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经济升势 4月到期MLF获超额续做

2023-04-18 09:30:23

● 本报记者 彭扬 欧阳剑环 人民银行4月17日开展17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超过本月1500亿元的到期规模,实现超额续做;中标利率与前次持平,为2.75%。人民银行当日还开展了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也与前次持平,为2.00%。 专家认为,人民银行继续超额续做到期MLF,但适量缩减了资金投放规模,在补充中长期流动性、平抑4月税期高峰等因素扰动的同时,也避免流动性过度,为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松紧得宜、稳健中性的货币金融环境,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 连续5个月超额续做 自2022年12月以来,人民银行已连续5个月超额续做到期MLF。专家表示,此举可补充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支持银行信贷投放,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一季度新增信贷强劲增长,合计新增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靠前发力特征明显,这意味着银行体系需要较大规模补充中长期流动性。“这也解释了近期人民银行持续加量续做到期MLF,并于3月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王青说。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看来,4月到期MLF获得超额续做,也向市场释放了人民银行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为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持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同时,人民银行超额续做4月到期MLF也有助于对冲税期等季节性因素对短期流动性的影响。专家表示,4月历来是税收大月,当前已临近月度税期高峰,人民银行超额续做到期MLF、投放增量资金,有助于保持货币市场稳定运行。 4月MLF操作净投放规模较前两个月有所减少,仅为200亿元。对此,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银行对信贷合理、平稳增长的把握。从长期看,货币信用条件并非越宽松越好,若流动性总量持续供给过多,有可能造成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 4月7日召开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提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收窄 专家表示,本次MLF操作中标利率维持在2.7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当前经济运行持续恢复,信贷增长势头良好,企业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此时下调MLF利率等政策利率的迫切性不高。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说,考虑到近期我国经济运行态势,以及信贷投放形势和成效,短期实施降息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不高。 “在经济回升势头基本明朗的背景下,下调政策利率的必要性不高。”王青说,年内MLF利率会否下调,将主要取决于后期经济恢复情况。 从净息差角度看,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当前实体融资成本已实现较大程度下降,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今年以来,信贷利率整体保持下行态势,银行经营业绩进一步承压。因此,政策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在收窄。 本月LPR或保持稳定 专家表示,MLF利率构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报价基础,由此判断,4月1年期LPR有较大概率“按兵不动”,5年期以上LPR或存在一定的下调可能性。 “4月MLF利率继续与上月持平,连续8个月保持不变,这意味着4月LPR下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除MLF利率保持不变外,周茂华认为,3月金融数据保持强劲表现,信贷供需两旺,反映市场利率整体处于合理水平,同时,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等因素,都降低了银行下调LPR报价的动力。 王青认为,着眼于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恢复平稳健康发展,从利率互换报买价看,目前市场预期5年期以上LPR有下调空间。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温彬认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更为乐观。后续在宽货币方面,政策操作预计会更为审慎,结构性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效能。

查看详情 >

4月14日CFETS 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9.71

2023-04-18 09:30:23

本报讯 记者张弛报道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计算的4月14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9.71,较此前交易周最后一个交易日(4月7日)下降0.21。 为便于市场从不同角度观察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化情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参考BIS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计算了人民币汇率指数,4月14日,上述两个指数分别为104.15和96.02,较4月7日分别下降0.21和0.07。

