央行提供的中长期资金较少,短期资金较多。”该交易员补充说。 2月以来,市场流动性较为紧张,原因之一是财政因素。民生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周君芝解释称,今年2月,中小企业需要补缴近4729亿元的税费,补缴税费导致今年2月税费缴纳规模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可以说,3月初财政呈现状态是多收少支‘广积粮’,客观上导致财政虹吸了市场流动性。” 银行信贷投放较多也造成了流动性紧张。春节假期后,多家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今年信贷投放情况远好于往年同期。周君芝认为,算上杠杆效应,银行体系年初或投放4000亿元信贷规模。这必然消耗流动性,而且这笔准财政工具投放主要依靠大行,自然也就消耗了大行的流动性。 另外,本周同业存单到期规模较大,也造成了资金利率上行。方正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伟表示,2月存单到期规模为2.3万亿元,是2018年6月以来的月度最高到期量;本周存单到期规模也有4665亿元。 信用利差逆势下行 一般情况下,当市场总量资金收紧时,信用利差往往上行,但记者注意到,近期信用利差却在收窄。 截至2月9日收盘,中债1年期AAA城投债到期收益率与中债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利差为58.37个基点,而2月2日两者利差为60.05个基点。 这预示着信用债配置盘在入场。周君芝表示,春节假期后,银行理财重新转为净流入,居民存款减少,理财规模增多。银行理财是信用债市场的主要参与方,信用债配置需求大。当银行理财转为净流入时,对信用债买盘增多,信用债利率下行,信用利差也随之收窄。 实际上,春节假期后短久期信用债成交火热。多位投资经理称,正考虑在其管理组合中逐步配置高等级和短久期信用债。 展望后续市场流动性,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预计,央行将持续保持一定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逐步回收节前投放的流动性,同时适时适度注入流动性,避免逆回购大规模到期对市场带来的短期扰动,以保证资金面平稳和流动性合理充裕。

查看详情 >

研究显示美通胀达40年最高水平 消费者信用卡违约达10年最高水平

2023-02-10 09:30:23

随着对经济衰退的担忧逐渐显现,2023年,通货膨胀仍可能给许多美国人的钱包带来压力。 奥马哈第一国家银行(FNBO)在其2023年展望报告中表示:“我们认为,通胀在2022年达到40年来的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将进一步放缓。”。 12月份,衡量通货膨胀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这与11月7.1%的增长相比有所放缓。尽管通胀率距离6月份9.1%的峰值仍不远,但自7月份以来,通胀率一直在下降。 美联储的目标是通胀水平达到2%或更低。FNBO预测,基于各种因素,如商品供应增加、房价下跌、失业率上升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导致的总体需求下降,通胀率将降至5%以下。 但FNBO指出,其中一些指标也可能预示着经济衰退。 FNBO在其报告中表示:“美国经济很可能会下滑,因为目前大多数经济指标都表明,经济将减速至最低和/或可能萎缩。”。“美联储激进的货币紧缩和更高的利率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你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挣扎,你可以考虑以较低的利率用个人贷款偿还高息债务。访问Credible,在不影响信用评分的情况下获取个性化利率。 消费者仍然担心高通胀和经济衰退 据报道,尽管过去几个月通货膨胀一直在降温,但许多美国人仍感到其财政压力。 根据《经济学人》11月的一项民意调查,超过一半(52%)的美国人表示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根据房地产数据公司Clever的另一项调查,大多数美国人(62%)预计2023年商品成本将继续上涨。此外,根据10月发布的Clever调查,68%的美国人认为经济衰退即将来临,53%的人认为美国已经陷入衰退。 为了支付更高的费用,许多美国人转向了信贷。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的一份报告,2022年第二和第三季度,信用卡总余额增加了380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与此同时,根据TransUnion的2023年消费者信贷预测,信用卡拖欠预计将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Morning Consult首席经济学家约翰.里尔(John Lee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利用信贷和储蓄来应对去年价格飙升带来的持续影响。”。“随着消费者需求可能继续下滑,商业投资也可能在未来几个季度放缓,从而增加今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会缓解吗? 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正处于衰退或即将陷入衰退。但也有一些积极的经济因素。根据经济分析局(BEA)发布的第一份预测,2022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化增长2.9%。经济分析局在12月报告称,这标志着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2%。 此外,东亚银行报告称,第四季度可支配个人收入增加2970亿美元,增幅为6.5%,而第三季度增加2424亿美元,涨幅为5.4%。此外,第四季度个人储蓄达到5529亿美元,而第三季度为5077亿美元。 NAFCU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副总裁Curt Long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的总体看法是积极的。”。“增长的大部分集中在库存建设上,而在2023年,库存建设不太可能以类似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消费者支出的恢复、失业申请人数的减少和通货膨胀的消退,几个月前笼罩在经济上的一些乌云开始消散。“

