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6月CPI同比涨幅达10.2%?美劳工部辟谣:假消息

2022-07-13 09:30:24

美国劳工部周二表示,网上流传的一份6月通胀数据报告是假的。劳工部发言人Cody Parkins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知道一份假的2022年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报告正在网上流传。” 据悉,该假报告中表示,美国6月未季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0.2%。该假报告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之时,美股跌至盘中低点。 据悉,这份假报告模仿了上个月CPI报告的格式,修改了日期和数字。然而,其中的一些内容证明它是假货,包括一张图表中的数字与文字部分不符。 美国劳工部将于北京时间7月13日(周三)晚8:30公布6月CPI数据。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时间7月11日(周一),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琳.让-皮埃尔(Karine Jean-Pierre)公开表示,由于汽油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6月CPI将会"很高”,但同时表示,由于能源价格下跌,该数据"已经过时"。目前,经济学家预计,美国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8.8%,创40年来新高,5月的增幅为8.6%。 与此同时,纽约联储周一公布的月度消费者预期调查显示,6月美国消费者对明年通胀率的预期中值从5月份的6.6%升至6.8%,为2013年该调查启动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他们同时认为三年后的通胀率将从3.9%降至3.6%,为今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查看详情 >

强美元持续发威 欧元对美元20年来首次跌破平价

2022-07-13 09:30:24

美元指数正式冲破108大关,创2002年10月以来新高。过去一年以来,美元对一篮子货币涨幅高达18%,技术指标显示,其涨势仍可能持续,北京时间7月12日盘中,欧元对美元跌破平价,报0.9999,为近20年来首次。 在重压之下,年初风头无两的黄金也终于撑不住了,近期国际金价迅速跌破1800美元大关,截至北京时间12日14:00报1726美元/盎司,相较3月8日的2050美元高位大跌近16%。早前,各界预计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导致各国增配黄金,这种趋势还会否持续?美元还会涨多少,又将如何冲击市场? 强美元持续发威 上周美元指数就强势站上107,本周继续飙升,隔夜达到2002年10月以来最高点,即108.19附近。 截至北京时间7月12日17:30,美元指数报108.3。当地时间周三将发布美国6月CPI,目前预期数据强劲,极可能夯实美联储在7月加息75个基点(BP)的基础,巩固加息预期,推动美元指数不断走高。 巴克莱此前发布题为“昂贵的美元是所有尾部风险的总和”的汇率展望报告,该标题似乎总结了美元走强的原因——俄乌冲突、欧洲天然气短缺、美国通胀问题有可能推动美元对主要货币再升值以及经济衰退风险等。即使多数机构认为美元长期可能被高估,但这些风险极有可能导致美元在短期内涨势超调。 上周发布的6月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们并没有就衰退展开讨论。会议焦点集中在通胀(提及20多次)和未来几个月的加息计划上。美联储更担心的是高通胀变得“根深蒂固”,而不是潜在衰退风险,这也提振了市场对美联储继续激进加息的预期。 未来一段时间,各界并不认为美元会大幅走软,强势很可能持续。“市场目前押注美联储7月27日会议上加息75BP至2.25%~2.5%区间的概率为92.7%。”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师杨傲正对记者表示,从技术面来看,美元指数在突破106.80水平后,将指向109.50的阻力位。