查看详情 >

美国经济数据放缓 加息可能只剩最后一次

2023-04-18 09:30:23

在不断上升的利率击倒了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后,美国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却业绩傲人,第一财季利润跃升了52%,收入也创出新高。各界对于近期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担忧已经下降,但在表面看似强劲的经济下,衰退预期再度上升。 尽管美国核心通胀率有所反复,但整体来看通胀还是处于持续降温的阶段,尤其是占CPI较大权重的住房成本的环比增速出现放缓迹象。美联储的会议纪要显示,3月曾讨论过暂停加息,并且预计银行业危机会使美国在今年陷入轻度的经济衰退。委员们认为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会推高物价,但信贷紧缩则能帮助缓解通胀,因此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必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在CPI和会议纪要出炉之后,市场对于美联储5月加息的押注小幅降低至65%。 当前市场预计,5月可能成为美联储年内最后一次加息。纽约某投行资深主管Mitch Feng对第一财经表示:“硅谷银行的倒闭主要是资产端遭遇久期风险,例如投资的美债公允价值因不断加息而暴跌。但未来,这种久期风险可能会慢慢变成信用紧缩风险。”其实,市场主要担心的是危机是否影响到了美国银行的放贷能力,而事实上,数据显示,贷款增量从去年年底开始时就已经基本“停摆”,银行在加息周期中会不断收紧贷款标准,以防止更高利率打爆资质较差的客户。 美国一系列经济数据放缓 近期,市场对于金融稳定风险的担忧下降,大行强劲的财报强化了这种预期。除了摩根大通, 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的财季利润也双双增长。这三家大银行都受益于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而支付给储户的利息却没有提高那么多。它们还受益于恐慌的储户将存款带离中型银行,上个月美国硅谷银行和Signature Bank的倒闭引起了储户对地区性银行健康情况的担忧。 Mitch Feng对记者表示,由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银行每年都要经受严苛的压力测试,因而极具韧性。加之大行并不会持有太多的美债头寸,基本持仓都是为了进行做市业务,即为客户提供需要的券种并提供流动性,因而不会像硅谷银行那样在资产端集中持有众多债券。激进的加息此前导致美债收益率飙升,对应价格暴跌,这也造成了浮亏。 尽管如此,各界目前对于经济衰退的担忧再度占据主导。早在4月初,一系列数据就不尽如人意。4月4日,美国劳动力市场迅速降温。2月其职位空缺数下降至993.1万,为2021年5月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个月的JOLTS(职位空缺数和劳工流动调查报告)数据累计下滑130万,为历史上第二大降幅,仅次于新冠疫情经济停摆时期。 4月5日,美国ADP就业数据与非制造业PMI数据奏起“双响炮”。先是美国3月ADP就业数据明显不及预期,数据仅录得14.5万人,较预期值低了6万人(相当于较预期值少了30%);随后美国非制造业PMI再次不及预期——其3月数据仅录得51.2%,明显低于此前的预测值(54.6%)。而在1~2月,美国的就业及经济数据表现均相对较为强劲,且超出了市场预期。这也就是说,硅谷银行事件不仅令美国银行体系整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还对美国整体的经济状况造成了影响,并最终导致目前美国经济“急转直下”。 如果说美国的经济数据是被硅谷银行拖累影响的,那么此前美国一直很火热的就业市场怎么会突然急转直下呢?美国3月的非制造业PMI的新订单和就业数据似乎给出了答案——其中,3月美国新订单指数仅录得52.2%,较2月的62.6%暴跌10.4个点,表明目前美国预订增长速度已经大幅放缓。订单数量的大幅下滑势必会导致企业扩招扩产的意愿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其3月公布的就业指数也只有51.3%,较2月下降了2.7个点。 在最近一次的美联储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银行业危机所引发的信贷收紧状况,可能会有紧缩效果,继而帮助美联储“降伏通胀”。机构预计,过去两周银行系统的事件可能导致整个家庭和企业的信贷条件收紧,转而影响经济活动。事实上,数据显示,早在银行信贷危机之前,美国贷款总额就已经停止了增长,这也是银行出于防范在加息压力下客户资质变差而做出的举动。 实际上,银行信贷占美国整体信贷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目前只有12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公司债市场规模是美国银行贷款规模的2倍,目前约25万亿美元。美国银行存款危机发生后,公司债市场确实短时冻结了。但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兜底后,公司债市场在3月后半段出现报复性反弹,美国投资级债券3月份共发行1030亿美元,和2022年的月度平均值相仿。但是,垃圾债发行人则可能遭遇寒冬。 5月或是年内最后一次加息 除了上述经济数据的放缓迹象,值得一提的是,上周美国劳工部公布了3月CPI,由6%降至5%。核心CPI略有反弹,下行缓慢。 “由于核心CPI中的住宅分项占据较高权重,去年美国房屋价格已经见顶回落,我们预计下半年CPI住宅分项会出现快速回落,从而带来CPI加速下行。因此我们维持美联储5月或为此轮加息周期终点的判断。”摩根士丹利基金方面对记者表示。 目前,这一预期也已经成为主流。美联储的会议纪要显示3月曾讨论过暂停加息。市场现在定价美联储在5月份加息25BP的可能性不到50%。更重要的是,美联储年底利率现在预计将比当前水平低约65BP,这意味着届时美联储可能会降息25个基点二至三次。 “换句话说,由于OPEC出人意料地决定大幅削减石油产量,市场参与者似乎并不太担心原油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但市场更关注经济复苏前景,特别是考虑到经历了各国央行有史以来最快的加息周期之一。如果美国数据继续疲软,市场可能会更自信地认为美联储不会加快加息步伐,而是在下半年开始实行宽松政策。”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erry Chen告诉记者。 尽管高通胀下,各界对年内降息的实际概率仍存分歧,但2024年降息的预期则不断扩大。FXTM富拓高级研究分析师Lukman Otunuga告诉记者,美元近期受挫,利率期货显示市场定价美联储明年底前将降息200BP。“美元录得周线五连跌,触及一年前的低点,不过目前已较低点企稳反弹。展望未来,美联储5月加息的可能性超过80%,但鉴于利率接近峰值,美元上行空间可能有限。” 美股大概率震荡 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上周五公布的业绩总体好于预期,尽管如此,银行业风险依然很高,美国4200家规模较小的银行仍将影响广泛经济前景,贷款条件收紧和信贷资金断流将损害未来消费者和企业活动。就历史来看,一般在加息末期和降息初始,美股大概率是跌而不是涨,因为盈利预期将被不断下修。 对于一季度财报季,美股企业盈利预测被多次下调。据FactSet的数据,预计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企业第一季度利润将同比下降6.8%,降幅远大于年初时预测(下降0.3%)。这也将是盈利连续第二个季度同比下降(盈利衰退)。但这一黯淡的局面并未阻止大盘自低点强劲反弹,预计标普500指数将在4200点遭遇强劲阻力,支撑位在4080点附近。 迪拜资产管理机构 Dalma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Gary Dugan对记者表示,美国股票占全球股市指数的60%~65%,看起来已经明显达到了巅峰。日本股市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达到巅峰的经验可能可以提供参考——房地产和土地价格崩溃,货币政策收紧,央行制止货币供应的增长,流动性陷阱。 他称,目前美国也面临上述流动性陷阱——美联储将短期利率设定为5%,这鼓励家庭把现金从资产市场中撤出,并将其贮存在货币市场工具中。公司可能也会囤积现金,而不是花钱,因为它们担心货币条件的收紧会产生影响。“鉴于新兴市场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它们在全球股票组合中的代表性显著不足,我们继续建议减轻美国股票的权重。”