查看详情 >

裁员潮席卷多领域 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2023-02-10 09:30:23

大规模裁员持续冲击美国就业市场,本周以来,波音、eBay、迪士尼等行业巨头和知名企业先后宣布裁员。继科技行业之后,美国金融、零售、制造、运输等领域的裁员人数不断增加,并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加入裁员大军,美国企业陷入裁员“寒冬”。分析人士指出,在通胀水平高企、金融环境收紧、市场需求放缓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难以消除,今年美国企业可能将继续加快裁员步伐。 多行业出现大幅裁员 本周,多家美国企业宣布大幅裁员计划。当地时间2月8日,迪士尼宣布裁员7000人,约占全球员工的3%。同日,美国金融科技公司Affirm Holdings宣布将裁员19%。2月7日,美国电商巨头eBay宣布计划裁员约500人,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4%。同日,视频会议软件开发商Zoom宣布,计划裁减15%的员工,约1300人。此外,网络安全公司SecureWorks也表示将裁员9%。2月6日,波音公司宣布今年将在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裁减约2000个岗位。另据报道,摩根大通本周裁减了数百名抵押贷款业务员工。 这是越来越多美国企业扎堆裁员的缩影。今年以来,美国企业裁员潮愈演愈烈。根据美国就业咨询公司“挑战者”日前发布的报告,今年1月,美国企业共宣布裁员102943人,创下2020年以来最高纪录,裁员规模是去年12月的两倍多,且比去年1月增加了440%。 首当其冲的是科技行业。1月以来,微软、IBM、亚马逊、PayPal、赛富时、戴尔、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多家科技巨头宣布幅度空前的裁员计划,人数高达数千人甚至一万人以上。不仅头部企业裁员,整个科技行业都被波及。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科技行业共裁员9.7万人。今年仅1月就有超过200家科技公司裁员逾6.8万人。业内预计,全球科技巨头在2023年将再裁员5%至10%。 金融行业的裁员人数也在不断上升。高盛集团上个月宣布启动逾3000人的裁员计划,创下自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纪录。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贝莱德集团计划解雇500名员工,为2019年来首次裁员。此外,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花旗等华尔街知名投行均于近期宣布或已启动裁员计划。 零售业也是裁员重灾区。随着增长放缓和运营费用上升,美国零售商们纷纷选择裁员以降低成本。大型玩具制造商孩之宝宣布今年将在全球裁员15%。其中,服装零售商Everlane宣布裁员17%,在线家具零售商Wayfair计划裁员10%。此外,麦当劳也宣布今年将实施大规模重组和裁员计划。 不仅如此,裁员潮已经逐渐波及其他领域。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制造业、运输业、房地产、能源、医疗健康等行业均开始有企业宣布裁员。例如,联邦快递、制造业巨头3M、陶氏化学等近日均宣布了大规模裁员计划。越来越多行业进入裁员“寒冬”的可能性在逐步增加。 宏观经济挑战加剧 本轮美国企业裁员潮呈现出规模大、范围广、频率高的特点。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通胀高企、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规模裁员的持续蔓延。 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布雷特·瑞安和马修·卢泽蒂认为,尽管近期数据反映美国在抑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服务业核心通胀率依然高企,劳动力市场“历史性紧张”状况无法缓解,表明美联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预计,美联储将保持紧缩货币政策,而这将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和经济衰退。 美联储自2022年3月开启加息周期,连续7次上调利率,累计加息425个基点,利率水平在一年内从接近零快速攀升至2008年1月以来最高位。 有分析指出,裁员潮暴露了美国高通胀和利率飙升对企业收益造成的冲击,企业不得不削减开支以降低损失。 以科技行业为例,疫情期间线上需求激增,不少企业大幅增加招聘导致过度扩张,但随着线下生产生活开始恢复,线上需求逐渐收缩,加之多重宏观经济不利因素的冲击,成本与效益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面对日渐加深的经济不确定性,以及股东对公司降本增效的压力,科技公司带头大规模裁员,从而形成蔓延整个行业的“现象级”裁员潮。再如,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金融业流动性不断收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银行多项金融业务收缩,对利润继续大幅下滑的担忧情绪不断升温,驱使华尔街各投行选择“断臂自保”。 近期,美国企业密集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当季业绩弱于以往,尤其是科技企业业绩“集体受挫”,出现明显滑坡。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美元走强,通胀高企、利率进一步调高,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和企业造成压力,致使长期需求疲软。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上半年,美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前景依然不乐观。 衰退风险加大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加息,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仍在升温。国际观察人士认为,尽管美联储已开始放缓加息步伐,但累计加息效应已经令一些行业陷入萎缩,市场难以改变对美国经济短期内陷入衰退的看法。 在加息重压下,对利率较为敏感的房地产等行业增长逐步萎靡甚至衰退,消费者支出也出现增长疲软,制造业活动出现萎缩。美国供应管理学会数据显示,美国1月份制造业综合指数为47.4,继续处于萎缩区间,且萎缩幅度不断扩大。更多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正在“实质性放缓”,这通常是衰退开始的征兆。 美国《华尔街日报》上个月公布的最新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软着陆”不会实现,在美联储大举加息背景下,美国经济未来一年内或将出现温和衰退。根据美国彭博社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今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高达65%。 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加剧,意味着短期内各行各业的裁员脚步不会停止。经济学家和就业市场专家指出,当前美国服务业核心通胀率依然高企,劳动力市场“历史性紧张”状况无法缓解,预计美联储将保持紧缩政策,而这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届时支出和投资将显著减缓,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多冲击。《华尔街日报》受访经济学家预计,美国企业将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加速裁员,全年非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将月均减少7000人。