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佩里(Joe Perry)也对记者表示,美元指数自2021年5月以来有序走高,形成上升通道。在2022年4月,美联储加息速度快于预期的态势越发明显。美元指数短短一个月之内从100附近如离弦之箭般涨至105附近,回落至101.30后再上涨,在7月6日站上形态上轨,近期延续涨势。冲突108大关后,“上档阻力位是2002年9月的高点109.77,以及2001年9月低点111.31。”佩里称。 欧元对美元跌破平价 事实上,美元的强势表现少不了“同行衬托”,欧元在美元指数中的占比逼近60%,欧元的疲软大幅推动美元指数走升,日元、英镑的持续走弱亦为美元推波助澜。 由于俄乌冲突对欧洲造成的严重影响,欧元区的衰退风险目前远超美国。高盛最新表示,明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风险为30%,而欧元区为40%,英国为45%。也正因此,即使面临高企的通胀,欧洲央行对加息仍十分谨慎。欧元区6月CPI升至8.4%,核心CPI上升至3.9%,但目前各界预计,欧洲央行大概率仅会在7月15日的会议上加息25BP,这与美联储年内加息超300BP的预期形成明显反差。 值得一提的是,据俄新社7月11日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称,莫斯科时间当日7时起,暂时关闭由该公司负责运营的“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两条线路,以进行常规维护工作。机构人士认为,现在欧洲冬季天然气不足已是确定事件,欧洲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北京时间7月12日,欧元对美元一度跌破平价,报0.9999,为近20年来首次。截至当日16:30,欧元/美元报1.002附近。 佩里对记者表示:“欧元对美元价格下破1,可能触发一些大型止损单,诱导新的沽单入场,催生一定的波动性。从技术面上看,0.9984和0.9939~0.9950区域附近拥有支撑。但年化隔夜隐含波动率升至18.89,看跌期权需求同样增加,表明交易者做好准备迎接本周潜在的暴涨暴跌行情。” 金价也崩了 在强美元下,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表现都不尽如人意,黄金近期也出现较大跌幅。 过去两周,金价一举跌破1800美元/盎司大关,7月7日大跌至1736美元/盎司附近,这是今年第二大跌幅,本周金价跌破1730美元/盎司大关。从两周前的COT(交易者持仓报告)来看,主动型基金与大型投机者不断增加空头头寸。 某外资行商品交易员对记者表示:“此前黄金迅速跌破1800美元,本身说明引发了大型止损盘,多头可能遭遇更多打击,而黄金VIX升至三周高点,上周价格跌幅近3%,显然没有呈现出避险资产的特征,暗示参与者注意到了追加保证金的风险。”他也表示,下一步的目标价可能在1721美元/盎司的支撑位,如果下破该位,重点关注1700美元/盎司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在实际收益率攀升和加息的背景下,金价仍然坚挺,这源于全球央行对储备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预期,也与俄乌冲突以及相关制裁有关,黄金一度在3月冲破了2050美元/盎司大关。但近期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越发激进,作为非生息资产,黄金的吸引力开始下降。 接受记者采访的交易员和策略师普遍认为,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放缓后,金价可能才会重拾动能。“一旦美联储的加息幅度略小于市场预期且美元见顶,黄金应该会符合预期,表现良好。”City Index资深分析师拉扎扎达(Fawad Razaqzada)对记者称。 目前,全球央行进一步的多元化配置需求仍存。例如,今年一季度,全球央行官方黄金储备增加84吨,净购金量环比增长一倍有余。就中长期来看,金价的支撑因素主要来自黄金的核心避险资产地位,来自以印度和中国为首的实物黄金需求,以及增加的储备配置。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下跌6.90美元,收于每盎司1724.80美元