查看详情 >

加息负面影响持续显现,美联储会按下“暂停键”吗

2023-04-18 09:30:23

临近5月,美联储利率决策会议备受关注。3月议息会议结束后,点阵图显示2023年年底、2024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预期中值分别为5.1%、4.3%,这也就意味着,今年5月将再加息25个基点,这将成为联储本轮加息周期的第10次加息行动,同时也或是联储本轮加息周期的结束。美国劳工部日前公布的3月就业报告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开始降温,经济仍有一定韧性。投资者认为美联储5月继续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在上升。与此同时,持续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持续显现。 美联储的困境:拿什么“拯救”美国经济衰退 李迅 近三轮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时市场表现回顾 第一轮周期为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经济繁荣之后迎来经济泡沫,美联储重启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由4.75%升至6.5%。2000年5月,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美国经济见顶回落,失业率持续走高,美联储结束本轮加息周期,时间持续了1年时间。随后“9·11”事件令经济雪上加霜,美联储在观察了半年后于2001年年初开始新一轮降息周期。 第二轮周期为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在“9·11”事件负面影响过去之后,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房价持续上行,失业率下降到2001年以来最低水平,PMI突破60高位,通胀水平走高,原油价格大幅上涨。2004年6月,美联储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与通胀预期的不断抬升,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联邦基金利率由1%累计加息17次提升至5.25%,时间持续了2年。一直到2006年年中,美国GDP、PMI等经济数据严重低于预期,美联储停止加息,并在利率高位观察了一年半时间才重回降息周期。 第三轮加息周期为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为应对欧债危机美联储进行了三轮量化宽松,美国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美国经济繁荣持续了4年,随后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这轮加息周期持续时间达到36个月,频率及幅度较以往也更为缓慢,基准利率从0.25%上调到2.5%,随后观察了近一年半时间,才再次步入新一轮降息周期。 对比历史上美联储最近三轮加息周期,可以发现本轮始于2022年的加息周期时间上与1999年第一轮加息周期相近,本轮加息幅度与2004年第二轮加息周期的幅度相近。参考这两轮加息周期的规律来判断,2022年以来的这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无论是时间以及空间都已基本达到历史水平,即使美联储停止加息之后,美联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窗口来观察加息效果,不可能立即转向降息。从历史上看,美联储加息政策转向降息政策最少观察时间在半年左右,最长观察时间是2015年加息周期之后一年半,因此2023年年内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利率将维持在高位直至2024年至2025年。也就是说,新的降息周期必须要看到明确的经济下行信号才会出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相对于经济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美国政府将再次面临债务上限问题的考验 当前,美国政府债务规模达到了法定限额31.4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制定了相关举措以允许联邦政府在今年6月左右支付账单。在此之前,立法者必须同意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以便政府承担新的债务并履行责任。而美国两党在应对方案上存在分歧:白宫和民主党人希望迅速提高债务上限;共和党人则希望在提高借款上限之前削减开支。此次债务违约的可能性高于过去几年,但影响可能仅限于日常债务。由于共和党方面似乎认为进入违约窗口的成本很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有限,但能使民主党付出很高的代价,因此在这场两党博弈之中,谈判很可能会被拖延到“最后一刻”。 在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看来,如果债务上限保持不变,美国联邦政府将在2023年7月至9月用尽其借贷能力。由于美国现阶段较低的税收收入可能会使美国政府违约的日期更近,预计4月的税收收入可能会低于此前的估计,再叠加2022年的资本利得税规模不及预期,或者2023年上半年美国人的收入增速放缓甚于预期,那么财政部可能会在7月之前就耗尽资金。如果美国财政部不提高或暂停债务限额,除了替换到期证券外,财政部将无权发行额外的债务,导致一些联邦政府机能无法正常运作,并出现联邦政府违约。二季度市场对美国政府违约的担忧与日俱增。 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时间逐渐临近,两党之间在财政悬崖问题上陷入僵局增加了美国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并可能导致美国再次被美国信用评级公司取消AAA评级,从而有可能在下半年造成美国金融市场动荡以及美元的进一步走弱。 高利率环境对美国经济的考验越来越严峻 首先,美国银行业风险加剧美国信用收缩速度。过去几个月,美国银行一直在收紧对小公司的贷款标准。美国银行借贷在银行业危机发酵的3月下旬出现巨额跌幅,创最高两周下降历史纪录。信贷紧缩加剧与小企业用工需求高度相关,尤其是美国小企业为美国创造了近2/3的就业机会,近几周美国非农就业以及失业率指标都在边际走弱。可以预期由 SVB 引发的银行业风险确实会演变成一场衰退,但不是一场迅速的流动性驱动的衰退,而是由信贷紧缩引发的经济缓慢衰退。 其次,持续的高利率及利差倒挂预示着美国经济衰退周期的到来。从历史来看,持续的高利率环境非常不利于未来美国经济走向,对于美国居民消费信贷、房地产、商业地产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打击,并将逐步侵蚀美国企业利润。同时,2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突破5%,10年期美债收益率处在3.4%水平,2年期与10年期美债收益率倒挂幅度高达160个基点,倒挂深度创40年最高,远超2000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以及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爆发时的水平。如此严重倒挂,往往暗示着严重的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会接踵而至。彭博经济研究基于未来1至24个月的13个指标估测值模型显示,美国2023年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为90%以上,最明确的经济衰退信号将出现在2023年三季度。 最后,近期OPEC+意外减产将大大稀释美国自2022年以来释放原油战略储备打压油价的效果,美国原油价格如果重回90美元/桶上方,将会加剧美国通胀压力,再度令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从OPEC+近几个月以来与中国的合作来看,全球去美元化进程正在加快,美元正面临新的信任危机。 综上所述,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已临近尽头,高利率环境对于美国经济的考验会越来越严峻,如果二、三季度再因两党分裂造成美国债务上限的谈判胶着,将大大降低美国财政政策实施效率,下半年美国经济将步入实质性衰退。2023年年内美国经济以及美元都将面对内忧外患,美元指数在多重利空下将继续其寻底之旅,当前100整数关口存在技术性反弹需求,但难以阻挡美元长期贬值态势。随着美储联加息周期的终结,美元资金外流,美股下半年下行风险加大,美债将迎来配置良机,而贵金属类利率敏感资产将率先获益,同时美元下行将有利于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作者单位:大陆期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记者观察:5月加息稳了? 首席记者 谭亚敏 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近期明确表示,再加息25个基点后,美联储就可以结束其紧缩周期了,与此同时博斯蒂克对通胀稳步回到2%的目标有一定的信心。 博斯蒂克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的通胀数据令人鼓舞,包括最新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这种积极的势头表明通胀正走在通往2%目标的道路上。 “根据目前利率掉期市场数据,美联储5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接近九成,这意味着美联储5月加息成大概率事件,且5月的议息会议也很可能是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的最后一次加息动作。”物产中大(600704)期货宏观高级分析师周之云说。 事实上,从美联储加息和降息的历史来看,主要呈现“加息看通胀,降息看就业”的规律。 就业方面,3月美国劳动力市场新增就业人数创27个月来最低纪录,时薪同比增速意外下滑,不过,失业率意外下降表明劳动力需求仍然紧张。此外,早些时候公布的美国2月职位空缺数下降至993.1万,为2021年5月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远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 通胀方面,美国3月CPI同比上涨5%,为2021年5月以来最小的同比涨幅,也是连续第九个月放缓。不过,核心CPI反弹,住房指数仍是通胀最大贡献者。总的来说,通胀下行趋势延续。 其他经济数据方面,美国3月ISM制造业指数意外降至46.3,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剔除新冠肺炎疫情因素之后,美国3月ISM制造业指数创2009年以来新低。此外,美国3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1%,出现超预期放缓,表明消费正在迅速萎缩。 银行业风险事件决定了利率路径的基调。自3月初美国硅谷银行事件爆发以来,美联储利率路径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在此之前,市场关注美国经济重点放在就业与消费的韧性上,市场预测的加息终点最高落在5.75%—6%,即美联储3月开始最多需要加息125个基点。而事件发生后,市场对利率终点的交投维持在5%左右,利率路径出现了明显下移。“究其原因,从本质上看,以硅谷银行事件为代表的银行业风险,来源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快速收缩导致的银行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被负债流失与资产折价所引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手段是货币紧缩的放缓。从影响上看,银行业风险事件的发生是一次提醒,市场由此开始更加关注资产组合的风险而非收益,而有关危机和风险预期的自我实现可能指引经济回落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利率路径难回高处。”中信建投(601066)期货研究所负责人夏旗说。 夏旗进一步解释称,美联储5月维持加息的必要性在于预期管控。从理论上讲,每一次加息都会带来货币紧缩的加剧,引发需求回落速度加快从而达到降低通胀的目的。但现实中,在基准利率已经远超中性利率的当下,边际上加息25个基点是否对经济的实际作用有限,而持续的时长更能发挥对经济和通胀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5月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必要性似乎不大,继续加息真正的意义来源于对预期的管控。今年以来,市场已经经历了多次加息预期回落导致的资产价格和市场风格反弹,控通胀的效果由此被削弱。沃尔克时代以来的经验也证明了,在经济迎来真正的降温之前,良好的预期管控是控制通胀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失业率维持低位、经济仍可以承受的背景下,美联储应当维持货币紧缩的态度,以达到稳住市场预期和指引通胀继续回落的效果。 “在通胀和借贷成本高企的背景下,目前美国消费和制造业活动也在显著放缓。随着美国消费加速萎缩,工业活动延续放缓的趋势,这不仅意味着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在上升,也意味着美联储正在接近其加息周期的尾声。”中辉期货宏观研究员何慧说。 市场人士认为,5月可能是加息的终点。“在衰退一端,虽然目前美国银行业事件风波基本平息,但类似事件的发生可能只是开始。利率政策效果往往具有较强的迟滞性,但随着时间进展到年中,猛烈加息的效果将得到进一步体现,新的风险事件和衰退的发生仍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夏旗说。 周之云认为,下半年美联储很有可能进入降息周期。但目前市场和美联储在降息预期上有较大分歧。3月的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对今年年底的中性利率预估为5%左右,而市场则认为下半年会降息3次左右。最终的降息次数介于美联储和市场中间的位置,在2次左右。一方面,通胀回落趋势虽确定,但下滑幅度缓慢主要是服务项中的住房类通胀黏性仍较强,鲍威尔不会重蹈20世纪70年代时美联储主席伯恩斯之辙,即大幅降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发生系统性风险。但另一方面,美国银行业危机以及近期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显示美联储经济已经在朝着衰退的方向前进,继续维持5%以上的高利率也不妥。展望下半年,美联储可能会降息2次左右。