查看详情 >

青岛:稳妥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 助推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2-10 09:30:23

2022年,青岛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2792.9亿元,同比增长38.2%,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为22.2%,业务规模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人民币稳居青岛市第二大跨境结算货币,在助推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银行青岛市中支通过“云上聚”“见面谈”等多种形式,打造“线下+线上”的宣传矩阵,向重点涉外企业全面宣讲跨境人民币政策、贸易投融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措施、成功典型案例等。2022年,共开展宣传培训256次,惠及银企1489家。开展“首办户”和“重点户”拓展行动,遴选未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且国际结算额超过100万美元的5198家企业和业务量较大且有提升空间的235家企业,指导银行“一企一策”制定方案,提供管家式服务。 为形成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合力,该中支与外汇局青岛市分局、青岛市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成立市属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汇率避险推广工作专班的通知》,建立联席会议、联合走访工作制度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推动市属国有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汇率风险管理。与政府部门、银行机构联合“一对一”走访涉外企业279次,新增业务量169.8亿元。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长期合作机制,在政策宣传培训、CIPS标准收发器推广、业务需求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有序推进人民币在上合组织国家的使用。2022年,青岛市属企业共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168.4亿元,同比增长29.7%;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203.8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 该中支紧抓时间窗口,组织开展人民币跨境融资推广专项行动,遴选627家“融资首办户”和“融资重点支持企业”,推介人民币跨境融资业务。定期、不定期调度各行境内外、本外币融资成本,及时向有需求企业公示,帮助企业选择更低成本的融资途径。2022年,青岛市30余家企业获得境外银行低成本人民币融资26.3亿元,同比增长75.3%,在本外币跨境融资总额中占比达43.6%,较上年同期提升近30个百分点,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2600余万元。 该中支立足本地优势,稳妥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一方面,指导青岛市外汇与跨境人民币业务自律机制将更多中小企业、地方特殊经济区域企业纳入优质企业范畴,最大化政策红利,2022年新增优质企业422家,目前共审定发布优质企业587家、优质对外承包工程企业3家;办理跨境人民币便利化业务4327笔,金额281.9亿元,同比增长24%;另一方面,积极参与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需要的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2022年7月,青岛海信集团、赛轮集团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企业,该中支结合试点企业原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情况,为新旧业务衔接过渡提供妥善的解决方案,协助办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备案手续,推动试点业务顺利落地。2022年,累计办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人民币跨境收付14.3亿元。此外,积极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做大做强“债券通”业务,2022年共办理“债券通”南向通和北向通跨境收付业务96笔,金额128.3亿元。