2022-07-13 09:30:24

7月13日消息,因美元走强持续为贵金属价格带来压力,黄金期货连续两日收跌,继续维持在九个多月以来最低水平附近。 8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下跌6.90美元,收于每盎司1724.80美元,跌幅0.4%,此前曾触及每盎司1721.60美元的低点。FactSet数据显示,基于最活跃合约的价格结算在2021年9月29日以来的最低水平。9月交割的白银期货下跌17美分,至每盎司18.958美元跌幅0.9%,这是自2020年7月以来的最低收盘价格。 10月铂金期货下跌32.60美元,至828.10美元/盎司,跌幅3.8%。9月交割的钯金期货下跌156美元,至每盎司2,015.60美元,跌幅7.2%,在经历了三个交易日的上涨后有所回落。9月交割的铜价下跌14美分,至每磅3.288美元,跌幅近4.2%,创下2020年11月以来的最低收盘水平。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8月期货下跌6.89美元,至每桶97.20美元

2022-07-13 09:30:24

7月13日消息,美元汇率持续走高以及需求放缓的担忧继续为能源价格带来压力,原油期货周二大幅下挫,纽约原油跌破100美元,布伦特原油盘中失守100美元。 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8月期货下跌6.89美元,至每桶97.20美元,跌幅6.6%。FactSet的数据显示,如果结算价在当前水平附近将是4月份以来近月合约的最低水平。在ICE欧洲期货交易所,全球基准布伦特9月原油价格下跌6.74美元,至每桶100.36美元跌幅6.3%。 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汽油期货下跌5.2%,至每加仑3.2811美元,而8月取暖油期货下跌3.4%,至每加仑3.6404美元。8月份天然气期货上涨1.1%,至每百万英热单位6496美元。