查看详情 >

华尔街大行财报“报喜”后 投资者看好消费类股盈利超预期

2023-04-18 09:30:23

[ 摩根大通还将2023年全年的净利息收入预期上调至810亿美元,远高于市场预期的730亿美元。 ] 随着投资者衡量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和上个月银行业危机是否正在削弱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美股上市企业的业绩和前景在本财报季变得更加重要。 上周公布的几家大银行财报表现优异,使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衰退担忧略有缓和。本周投资者将关注消费股企业的盈利情况,以此获得更多经济前景的线索。即将公布第一季度财报的消费类板块的企业包括特斯拉(Tesla Inc)、奈飞(Netflix Inc)、AutoNation Inc和亚马逊(Amazon.com Inc)等。 市场目前预计,消费类企业财报将大幅跑赢标普500指数成份股整体盈利情况,但也有分析师担心地区银行危机会影响企业借贷,从而影响消费类企业盈利前景。 大型银行财报表现优异 美国大型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富国银行上周五公布的第一季度获利均超出预期,缓解了市场对美国地区性银行动荡蔓延至整个银行业,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 “正如预期的那样,大型银行可能没有受到区域性银行动荡那么大的伤害,甚至可能是它的受益者。”Baird投资策略分析师梅菲尔德(Ross Mayfield)说,“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强大而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很明显(地区银行)危机不是系统性的。” 以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为例,截至3月31日的第一财季,该行利润同比(下同)增长52%至126.2亿美元,折合每股收益4.1美元;总营收跃升25%,达到383亿美元。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的财季利润也双双增长。 在地区银行危机中,中小银行存款外逃,储户纷纷转向“大而不能倒”的银行。摩根大通估计,在3月的地区银行倒闭事件后,该行吸收了约500亿美元的新存款。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的高管也表示,两家银行都在这场动荡中吸收了新的存款。 受利率上升推动,第一季度摩根大通净利息收入飙升49%至208亿美元。摩根大通还将2023年全年的净利息收入预期上调至810亿美元,远高于市场预期的730亿美元。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Jamie Dimon)表示,美国经济继续维持在总体健康的状态中,消费者仍然在花钱,资产负债表依然强劲,企业状况良好。但随着贷款机构变得更加保守,金融状况可能会趋紧,目前并不清楚这是否会导致消费者收紧支出。“过去一年我们一直关注的经济乌云仍在地平线上,银行业的动荡加剧了这些风险。”他说道。 另一方面,经济前景的担忧使得大型银行对贷款拨备进行了上调。第一季度摩根大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同比增加了56%,达到22.75亿美元,不过好于外界预期的23.1亿美元。 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公布的财季利润合计超过220亿美元,同比增长逾三分之一,合计收入则超过8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这三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和营收都超越了华尔街的预期。 预计消费股盈利跑赢标普500指数 尽管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的利率上升提高了抵押贷款和信贷融资的成本,消费企业和消费类股在去年基本上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但今年第一季度的大范围裁员打击了科技行业从业人员,最近的地区银行危机也减少了美国家庭的可用支配信贷,可能会挤压娱乐、餐馆、汽车和酒店的消费场景。 投资机构Natixis Investment Managers Solutions的投资组合策略师梅尔森(Garrett Melson)称:“我们正处于经济硬着陆和软着陆之间的口头拉锯战中,如果我们看到来自消费行业的一些强劲力量,可能会令市场更加信服最坏的情况不会发生。”他看好房屋建筑商和电器制造商,预计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反弹。 梅尔森并表示,过去一年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已经促使许多非必需消费品企业提前削减成本以提高利润率,这可能会导致本季度这些企业财报录得“积极的盈利意外”。 路孚特的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分析师预计标普500指数非必需消费品板块的企业第一季度的盈利将同比增长36.5%,为所有板块中增幅最大的。相比之下,分析师对标普500指数的整体盈利增长预计则为下降5.2%。 哈里斯金融集团(Harris Financial Group)的管理合伙人考克斯(Jamie Cox)表示,部分预期增长来自就业市场,就业市场一直保持强劲,有助于提振消费者支出。“美国消费者仍在旅行,并在高端商品上花钱,人们仍在尽情享受。”他称。 在消费类板块中,特斯拉和亚马逊占了近40%的权重,而今年迄今,特斯拉的股价上涨了近50%,亚马逊的股价也上涨了近22%。在这两只股票的带动下,该板块今年迄今已上涨了约14%,几乎是标普500指数约8%涨幅的两倍。 与此同时,根据Lipper的数据,追踪消费股的交易所交易基金Consumer Discretionary Select Secto SPDR ETF在过去六周中,有五周出现了资金净流入,投资者向该基金投入2.291亿美元,创下自去年8月以来的最大六周净流入资金规模。 担心地区银行危机溢出风险 不过,一些投资者认为,市场对消费股前景以及消费企业第一季度的盈利预期可能过于乐观,尤其是3月的地区银行危机引发了对贷款大幅削减的担忧。 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的高级投资策略师戈登(Kevin Gordon)称:“这个行业目前有很多乐观情绪,因为预期消费者将永远保持强劲,但这一预期忽略了过去一个半月发生的事情。” 上周五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消费者减少了对汽车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支出,美国3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1%,下降幅度超出市场预期,连续两个月下降,这表明随着美国家庭面临高通胀和借贷成本上升,家庭支出正在降温。 虽然仍看好凯撒娱乐公司(Caesars Entertainment Inc)和瑞士鞋业公司(On Holding AG)等消费类股,但机构Villere&Co的投资组合经理维勒(Sandy Villere)近期削减了对该板块的整体配置,因为预计今年稍晚美国经济会出现衰退。“我们预计7月和8月的市场会比目前更艰难。”不过,他称,“一旦衰退比较稳定后,我们又会重新抄底受到经济放缓冲击较大的那些消费股。当非必需消费品企业类股受到打击并出现超卖后,这通常是一个机会,我们会转向进攻。”