查看详情 >

美国抵押贷款利率一个多月来首次上升 平均利率达6.12%

2023-02-10 09:30:23

美国的抵押贷款利率一个多月以来首次出现上升。 周四,房地美在一份声明中表示,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平均利率为6.12%,高于上周的6.09%。 借款成本紧随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周意外强劲的非农报告提高了美联储将进行更多加息的前景,美国国债收益率开始攀升。美联储已经重申了其利用加息来对抗通胀的承诺,但已经放缓了加息的步伐。 在进入关键的春季销售旺季之际,由于抵押贷款利率的走势存在不确定性,有意购房的人正处于观望状态。房源稀缺限制了全美大部分地区的房屋交易,而在一些地区,如纽约市的富裕郊区,则引发了竞价大战。 融资成本对许多买家构成了障碍。虽然抵押贷款利率在去年11月突破7%后有所下降,但仍大大高于一年前的水平,当时,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平均利率为3.69%。 随着需求的下滑,房价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缓解,房价涨幅已经从新冠疫情期间的热潮中有所放缓。 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周四报告称,去年第四季度,二手独立屋的中位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4%,达到378700美元。根据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对186个都会区的分析,这低于去年第三季度8.6%的同比增长率。 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Lawrence Yu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房价正在放缓,这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在过去三年中,普通房屋的房价已经上涨了42%。”