查看详情 >

CPI创年内新高 “猪油共振”牵动股市神经

2022-07-12 09:30:20

■ 刘柯 6月CPI再度走高,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4个百分点,4、5月的CPI都是2.1%。6月这一增速同时创下了2020年8月以来新高。 4、5月CPI进入“2时代”后,管理层就已经开始有所警觉了,毕竟经济复苏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CPI却因为原油和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而走高,制约了货币灵活宽松的空间。其实这点市场也是心知肚明,美联储之所以敢于以75个基点的步伐加息,就是为了抑制高通胀,美国的CPI同比涨幅更是高达8.6%。国内为了抑制给CPI输出“过高数据”的猪肉价格上涨,发改委已经敲了几次警钟,央行在上周也实现了数千亿的资金回笼,要知道CPI涨速过快势必会反过来影响流动性的松紧度。 在CPI涨幅扩大的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出现了纠结的走势。6月PPI上涨虽然达到6.1%,但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而且今年以来已连续6个月回落。其中6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7.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 54.4%,扩大 6.6 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34.7%,扩大0.7个百分点。直白点讲,就是生产企业的产品出厂价格涨幅在不断回落,而原材料价格却在继续走高,从而吞噬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相应的企业生产积极性也会受到压制。这对经济复苏显然不利。 这其中,原油价格和猪肉价格是造成CPI上涨过快和PPI涨幅回落的重要原因,而其价格的上涨除了非市场因素以外,主要就是流动性导致的。比如猪肉价格上涨的逻辑并不清晰,生猪出栏数变化不大,目前又处于猪肉消费的淡季,但猪肉价格却莫名其妙地涨了三四成,主要原因是资金炒作的成分较大。再比如原油价格,全球汽车产业都在转型,而原油价格居然会涨到100美元以上,这难道不离奇?原油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一直处于高位,为保证能源安全,我们只能加快发展替代能源,但剔除非市场因素,其价格高企大概率还是因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炒作所致,这也是美联储大幅加息的一个重要诱因,毕竟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之一。 正因为 CPI 数据出乎意料,市场又有美联储大幅加息的前车之鉴,于是有点杯弓蛇影,这种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实际上,上周A股开始调整,就是因为央行逆回购规模降低,资金净回笼加大所致,当时的CPI还只有2.1%,现在达到了2.5%,市场会不会预期未来央行的资金回笼会越快越激进?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私募大佬在喊“放水牛”已经结束,虽然未必是“放水”,但可以预期由于 CPI 数据走高,央行未来一段时间肯定会采取暂时性的“防守”政策,加息虽然不是必选项,但适度回笼资金并保持“双向灵活”是大概率事件,这对于资金政策敏感的股市来说不是好事。

查看详情 >

大盘破位寻支撑 行情步入中报季时间窗口

2022-07-12 09:30:20

本报记者 林珂 在20日均线震荡数日后,大盘再度破位下行。 沪指周一直接在20日均线下方低开震荡,盘中反弹接近20日均线后再度回落,午后在击穿30日均线后出现小幅回升,跌幅有所收窄。深成指同样低开低走,收盘失守20日均线。截止收盘,沪指报收3313.58点,下跌1.27%;深成指报收12617.23点,下跌1.87%;创业板指报收2767.46点,下跌1.78%。两市合计成交量继续小幅萎缩。 大盘破位下行中个股出现大范围回调。两市涨停板个股达到57只,并未明显减少。同时有14股跌停,跌停个股家数开始增加。 中信证券指出,市场行情步入关键时间窗口,今年中报季是近年来宏观经济数据偏弱并且上市公司业绩分化较大的时期,多因素共振导致短期市场波动加大;同时国民经济仍处于快速恢复过程中,估值修复行情基调仍未变化。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年初至今“黄金坑”行情后的市场趋势与2020年会有一定相似度,不同之处在于,今年下半年基本面复苏可能会弱于2020年,而宽松政策退出可能会慢一些,整体看下半年维持震荡格局的概率更大。近期市场结构从分化转向收敛,也反映出本轮“黄金坑”行情修复期进入尾声的信号。上市公司中报预告对近期市场影响偏正面,关注后续演变。总的来说,市场从4月底以来,处于“黄金坑”后的“甜蜜窗口期”,后续需关注基本面“填坑”回升是否趋缓以及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边际变化,这两者近期都有一些变化的迹象,市场也从单边修复期有所降速,后续预计行情将更多转为盈利驱动。 短期来看,赛道股的波动呈现出市场连续上行之后的各种担忧。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翁梓驰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大盘连续上行之后,当前市场整体成交量保持稳定,万亿之上的成交足以对市场形成支撑,但没有增量资金背景下难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持续上行之后面临技术面压力,同时也有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此外,近期海外经济衰退趋势担忧增大,加之国内流动性收缩和疫情反复让市场担忧。当然,这些担忧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市场来说也是短期的变量。而此时比较重要的是等待和关注年中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这对市场的方向性选择或有一定的影响。整体来看,多方担忧下市场高位震荡后继续走低,短期需要适当保持仓位观望,耐心等待市场新的方向选择。中期在经济复苏以及企业盈利回升预期下,对市场仍有支撑和提振。建议关注储能方向,在欧美需求高增下,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此外,短期建议关注新冠概念短线反弹机会。”