查看详情 >

“美丽经济”闪耀消博会 海南展现强劲时尚消费潜力

2023-04-18 09:30:23

当玛莎拉蒂、兰博基尼与宾利、保时捷、路斯特“唱起对台”,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拍照。它们与奢侈品巨头历峰集团、斯沃琪集团,以及美妆大鳄雅诗兰黛、资生堂、科蒂等集团展台,共同构成消博会上人气高涨的时尚生活展区。 4月11日~15日,第三届消博会在海口举办。主宾国意大利携百余个品牌亮相意大利国家馆、企业馆和独立展台,展现意式风情与精品消费。除了宝格丽、古驰、普拉达等大牌,本次展会还带来百年游艇制造商Benetti、顶级羊绒品牌Brunello Cucinelli、红毯礼服常客Alberta Ferretti等“宝藏”品牌。 来自佛罗伦萨的腕表品牌沛纳海是本届消博会的官方计时伙伴,它在序厅处置放了一款沛纳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倒计时钟,用标志性的萤光绿色指针向到访观众提示时间。在4公里外的新海港,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海口国际免税城于去年底开业,除了沛纳海,一楼名表区还引入了江诗丹顿、朗格、罗杰杜彼、积家、欧米茄、浪琴等腕表品牌,以及卡地亚、梵克雅宝、伯爵、萧邦等珠宝腕表“双栖”品牌,从入门到高档全线覆盖,集聚效应显著。 “海南离岛免税成为消费转型升级的一把金钥匙,在承接消费回流拉动消费升级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月11日,在第三届全球消费创新暨免税与旅游零售大会上,中免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常筑军表示,自2011年起步,中免集团已形成海口、三亚、琼海三地六店布局,未来还将继续加强海南市场布局。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海南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达203亿元,同比增长29%,预计全年有望突破800亿元。 海南免税市场已“狂飙”多年,随着2025年封关大考临近,消费龙头纷纷提速布局。消博会开幕前夕,路易威登在海口万象城一、二楼架起围挡,宣告将以双层精品店的形式首次进入海南市场。标杆奢侈品牌的入驻,再次擦亮了海南旅游消费的“金字招牌”,它像磁铁般牢牢吸引着全球旅游零售的目光。 放大优势 在化妆品赛道尝到甜头的不仅有李佳琦,还有背靠“美丽经济”的女性消费市场——在法国,每出口3支口红,就有1支被中国消费者买去。而在海南,香水和化妆品长期占据离岛免税整体销售额的近半壁江山。 在全球各地精品汇聚海岛的当下,各大品牌都带来更符合本土消费趋势的新品。二度参展,雅诗兰黛集团带来今年年初登陆中国旅游零售市场的高端护发品牌艾梵达(Aveda)。通过现场的专业检测仪器,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头皮、毛囊情况,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洗护产品。我国平均每六人中就有一人脱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脱发焦虑。 去年12月,雅诗兰黛旅游零售服务(海南)有限公司落地海口综合保税区。时隔4个月再度访华的雅诗兰黛集团旅游零售全球商业总裁哈维尔·西蒙(Javier Simon)在论坛上表示,“在中国我们必须快速地响应行事,如果你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市场,包括研究中国的消费者。” 消博会期间,安永发布的《消费零售洞察2023之“她经济”》报告显示,近年女性消费者画像发生转变,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和较强的用户黏性,女性消费者在下沉市场展现出较大消费潜力。“可以深挖内涵诉求,在中国推行融入市场独特性的一些运营策略,传统与数字化营销并存,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对话中国消费者,满足她们的需求。”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华区战略与发展主管合伙人谢佳扬这样解读海南市场为“她经济”带来的新机遇。 珠宝首饰、奢侈品、美妆护肤都是典型的“美丽经济”。连续三年参展的泰佩思琦集团今年选择放大明星产品效应,在2号馆竖起一只巨型蔻驰手袋引人注目,粉色的空间里展出了标志性的tabby系列,既有透明糖果色、枕头包,又有当下流行的腋下款,用潮流风格演绎经典作品,强化品牌印象。时尚展区内也有商家通过凸显中性化产品、重新定位精品线等举措抓住女性消费的热点。旅行品牌途明今年重新设计推出Voyageur系列,占该展厅面积近半,并加入瑜伽收纳、小型配件等新品,为步履不停的女性营造多元使用场景。 以男装见长的Hugo Boss集团展示了兼具商务、休闲、运动和潮流风格的服饰搭配,让传统正装融入日常生活,同样受到女性欢迎。Hugo Boss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孙珏向第一财经表示,这种融入都市生活多场景的展示方式,呼应品牌的新定位。“比如我这件西装可以打包起来,用的时候抖抖就能穿了。时下潮流就是追求松弛感,这也是适应消费者生活方式改变做出的调整。”去年,其主线品牌Boss的女装产品同比增长 21%至2.39亿欧元。 强化本土合作 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的开放,让国际品牌选择与中国市场深化合作,共享海南这片消费热土的勃勃生机。 在制表业,体育、赛事是品牌联名的普遍选项,中国往往只有春节、七夕这类节日限定。上月,天梭与EDG电子竞技俱乐部合作,推出以电竞为灵感设计的超级玩家系列腕表,六位队员都有对应的表款,引发游戏迷关注。2021年夺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是EDG的高光一刻。从赛前到赛后,有关EDG和夺冠的内容开始频频登上热搜,为中国电竞发展翻开新篇章。 天梭中国区副总裁戴俊珺告诉第一财经,作为量级品牌,天梭一直希望与年轻消费者产生更紧密的沟通和情感共鸣。“这两年电竞的受关注度较高,通过EDG战队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超级玩家系列,对天梭产生新的改观,无论是曝光还是收获对我们来说都受益匪浅。”戴俊珺表示,三亚海棠湾的免税柜台做到了天梭全球销量第一,去年底以“一城双店”入驻海口国际免税城(一家概念店和一家免税专卖店),“刚开半年,但成绩上得很快,有可能会是未来之星”。 尽管受到疫情挑战,中国仍保持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地位。消费品质不断提升,消费活力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释放出强劲的新动能。消博会期间,毕马威中国联合《穆迪戴维特报告》发布的《海南自贸港旅游零售白皮书2023年版》显示:海南有望引领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发展新机遇,相关主体应紧密跟踪三年疫情对中国消费者群画像以及未来消费行为习惯的影响和转变,为封关之后更加活跃、更加多元化的海南旅游零售市场发展做好准备。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5周年之际,多个品牌表示看好封关之后的新机遇,将努力讲好海南故事,强化本土合作。4月9日,位于万宁市的王府井国际免税港正式开业,计划分三期开业,一期已引入九大品类,其中海南首进品牌20余家;二期项目重点为精品免税品牌的引进、有税品类的升级,并形成当地特色餐饮,三期项目将于海南全岛封关前后完成。消博会期间,王府井集团重点推荐了在琼岛的第二项布局——位于海口市区国贸CBD的王府井海垦广场,将于今年6月揭幕,目前正进入冲刺招商阶段。 落地商业布局与创新举措的同时,一批可持续项目应运而生。去年消博会上,博柏利宣布与海南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开展为期三年的绿色生态项目,计划在澄迈县退塘还湿还林114亩,修复红树林114亩,包括去除有害生物以修复五指山片区的受损生态系统,本届通过短片方式在展厅分享项目新进展。今年,新成立的Hugo Boss基金会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生态修复项目进行捐赠,帮助拥有4000多种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受益,加快热带雨林恢复速度。 2023年是奢侈品增长重心回归中国的关键一年。在消费升级驱动阶段,海南将继续展现旅游+免税的能量和韧性。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下跌8.80美元,收于每盎司2007美元