查看详情 >

多省份明确今年楼市政策 这些城市拟试点现房销售

2023-02-10 09:30:23

[ 短期来看,进行现房销售试点的城市或有增加,但全国大范围推广的可能性相对有限。为实现“保交楼”,更多城市预计将继续规范预售资金监管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售资金监管和预售条件,以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预期稳定。 ] 为了缓解“保交楼”压力,2023年全国将有更多省市探索预售制度改革或试点现房销售。 截至目前,浙江、河南、河北、山东、福建、天津、湖北、安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省份陆续召开年度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对于备受关注的房地产行业风险防范问题,多地表示,将聚焦“保交楼、稳民生”,防范化解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稳妥推进个别房企债务风险化解相关工作。 其中,山东、安徽、河南等省份进一步明确,将因地制宜开展现房销售试点。 此前,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亦提出,“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到位,防止资金抽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 市场机构相关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滑26.8%。其中,全国期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29.6%,全国现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明显较少,为2.3%。 多名业界人士认为,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步入新一轮降温通道,全国现房销售占比拉升,体现部分购房者对于“认购期房”存在顾虑。从供给侧来看,目前全国大范围推广现房销售的可能性依然较小,但出于“增信心、防风险”考虑,今年或有更多重点省会城市开展现房销售试点或在供地政策中嵌入现房销售条款。 多地聚焦“保交楼” 去年下半年,多地楼盘停工、延期交付事件,使购房者置业信心受挫,楼市复苏也受到一定影响。 据CRIC调研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32个典型城市重点监测的290个项目中,一半以上已经复工,仍有126个项目处于停工状态。 进入2023年,为了稳定购房者预期、带动全行业投资复苏,“保交楼”成为中央和地方在部署年度楼市工作的关键举措。 河南是2022年全国保交楼工作的典型省份。为着力推进问题楼盘处置化解和“保交楼”,该省当年争取国家两批专项借款453亿元,数额居全国第一。根据河南住建厅数据,截至去年年底,河南专项借款和省重点监测项目复工80%以上、交付10万多套。 在省会郑州,CRIC上述调研显示,由于政策起步较早,当地复工项目占比接近九成。 2月7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在保交楼、化风险方面,会议提出,围绕第一批专项借款项目10月底前全部建成交付、第二批年底前交付50%目标,发挥“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机制作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目标任务。 楼盘交付困难背后是房企的资金周转问题。因而,纾困问题楼盘需要金融部门的配合,并满足房企合理的资金需求。1月初,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将商业银行“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配套贷款实际投放结果作为财政资金存放的激励因素,并适当提高权重;引导省管金融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近日,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住建厅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房地产行业省级白名单企业的通知》,划定100家白名单房企,要求加大对这些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山东“保交楼”的纾困力度同样较大。2022年,山东省通过申报国家专项借款,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两批获借款267亿元。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在2023年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称,截至去年年底,该省首批216个“保交楼”项目全部复工、交楼15115套,保交楼套数居全国首位。 该会议还透露,今年,山东省还将继续加大“保交楼、稳民生”的工作力度,并严格监管防范风险。 除了河南和山东,第一财经梳理发现,福建、内蒙古、辽宁、河北、广西等省份也在年度住建工作会议或一季度相关部门工作会议中提到,今年将全力推进“保交楼”相关工作、着力盘活“烂尾楼”;重庆、广东、湖南、贵州等省份则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2023年地产投资取决于保交楼的推进,而非销售的回暖。”华创证券房地产组组长、首席研究员单戈称。 他认为,如果以销售修复带动地产投资回升的逻辑推演2023年地产投资,存在较大问题。因为本轮销售恢复无论是在城市层面还是在房企层面都更多体现为结构性复苏,而待竣工量较大的房企,2023年销售回暖的可能性仍然较低。2023年全行业的竣工面积增速和投资金额增速,主要取决于历史问题的解决,包括保交楼的推进,以及出险房企的资产处置。 专家:全国现房销售占比有望5年增加至20% 楼市下行之际,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过严,会导致部分房企现金流承压,但预售资金监管不到位,则会诱发房企挪用预售款。二者均不利于“保交楼”工作的推进。 基于此,今年以来,多地持续优化调整预售资金监管的相关办法。比如,山东省住建工作会议中明确,今后五年,逐步提高预售门槛,并会严厉查处购房款未进入监管账户、违规提取、抽逃资金等行为;安徽合肥在2月1日发布的《合肥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房企不得将预售资金直接收存至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其他账户。 而在江苏多地以及昆明、武汉、乌鲁木齐等城市,则聚焦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出台了如增加重点监管资金提取节点、提高部分节点资金使用额度、允许企业使用银行保函、允许企业在部分情况下申请使用冻结的预售监管资金等细化政策。同时,部分城市预售条件继续放松。比如,武汉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增加申请预售许可次数,预售许可最低规模不小于栋。 此外,由于短期内,房企债务问题和楼盘停工现象依然存在,第一财经从武汉、郑州、合肥等多地了解到,当地购房者更青睐“所见即所得”的现房或准现房。 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相关研报,从全国房地产市场交易结构来看,2021年6月份,全国现房销售占比为9.5%,随后该指标总体处于攀升态势,到了2021年12月,现房销售占比达到10.4%,并在2022年12月继续上升至13.9%的水平。 分省份来看,上述研报显示,海南的现房销售规模占比最高,为39%。 这与海南是全国第一个推行现房销售试点的省份不无关系。当地相关文件规定,在2020年3月8日后(含3月8日),海南通过出让取得的土地建设的商品住宅,实行现房销售制度。截至目前,海南推行现房销售试点已有三年。 今年,更多城市有望加入现房销售试点的队列。1月中旬,住建部明确支持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之后,山东、安徽、河南、四川这四个省相继提出,将因地制宜开展现房销售。 其中,河南省已确立试点城市。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逐步提高预售门槛,以郑州、开封为试点,积极探索预售制度改革和现房销售。 此外,雄安新区也将加入。据中国雄安官网2月6日消息,在住房保障系列工作中,雄安新区将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通过商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机构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四类住房,并创造性实行现房销售。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称,关于现房销售的模式探索,地方试点分为两个阶段。在2021年上半年之前,各地主要是在供地规则中明确了现房销售的模式,目的是为了促进房企理性拿地,维持地价平稳;2021年下半年之后,尤其是在目前多地住建工作会议中提及现房销售,主要是为了防范烂尾楼风险,地产金融风险蔓延以及保护购房者合法权益。从长远来看,现房销售将是房地产行业探索新发展模式的重要一环,有望在更多重点城市推进。 “当前全国现房销售规模占比约为14%,我们认为最近5年改革下,到2028年全国现房销售规模占比有望达到20%。”严跃进称。 不过,在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如果城市已批新房、土地供应非常大且房价持续下跌,且土地价格、建设成本不变,现售只会抬高建设成本。换言之,现售制度下,必须要求政府在地价上让利,以降低房企开发成本,进而实现稳预期和稳房价。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亦认为,短期来看,进行现房销售试点的城市或有增加,但全国大范围推广的可能性相对有限。为实现“保交楼”,更多城市预计将继续规范预售资金监管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售资金监管和预售条件,以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预期稳定。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下跌12.20美元,收于每盎司1887.50美元