查看详情 >

无视美元迭创新高 人民币汇率缘何平稳波动

2022-07-12 09:30:20

众多海外投资机构认为中国外贸景气度回升、经济基本面重回稳健增长轨迹、海外资本持续加仓A股,正令人民币汇率坚挺更有“底气”。 面对迭创新高的美元指数,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极强的抗跌性。 截至7月11日19时,在美元指数触及107.61——离过去20年以来最高点107.79仅有一步之遥的情况下,境内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则徘徊在6.7080附近。 “事实上,6月下旬以来,境内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一直在6.67-6.72 之间双向波动,即便7月以来美元指数迭创新高,人民币也不为所动。”一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复产复工令外贸景气度开始回升,二是海外资本持续涌入A股资产,三是相比全球经济深陷高通胀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旋涡,中国经济基本面仍有望延续稳增长态势,都令人民币汇率坚挺获得新的支撑。 对冲基金PGIM策略分析师Nathan Sheets向记者指出,相比近期众多非美货币波动性明显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实际波动率与期权隐含波动性都在稳步下降,表明海外投机资本不愿将人民币视为美元迭创新高下的沽空狙击目标。 “目前,越来越多海外大型资管机构正悄悄买入年底到期,执行价格在6.5-6.6的远期人民币看涨期权,原因是他们认为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或令美联储在年底讨论降息,从而令中美利差与人民币均衡汇率估值双双回升。”一位外汇经纪商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这意味着4-5月份的人民币大幅贬值潮或已宣告结束,目前不少海外投资机构正流行一种观点,即此前人民币汇率大跌已提前释放美元大幅上涨所造成的下跌压力,如今外汇市场正将中国外贸景气度与经济增长基本面,作为判断人民币均衡汇率估值高低的最重要依据。 人民币汇率缘何“平稳波动” 记者多方了解到,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无视”美元迭创新高,持续在6.7附近双向波动,的确出乎不少投资机构的意料。 毕竟,美元指数已迭创过去20年以来新高107.69,人民币在经历此前大跌后突然变得异常“坚挺”,多少有点不同寻常。 上述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向记者透露,美元迭创新高期间,部分海外量化投资基金一度技术性买跌离岸人民币汇率,但中国外贸景气度回升令企业逢高结汇买盘增加,有效对冲了上述沽空压力。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当前跟风炒作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对冲基金屈指可数,导致人民币汇率沽空压力骤降。”他强调说。这背后,是对冲基金更将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快速下降、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国家货币作为沽空狙击对象,因为这类沽空策略胜算更高,且无需面对中国相关部门的强大反制威慑力。 这令6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实际波动率与期权隐含波动性持续走低,与其他非美货币形成鲜明的反差,表明市场对人民币未来走势的预期是平稳波动,不是因美元迭创新高而再度剧烈下跌。 记者多方了解到,这背后,是众多海外投资机构认为中国外贸景气度回升、经济基本面重回稳健增长轨迹、海外资本持续加仓A股,正令人民币汇率坚挺更有“底气”。 对冲基金MKS PAMP分析师Sam Laughlin认为,引发近期人民币汇率无视美元迭创新高而平稳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境内外人民币汇差大幅缩小,甚至在7月以来多个交易日出现倒挂——即境内人民币汇率低于境外汇率,表明海外资本看涨人民币的热情一度高于境内机构。 “这或许表明海外投资机构认为4-5月人民币大跌已有效释放美元大幅升值所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如今他们需要综合判断全球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给人民币均衡汇率做出新的研判。”他指出。 外汇市场出清问题大幅缓解 多位国内大型银行外汇交易员指出,近期人民币汇率无视美元迭创新高而平稳波动,还在于企业持续增加外汇套保操作,令外汇市场出清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缓解。 以往,每当美元指数迭创新高时,人民币外汇市场总会遭遇较高的出清问题,即众多外贸企业担心人民币持续贬值导致自身购汇成本增加,干脆纷纷提前大举购汇锁定未来的换汇成本,但此举导致外汇市场出现大量购汇需求,拖累人民币汇率跌幅远远超过美元指数涨幅,进而引发更大的沽空压力。 但如今,美元指数迭创新高却没有再触发外汇市场出清难题骤然升温,令海外投机资本无法借机掀起更大规模的沽空浪潮。 究其原因,是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通过远期外汇掉期交易与外汇套保措施锁定未来的购汇成本,无需跟随美元指数上涨,在即期外汇市场大举购汇锁定换汇成本,令人民币沽空压力骤然减少。 Sam Laughlin坦言,这令不少海外投机资本颇感失望。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失去又一个炒作人民币汇率大跌的重要题材。 记者获悉,随着企业逢高结汇的理性交易持续升温,人民币汇率也变得更具抗跌性,这也是近期人民币汇率在美元迭创新高环境下持续平稳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随着外汇市场出清问题大幅缓解,市场供需关系也变得更加合理,令人民币汇率出现异常大幅波动的几率悄然下降。 “其实,外贸景气度回升与海外资本加仓A股正在持续抬高人民币需求,若不是美元指数迭创新高对人民币汇率构成压制,目前人民币汇率可能回升至6.6附近。”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指出。 他提醒说,目前海外投机资本又开始玩起新花样——他们认为当前美元指数迭创新高未令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跌,表明人民币汇率可能被高估,打算寻找机会发动新一轮沽空攻势。 “但是,这种沽空潮的成功难度仍然非常大,因为越来越多海外大型资管机构认为当前人民币均衡汇率或在6.7附近,若投机资本贸然掀起沽空潮,这些海外大型资管机构可能率先抄底进行狙击。”他指出。 (作者:陈植 编辑:曾芳)