2023-04-18 09:30:23

4月18日消息,美元汇率走高及市场获利回吐情绪浓厚,黄金期货结束连续上涨趋势收盘走低,一周来首次盘中跌破2000美元关口。 继上周下跌0.5%之后,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黄金期货下跌8.80美元,收于每盎司2007美元跌幅0.4%。该合约盘中触及1,993.30美元的低点。5月银下跌37.2美分,收于每盎司25.197美元跌幅1.5%。 6月交割的钯金上涨64.20美元,收于每盎司1,560.50美元涨幅4.3%。7月铂金价格上涨5.60美元,至每盎司1,059.60美元,涨幅0.5%。5月期铜下跌4.05美分,收于每磅4.066美元跌幅1%。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5月期货下跌1.69美元,收于每桶80.83美元

2023-04-18 09:30:23

4月18日消息,投资者继续关注美国及全球经济数据以寻找有关需求前景的线索,同时美国商业活动五个月来首次出现增长显示出经济强劲也增加了美联储进一步加息以抗击通胀的可能性,原油期货收盘走低。 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5月期货下跌1.69美元,跌幅近2.1%收于每桶80.83美元。ICE欧洲期货交易所全球基准6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1.55美元,收于每桶84.76美元跌幅近1.8%。 纽约商交所5月汽油期货下跌2.2%至每加仑2.77美元;5月取暖油期货下跌0.9%至每加仑2.61美元。5月天然气交货价格上涨7.6%至每百万英热单位2.28美元,继上周上涨5.1%后继续上涨。

查看详情 >

IMF:亚太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将超70%

2023-04-17 09:30:25

IMF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增长5.2%,这比该组织在去年10月时的预测高出0.8个百分点。根据IMF的估算,中国的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使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平均GDP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当地时间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本地区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3.8%增至今年的4.6%,这比该组织在去年10月的预期高了0.3个百分点。 根据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全球经济将在2023年进一步放缓至2.8%,这主要受到利率上升和俄乌冲突的影响。此外,欧美银行业危机也给本已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增加了下行风险。 在全球经济陷入浓浓迷雾之际,亚洲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IMF亚洲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世界经济面临充满挑战的一年,但亚太地区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今年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超过70%。 对于IMF上调本地区经济前景的理由,斯里尼瓦桑说,这主要反映了中国经济复苏带来的积极影响。“中国重新开放的经济正在强劲反弹,这将对贸易伙伴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为亚洲增长提供新动能。” 随着私人消费的强劲复苏,IMF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增长5.2%,这比该组织在去年10月时的预测高出0.8个百分点。根据IMF的估算,中国的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使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平均GDP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谈及中国经济对本地区的影响,他表示,“过去,对区域增长的最强烈溢出效应来自中国对投资品的需求。但这一次,我们预计最大的溢出效应将来自中国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他进一步分析道,在未来18到24个月,平均而言,由于中国消费需求的强劲反弹,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增长将提高0.6个百分点,而由于中国投资需求的反弹要小得多,平均而言,其他国家的增长将提高0.1个百分点。“与中国有密切贸易联系的国家将受益最多,那些依赖中国旅游业的国家也将受益匪浅。” 在亚太地区,今年,不同经济群体的表现将出现分化。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将从去年的1.8%放缓至1.6%,比去年10月的预测低0.4个百分点;而发展中经济体在中印两国的拉动下将从去年的4.4%提高至5.3%,比去年10月的预测高0.4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 在扩张性货币和财政立场的支持下,根据IMF的预测,日本2023年增速将小幅上升至1.3%,这比去年10月时的预测低了0.3个百分点,主要反映出外部需求和投资的疲软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乏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于增长势头放缓,IMF将韩国2023年的增速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至1.5%,部分原因是技术周期低迷,以及去年第四季度表现疲软。 对于印度,IMF预计其今年的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6.8%降至5.9%,比去年10月时的预测低0.2个百分点。斯里尼瓦桑指出,由于疲软的国内需求抵消了强劲的外部服务需求,印度增长势头将开始放缓。 对于澳大利亚,IMF认为,货币紧缩政策、国内需求减弱、抵押贷款支付增加以及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等多重因素正在影响其增长前景,预计其2023年的经济增速为1.6%,比去年10月时的预测低0.3个百分点。 对于东盟,IMF预计其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5.7%降至今年的4.6%,这主要受到国内需求势头略微放缓、货币紧缩政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美欧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 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陈艾亚(Chetan Ahya)表示,最近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承受压力,进一步突显亚洲将会表现更加出色。到2023年底亚洲经济增长可能比发达经济体高5%,这将是2017年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速。 “美欧的贷款标准将收紧,进而对其国内需求造成压力。虽然这将限制亚洲的外部需求复苏,但我们认为亚洲仍能够产生足够的内部需求”,陈艾亚指出,中国对防疫政策的调整不仅拉动本国经济复苏,也将惠及本地区其他国家。 谈及其他利好因素,陈艾亚指出,当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分别加息475基点和350基点,旨在抑制通胀,而亚洲的加息周期则比较温和,这使得亚洲需求受到的冲击较小。此外,亚洲的其他三个大型经济体——日本、印度和印尼也都有推动亚洲需求的特定经济面因素。 通胀及金融风险仍存 通胀仍然是亚太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斯里尼瓦桑警告,当前,核心通胀仍然具有粘性,并已成为近期整体通胀的更重要驱动因素,这可能导致更持久的通胀和工资压力。 “亚洲经济体的产出缺口正在缩小或已经缩小,并且去年的货币贬值仍在影响国内价格。这些因素表明,遏制通胀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然而,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紧缩步伐已经放缓或暂停。” 因此,斯里尼瓦桑强调,“鉴于通胀风险仍然很大,我们认为该地区的货币政策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保持紧缩。” 近期,由美国硅谷银行引发的欧美银行业危机持续蔓延,引发全球市场的担忧。但在IMF看来,这一事件对亚洲市场影响有限。 “亚洲的银行和投资者对硅谷银行的直接敞口很小,我们认为,亚洲金融体系资本充足且保持盈利。此外,随着市场重新定价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的路径,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大幅下降。这导致亚洲本币债券收益率下降,亚洲货币走强。”斯里尼瓦桑说道。 尽管如此,他表示,亚洲依然面临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脆弱性。金融监管者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除非压力增加并引发广泛的稳定性担忧,IMF在报告中指出,中央银行应将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稳定目标区分开来。为此,它们应该使用可用的工具来缓解银行业的任何流动性限制,使它们能在更长时间内保持更高的政策利率,直到通胀持续回落到目标水平。 此外,IMF在报告中还谈到了财政风险。与大流行之前相比,亚太地区的公共债务水平显著增加。斯里尼瓦桑说,预计本地区的大多数政府将在今明两年收紧财政预算。然而,预计中的债务重组可能不足以稳定债务,而利率上升将使债务负担更加沉重。 贸易分裂将导致经济损失 在本届世界银行和IMF春季会议上,贸易碎片化的问题被多次提及,它被视为是全球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挑战之一。根据IMF的研究,贸易分裂带来的长期损失可能高达全球GDP的7%,这大约相当于德国和日本的年产出总和。 IMF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警告,全球正面临分裂为不同“集团”的风险。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创新和采用技术的速度将放慢。“在一个相互割裂的世界中,我们将很难实现惠及所有人的进步,或是成功应对气候变化或疫情防范等全球性挑战。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走上那条道路。” 3月底,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致辞时就警告说,亚洲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如若放任贸易分裂发生,那么该地区将遭受最为不利的影响。她指出,贸易一体化是过去几十年推动亚洲各国GDP强劲增长的关键,目前,亚洲的区域内贸易已接近全球贸易总额的50%,中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枢纽。 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阿迪蒂亚·马图近日在线上新闻发布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毫无疑问,中美紧张关系会给本地区其他国家带来挑战。在这样的局势下,第三方国家的优先事项应该是改革他们自己的政策,这可以降低它们的贸易成本并增加收益。“这些国家不应该在两国之间选边,而应该通过签订贸易协定同时深化同两国的合作。我们称之为做‘枢纽’而不是‘辐条’。”马图表示,这些国家最好不要被排除在任何协议之外或成为排他性贸易集团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尽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某种程度上的标准没有那么高,但它加深了大部分亚太地区与中国的融合;目前,本地区还没有与美国类似的协议,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旨在但未能实现与美国的一体化,而拟议中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又并非传统的贸易协定,不涉及市场准入方面的内容。 (作者:郑青亭,向秀芳 编辑:包芳鸣)