2023-02-10 09:30:23

2月10日消息,投资者等待美国通胀数据,同时权衡美联储一些官员对利率发表的强硬言论影响,黄金回吐早盘涨幅收盘跌破1900美元关口。 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4月黄金期货下跌12.20美元,收于每盎司1887.50美元跌幅近0.7%,此前一天金价创下2月2日以来新高。3月交割的白银期货下跌28美分,至每盎司22.143美元跌幅1.2% 4月铂金下跌23美元,或2.3%至每盎司964.20美元;3月钯金下跌19.2美元,或1.2%至每盎司1,616.70美元。3月期铜上涨6美分,至每磅4.097美元涨幅1.5%。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下跌41美分,收于每桶78.06美元

2023-02-10 09:30:23

2月10日消息,库存数据连续七周上涨,原油期货在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后回落收跌。 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交货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下跌41美分,跌幅0.5%收于每桶78.06美元。洲际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4月份全球基准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59美分,至每桶84.50美元跌幅0.7%。 3月汽油下跌0.6%至每加仑2.4475美元;3月取暖油下跌2.7%至每加仑2.8154美元。3月份天然气上涨1.4%至2.4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本周迄今为止该指数下跌了约10%。

查看详情 >

大盘反弹遇阻 中期向好不变

2023-02-09 09:30:23

本报记者 林珂 短暂反弹后,大盘再遇上档压力出现回调。 沪指周三高开震荡,早盘反弹接近10日均线后抛压开始加重,指数翻绿并逐级震荡回落,最终在全日次低点收盘。深成指开盘反弹还未触及5日均线便开始回落,全日表现稍逊于沪指。截至收盘,沪指报收3232.11点 , 下 跌 0.49% ; 深 成 指 报 收11853.46点,下跌0.62%;创业板指报收2525.88点,下跌0.48%。两市成交量继续小幅萎缩。 盘面上,固态电池、一体压铸、酒店餐饮、电气设备等板块逆势反弹。AIGC、金融科技、种业、知识产权等板块则处在跌幅榜前列。 个股方面,大盘反弹乏力再现调整,个股开始出现大范围回调。两市共32股封死涨停板,数量较前日明显减少,但无一股跌停。 对于近期大盘出现的持续调整,巨丰财经认为源于多方面原因。其中,人民币阶段升值告一段落,北向资金出逃,获利资金出局以及国内资金流入不济等是核心因素。不过,这些都是市场波动的短期因素。从中期看,随着国内经济复苏预期的不断加固,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背景下,市场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而接下来指数想要结束调整,或需要几个前提。巨丰财经表示,首先,北向资金重新流入。此前市场的上涨,得益于北向资金的大幅扫货,当然更多的还是对市场信心和情绪的提振。而近期持续性的流出,对于市场情绪的压制还是比较大的;其次,权重股要重新表现。在估值修复以及基本面回升的过程中,实际上权重股也具备轮动以及阶段上行的基础,所以接下来还需要权重股有所表现,来重新让市场企稳;此外,内资回流需要出现明显提升。短期来看,大盘连续调整后虽然还未止跌,但整体下行趋势放缓,市场情绪依旧,在内资整体回流的趋势下,指数调整空间有限。一旦北向资金回流以及蓝筹股企稳,指数随时迎来新的回升。 就技术面来看,下档均线支撑力度对指数短期运行至关重要。源达投顾表示,接下来继续留意2500点附近的得失,若继续跌漏,后市行情走势或将不太乐观。另外上证50指数短期跌漏233日均线,这个位置能否再度收回也比较关键。操作策略上,市场情绪相对低迷,指数与盘面间也呈现分化,因此策略上建议多看少动,切忌追涨,毕竟指数走势扰动大的背景下,板块持续性和个股活跃度或将有所降低。