查看详情 >

央行连续6日缩量逆回购: 债市杠杆小幅下降

2022-07-12 09:30:20

7月11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7月11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6个工作日每天仅进行30亿元的逆回购缩量投放操作,创下2021年1月以来的最低操作规模,也是缩量操作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30亿的逆回购操作规模很小,因而也被市场戏称为“地量”。在市场人士看来,此举主要是为了适度收紧资金面、打击债市空转套利。就在上周,债市杠杆也出现了小幅下降。 值得注意,虽然央行通过逆回购缩量回收流动性,但当前资金利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后期随着宽信用的实现,资金淤积在银行间的情况将会有所改善,市场利率中枢可能上行。 30亿逆回购为哪般? “上周一逆回购投放了30亿,应该说还是十分出人预料的。数据出来的时候,市场似乎有点懵,交易群里甚至在调侃是不是少了个0。”江苏地区某城商行债券交易员表示。 Wind数据显示,上周(7月4日-7月8日)央行逆回购每日投放规模均为30亿,到期规模合计为4000亿,净回笼3850亿。7月11日,央行开展了30亿元逆回购操作,到期规模为30亿,净回笼为0亿。换言之,过去6个工作日央行净回笼资金3850亿。 “前两天跨季,央行没有太过呵护资金面,资金面在6月最后两天大幅走高。但实际上前期便宜的资金面推动杠杆套息策略盛行,30亿逆回购大概率是央行想对杠杆回购进行敲打。”前述江苏地区城商行债券交易员表示。 国盛固收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表示,今年同样面临流动性极度宽松、市场杠杆率大幅攀升的情况,因而央行再度将逆回购规模降至100亿以下的30亿,提醒市场控制杠杆水平。 由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4月以来资金面持续大幅宽松,DR001降至1.3%左右,DR007降至1.7%以下,低于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40BP。在此背景下,市场滚隔夜加杠杆明显,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创出新高。 Wind数据显示,3月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量为4.6万亿,4月、5月分别上升至4.9万亿、5.5万亿左右。6月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量进一步上升至6.1万亿,其间6月20日创出6.45万亿的峰值。其中,隔夜质押成交量占比最高,达到90%左右。这显示,机构滚动借入成本较低的隔夜资金,来配置较长期限债券进行加杠杆套利,获取票息与回购成本之间价差的超额收益部分。 而在以往市场长期低利率、债市加杠杆比较明显的时段,央行也会进行敲打。比如2020年3月-5月,由于货币宽松,隔夜利率一度低于1%,市场滚隔夜加杠杆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资深学者余初心当年6月下旬发表的文章《正确认识应对非常事件的货币政策》称,随着流动性保持合理宽裕,货币市场利率逐步进入历史低位,隔夜和七天回购在4月底均出现近十年最低值,而3月银行间市场杠杆水平回升至110%的近年来高位。资金空转和金融风险苗头已经出现,人民银行提前考虑政策工具适时退出。 文章最后,余初心提醒:投资者应当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专业判断,既要避免投机心理,又要对“退空转”政策的影响提前应对。市场利率自4月底开始回升后,前期盈利颇丰的机构纷纷获利了结,对于部分不舍得“下车”的,以及以抄底为目的“后上车”者,更应该秉持盈亏自负的良好心态。 在2020年5月举行的银行间本币市场大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也警示说:“虽然加杠杆是债券市场主流的盈利方式,但随着杠杆率上升市场波动率会加大,建议大家要以2016年债市波动率上升导致的后果为鉴。” 2016年,债市不仅场内市场加杠杆,场外市场也在加。所谓场外加杠杆,即机构利用结构化产品固定优先级收益,劣后级资金获取资产收益与优先级成本之间价差的超额收益部分。 2016年8月,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以抬升市场利率,逐步拆解杠杆。“央行锁短放长的操作,让加杠杆的机构很难受。”北京某大型券商债券投资经理回忆称。 债市杠杆有所下降 从历史上看,央行很少将逆回购规模降至100亿元以下,上次将逆回购规模降至100亿元以下是在2021年1月。在前期永煤违约冲击后,央行投放量增加,2021年1月隔夜回购利率处于1%以下,市场大幅加杠杆,逆回购交易量创下历史新高,因而央行将逆回购规模从100亿降至50亿、再降至20亿,而后在月末大幅收紧了流动性,市场被动完成降杠杆,而债市也出现明显调整。 从上周看,债市杠杆水平也有所下降。据海通证券固收团队测算,7月8日银行间债市杠杆率为108.7%,较7月1日的110.2%环比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交易所债市杠杆率为124.9%,环比下行1.5个百分点。该杠杆的计算方式为债券托管量/(债券托管量-回购余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资金利率仍保持在低位。Wind数据显示,央行连续缩量逆回购操作后,DR001和DR007仍保持平稳甚至还有所下行,7月9日DR001、DR007徘徊在1.22%、1.55%左右。 “虽然央行连续6天的缩量操作没有带来市场利率的全面上行,但是近期央行的这些不平凡操作已经表明,央行正往收水的方向走,即回收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前述北京某大型券商债券投资经理称。 央行此前在多个场合强调,判断货币政策姿态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 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利率(主要是DR007)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运行情况,而不宜过度关注流动性数量以及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等数量指标。 分析来看,上周30亿逆回购投放后还能回收流动性,但本周如果继续投放30亿逆回购,流动性净投放规模实际为0,并无回收流动性的作用。但央行仍进行30亿逆回购投放,关键在释放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维持在2.1%的信号,暗示当前市场利率偏离政策利率较多。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表示,30亿逆回购既释放了利率已偏低、不可过度加杠杆的信号,又平滑了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回归的速度与斜率。央行当前对狭义流动性的宽松程度已经足够满意,未来可能不会再主动推动市场利率进一步偏离政策利率,而是让市场利率在信用扩张的力量下自然地向政策利率回归。 杨业伟则认为,当前基本面和信用状况并不支持央行大幅收紧流动性。同时在财政存款继续下降、居民继续回补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下,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对债市依然形成保护。 (作者:杨志锦 )