查看详情 >

信贷紧缩来袭 美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

2023-04-17 09:30:25

触发美国众多银行贷款意愿下降的更深层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令银行对信贷投放显得更加谨慎——尤其是商业地产,或成为引发美国银行业信贷坏账风暴的“新雷区”。 一场信贷紧缩正迅速席卷美国。 美联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美联储披露的最新周度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格H.8显示,在硅谷银行挤兑破产后的两周时间(即3月22日和3月29日当周),美国商业银行贷款与租赁贷款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双周跌幅。 与此对应的是,美国银行家协会(ABA)发布最新报告预测,今年第二季度美国信贷状况指数将从一季度的12.5降至5.8,创下2020年初疫情暴发以来的最低水平。 纽约联储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指出,58.2%受访者认为当前获得贷款的难度比一年前更大,创下2013年6月以来的最高值。 “这背后,是美国信贷市场两头受压。”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指出。在需求端,硅谷银行挤兑破产风波令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导致越来越多银行开始收紧信贷投放门槛;在供给端,存款流失导致越来越多美国银行信贷资金投放能力骤降,无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 “这在美国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领域显得尤其突出。”他告诉记者。由于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不断下降,越来越多银行不敢再向美国地产领域提供贷款资金,且美国房地产开发商也不敢融资开发新项目。 房地产开发公司RXR首席执行官Scott Rechler指出,过去数周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发行新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加之去年第四季度这款产品交易量大降88%,目前美国商业地产市场正面临严重的再贷款短缺状况,只是银行财务报表没有揭示这种状况。 摩根大通银行分析师Kabir Caprihan估计,约21%写字楼等商业地产贷款将出现“问题”,贷款人将因贷款违约而损失约40%本金。此外,贷款人还将在写字楼抵押贷款领域损失约380亿美元。 记者获悉,随着信贷紧缩浪潮来袭,美国工商企业与个人消费贷款获得贷款的难度也日益加大。究其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美国企业裁员或减少人员招聘数量,导致银行不敢投放个人消费贷款;二是经济衰退风险与疲软经济数据导致美国企业经营压力骤增,导致越来越多企业贷款申请被“拒之门外”。 目前,不少美国高科技企业与大型企业只能向私募股权机构寻求“私募信贷”。但PE/VC机构对此也相当谨慎。 在一位国内大型私募基金经济学家看来,若美国信贷紧缩状况持续,美国经济将陷入“信贷紧缩+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一面是信贷紧缩导致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令银行更加不敢放贷;一面是银行越不敢放贷,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越高。 “面对信贷紧缩状况,美国金融监管部门似乎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在信贷资金供给端,美联储已通过贴现窗口借款与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等渠道,向美国银行业提供大量资金;但在需求端,美联储或许只能提前结束加息以改善金融市场收紧状况,进而驱动信贷需求回升,但此举可能令通胀压力再度回升,令美联储此前抗通胀努力“前功尽弃”。 这位国内大型私募基金经济学家直言,目前美联储必须在避免经济失控衰退与遏制通胀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但这项工作难度极大,因为它需要在恢复合理信贷需求(避免经济快速衰退)与继续压缩信贷需求(避免通胀回升)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均衡点。 在他看来,若信贷紧缩状况持续,不排除美国政府需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大幅度抬高美国国债上限,通过财政刺激手段创造新的信贷需求,才能助力美国摆脱这场信贷紧缩浪潮。 房地产、工商业、个人消费均遭遇信贷紧缩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场信贷紧缩的始作俑者,是3月中旬硅谷银行、Signature银行、加密货币银行Silvergate先后挤兑破产。 具体而言,这场银行业风波对美国信贷市场造成三大冲击,一是美国地区银行挤兑风波导致大量存款流失,限制了银行的信贷资金投放能力;二是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令越来越多银行基于规避坏账风险的考量,纷纷收紧信贷门槛;三是部分地区银行基于自保需要,预留更多资金应对潜在的挤兑风波,导致他们放贷意愿进一步下滑。 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美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信贷紧缩,但原因各有不同。如美国达拉斯联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辖区内银行贷款需求指数降至-45.6,创下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准,原因是硅谷银行挤兑倒闭风波令民众消费信心削弱,大幅减少银行消费借款需求。 在加利福尼亚州,信贷紧缩可能源自银行不敢向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因为这些高科技企业都在近期纷纷裁员)。 在美国其他城市,信贷紧缩则主要来自当地银行鉴于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价格不断下降,不敢再向房地产市场提供再贷款支持。 记者多方了解到,触发美国众多银行贷款意愿下降的更深层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令银行对信贷投放显得更加谨慎——尤其是商业地产,或成为引发美国银行业信贷坏账风暴的“新雷区”。 美银策略分析师Michael Hartnett指出,美国地方银行挤兑风波已令商业地产再融资环境“雪上加霜”,比如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较美国国债的息差创下2020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且CMBS价格降至2009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这背后,是写字楼入住率仍低于50%,正令向商业地产提供贷款的美国地区银行遭遇更大的信贷风险敞口,迫使他们不得不继续大幅压缩房地产信贷规模。 穆迪公司商业地产分析主管Kevin Fagan警告称,预计明年美国商业地产市场仍将相当艰辛,尤其是写字楼高空置率仍是一个巨大问题,迫使各方的信贷投入极度“谨慎”。 这无形间加剧美国房地产市场向银行寻求信贷融资支持的难度。 富国银行表示他们已收紧房地产贷款标准,还将降低房地产领域再融资贷款的规模与减少新贷款发放。 Michael Hartnett直言,即将到来的商业地产贷款再融资浪潮(约4000-4500亿美元商业地产贷款将在年底前到期或寻求再融资展期),也将因高利率与经济衰退风险(以及房地产估值大降)而引发信贷紧缩,并将美国经济推入衰退。 “在极端情况下,商业地产抵押贷款价值的持续下降还将影响储户信心,导致存款继续流出银行,迫使银行不但得减少对房产开发商的贷款,还要减少对其他行业企业的贷款,最后威胁到银行本身。”他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受挤兑风波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等因素的冲击,美国地区银行已大幅削减美国房地产领域的贷款规模。 