查看详情 >

消费市场“暖”起来 政策加力强信心

2023-02-09 09:30:23

随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3开年以来,国内消费复苏脚步加快,餐饮、旅游、电影市场人气旺盛,“暖”意十足。各地各部门乘势而上,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回暖 今年春节,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人气火爆,天然粉雪吸引了各地的游客不远千里前来打卡。 “春节期间,滑雪场累计滑雪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71%,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311%。”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场运营总监张嘉瑞说。 假日冰雪游的“火热”,是近期国内消费市场加速回暖的缩影。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6.8%;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我国电影票房达67.58亿元,位列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名…… 一个个跃动的数据,彰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强劲复苏力,释放经济稳步回升的积极信号。 “今年春节,消费火热的景象再次回归,跨省旅游、餐饮、观影等消费迅速回暖,为提振全年经济开了个好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随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信心有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此前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突出稳经济大盘稳就业稳物价,为后续消费持续恢复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力量促进内需潜力释放 走进有着“中国布鞋第一家”之称的内联升总店,“玉兔迎新”生肖彩绘鞋、“卯足”国潮男鞋十分吸睛;喝一杯 “大内·宫保”咖啡,再逛一逛非遗博物馆,以全新方式打开百年老店的传奇故事…… “全新的业态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不少人前来探店打卡。”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旭说,近年来企业持续探索打造新的消费场景,破除年轻人对内联升人老、店老、产品老的刻板印象。 老字号打造新国潮,不断焕新消费体验;实体商业加速“触网”“上云”,积极开拓线上市场;围炉煮茶、露营、飞盘等新消费受到年轻群体欢迎……新场景、新业态、新玩法不断涌现,加速促进内需潜力释放,带动消费回补升级。 数据见证消费复苏中的“新”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2%;商务部重点监测电商平台去年累计直播场次超1.2亿场,即时零售渗透的行业和品类持续扩大;美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露营地相关的餐饮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70%,桌游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121%,展览订单量同比增长168%…… “即时零售、直播带货、在线文娱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满足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契合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成为消费恢复性增长的新动力和新空间。”王蕴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将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 政策加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并从多方面部署系列举措进一步促进消费回升。 连日来,各地也频频亮出实招,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新疆开展汽车消费补贴活动、汽车下乡专项行动等,全面促进汽车消费;山东研究制定支持商贸流通行业促进居民消费的10条政策措施;上海明确实施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陕西提出积极培育运动、康养、托育等消费新热点…… “各地各部门部署多项促消费稳增长政策举措,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有利于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说。 以优质供给拉动需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关键。专家认为,未来,聚焦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信息产业等领域,不断推出优质商品和服务,将有效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表示,将根据今年新形势,聚焦汽车、家居等重点领域,推动出台一批新政策。同时,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扩大智慧商店、智慧商圈保障作用,多渠道增加优质供给,加强县域商业建设,持续做好全年促消费工作。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