美联储数据显示,3月下旬美国地区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总额骤降378亿美元,创下2007年3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但是,此举未必能令地区银行迅速摆脱商业地产信贷坏账旋涡。 高盛发布最新报告指出,美国有4.5万亿美元的未偿商业/多户抵押贷款,其中40%来自银行,其中地区银行占比高达65%。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IDC)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小型地区银行占美国商业房地产贷款总额的约80%。 这意味着地区银行还需进一步大幅削减商业地产的信贷风险敞口,才能成功规避美国经济衰退所引发的商业地产估值泡沫破裂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地区银行不断压缩房地产信贷风险敞口,信贷紧缩状况正迅速蔓延到工商业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领域。 美联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的过去两周期间,美国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分别削减了265亿美元与318亿美元工商业贷款。 4月10日,美国全国独立企业联合会(NFIB)发布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经常从银行借贷的企业里,9%受访者表示与三个月前相比,现在贷款更加困难,这个比例创下2012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且中小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难度更大;此外,9%受访企业预计未来三个月信贷状况更加严峻,也刷新过去10年以来最高值。 目前,不少美国高科技企业与大型企业只能向PE/VC机构寻求私募信贷以度过偿债风波避免破产。但此举无疑是“饮鸩止渴”。一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私募信贷的年化利率水涨船高,很多企业难以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PE/VC机构要求企业拿出估值极高的抵押物或控股权以降低信贷风险。 “即便美国企业同意如此苛刻的融资条件,PE/VC机构也未必会迅速做出放贷决定,因为他们还会开展较长时间的尽职调查——先确定企业经营现金流能帮助企业度过经济衰退期,才肯提供私募信贷支持。”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指出。这意味着美国信贷紧缩已悄然扩展到私募信贷领域。 他指出,目前很多美国企业都希望美联储能提前采取降息措施以改善信贷市场收紧状况,从而令他们相对轻松地获得信贷支持。但面对OPEC+减产令油价趋涨与通胀压力回升,这或许仍是“南柯一梦”。 美联储的新“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信贷紧缩无形间给美联储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挑战。 “在硅谷银行挤兑破产后,美联储仍在3月加息25个基点,表明美联储仍将遏制通胀放在货币政策的首要位置。但目前情况与3月完全不同。由于美国经济增长的70%动力来自信贷支持,若美联储继续加息令信贷需求进一步萎缩,或令美国经济失控衰退,到时美联储稳经济的压力将更大。”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说。但若美联储基于稳经济的考量而做出妥协——提前结束加息周期,通胀压力又可能卷土重来。 记者获悉,在OPEC+减产导致油价趋涨,加之食品通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尽管3月美国CPI涨幅回落至5%,华尔街仍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5月不得不继续加息25个基点,但此举可能令本已疲弱的信贷需求更加“雪上加霜”——尤其是美国银行业对房地产市场与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更加谨慎。 这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美联储能做的,主要是通过贴现窗口贷款与银行定期融资计划等渠道,向银行持续提供资金,一方面解决他们因挤兑风波而不敢放贷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信贷资金投放能力。 “但此举治标不治本。”他直言,目前引发美国信贷紧缩的真正幕后推手,不再是硅谷银行挤兑破产所带来的存款流失与信贷资金不足,而是经济衰退风险加大所引发的信贷门槛大幅收紧。若要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需多管齐下,一是美联储需释放新的货币政策信号,即将货币政策重点从遏制通胀转向稳经济,从而促使融资环境明显改善;二是美国政府或需出台新的财政刺激计划引发新的经济需求与信贷需求。 多位业内人士对此直言,此举可行性不高,因为美国政府将遏制通胀视为重要政绩,令美联储货币政策重心未必能轻易“转向”。 记者获悉,当前华尔街还特别担忧在美联储“定向QE”(通过多渠道向银行业注入资金)与银行惜贷的共振下,美国资金拆借市场正形成更大的资金堰塞湖效应,此举将导致大量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基金与美国国债,导致金融市场遭遇新的系统性风险。 截至4月14日10时,受“堰塞湖”资金持续涌入影响,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月初的4.091%跌至3.387%,令不少押注美联储继续加息与美债收益率持续上涨的资管机构遭遇不小亏损。若对冲基金因亏损扩大而突然破产,可能会波及向他们提供高额杠杆融资的大型投行,引发类似瑞信财务风波的金融市场风险。 此外,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在迎来巨额资金流入后,也面临潜在的“挤兑”问题。 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截至3月29日当周,约660亿美元资金流入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令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规模达到创纪录的5.2万亿美元。 截至3月29日的过去三周期间,受硅谷银行挤兑破产风波与堰塞湖资金寻找避险投资资产等因素影响,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累计获得约304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 惠誉评级分析师警告称,随着美国国债上限调整的最后期限临近,若美债遭遇违约,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可能面临美债市场波动加剧与投资者赎回额骤增等问题,引发美国金融市场新的系统性风险。 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也警告说,货币市场基金在市场极度紧张时容易受到挤兑影响,需对这个资产规模不断增长的非银行部门加强监管。 一位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交易员向记者指出,目前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备受资本青睐,一是其收益率达到约5%,高于不少银行存款利率,二是其在交易日可以随时存取,很多人认为其安全性甚至高于银行存款。但这很容易引发资本大进大出风险,因为货币市场基金与美国地区银行类似,都将大量资金(存款)投向美债与短期MBS资产,若这些资产估值因美联储大幅加息而持续下跌,同样可能因投资者大幅赎回而被迫亏损抛售上述资产筹资,引发新的挤兑效应。 “考虑到当前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创纪录的5.2万亿美元,一旦它出现巨额资金赎回压力,其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冲击甚至超过硅谷银行。”他直言。 (作者:陈植 编辑:周鹏峰)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