查看详情 >

纽约联储调查:美国消费者预计未来一年通胀将进一步上升

2022-07-12 09:30:20

纽约联储周一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预计未来一年通胀将进一步上升,但预计长期增速将更加温和。与此同时,消费者在6月对个人财务状况和美国就业市场变得更加悲观。 纽约联储的月度消费者预期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明年的通胀预期中值从5月份的6.6%升至6.8%,为2013年调查启动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他们对三年后通胀的看法从3.9%降至3.6%,为1月份以来最低水平。 上个月,纽约联储调查和密歇根大学的另一项调查均显示,消费者开始预测在较长时期内价格会出现更大幅上涨,这令美联储官员深感不安。这两份报告是美联储官员们决定在6月会议上加息75个基点的关键驱动因素。 美国劳工部将于周三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预计将显示,6月份物价同比上涨8.8%,为1981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美联储今年迄今已加息1.5个百分点,未来还将继续加息,消费者对个人财务和就业市场越来越悲观。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去年的财务状况“更糟”或“稍微更糟”,为为2013年调查启动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近45%的受访者对未来一年的个人财务状况持相同看法,亦为调查启动以来新高。 此外,消费者平均认为一年后失业率将上升的概率为40.4%,高于5月份的38.6%。

查看详情 >

欧元对美元接近平价 欧洲经济面临“滞胀危机”

2022-07-12 09:30:20

◎记者 范子萌 高通胀还悬而未决,能源冲击又平添烦恼,欧洲市场眼下陷入了闹心的“滞胀危机”。 欧元汇率走势就是生动“速写”——欧元对美元上周五盘中跌破1欧元兑换1.01美元关口,逼近1:1平价。年初以来,欧元对美元贬值幅度接近11%。 国际风云变幻,货币市场亦在经历新的“排列组合”。欧元“贵”过美元,这一近20年来市场主体的普遍认知,或将在近期被颠覆。专家表示,欧央行11年以来首次加息开启在即,叠加能源冲击、供应链冲击步步紧逼,欧元继续走软已是大概率事件。欧元对美元跌破平价,只是时间问题。 欧元对美元平价预期渐浓 欧元向下,美元向上,时隔20年,欧元对美元或再现平价。 上周五,欧元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一度触及1.0072,创近20年来新低,逼近1:1平价。截至7月11日记者发稿时,欧元对美元报1.0119,徘徊于平价“警戒线”附近。 能源危机是制约近期欧元走势的主要因素。“欧洲天然气断供的风险是欧元破位走低的直接导火索。”中金公司研究院外汇专家李刘阳表示,如果欧洲无法获得足够的天然气储备,能源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对欧洲经济和国际收支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克兰危机还在持续,欧洲市场不断遭遇能源冲击。中金公司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6月单月,荷兰天然气期货标准合约大涨近80%,这对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进口的欧洲经济形成巨大利空,欧元因而承压走低。 欧洲经济正承受巨大压力。数据显示,6月份,欧洲制造业PMI为52.4%,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较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降幅有所扩大,创出今年以来新低。“欧元区经济衰退看来不可避免。”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Fawad Razaqzada表示,乌克兰危机带来创纪录的通胀数据,造成天然气供应不足,严重阻碍欧元区经济增长。 由经济衰退引发的避险情绪飙升,也令欧元汇率今后面临持续下行压力。“短期内,欧元对美元将面临跌至平价以下的风险。”招行金融市场部市场研究员丁木桥说。 经济前景是货币走势关键指引 近20年来,欧元“贵”过美元这一现象主导着外汇市场。2008年,欧元对美元一度达到1:1.6的历史高点。 而随着欧元对美元或将跌破平价,欧元“贵”过美元的惯例将被打破。 情形扭转并非“一日之寒”。年初以来,同样面对高热的通胀态势,欧元与美元就呈现出迥异的走势。其中,欧元对美元持续下跌,今年以来跌幅近11%;美元指数却昂首站上20年来高位,今年以来上涨约12%。 截然不同的走势背后,是包括经济前景在内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业内认为,当前,相比于美国,欧洲陷入滞胀的风险更大。同时,能源供应的恶化及其对欧洲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也令市场开始担忧欧央行的货币政策紧缩前景。“欧元区正在衰退的悬崖边摇摇欲坠,这可能继续利空欧元。”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Fiona Cincotta表示。 另一边,此前叫嚷着通胀“闹心”的美国,似乎已看到“曙光”。美国劳工部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美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37.2万,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27万,说明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减少,为其进一步加息提供支撑。 全球汇市波澜起伏 资源国货币更强势 俄罗斯卢布实现从暴跌到暴涨的“两极反转”,日元持续刷新20年新低,菲律宾比索跌至16年新低,韩元对美元跌至13年新低…… 一段时间以来,通胀高企重创全球金融市场,主要经济体加息此起彼伏、市场“经济衰退”论调渐起,全球汇市因此波澜不断。而欧元对美元汇率跌破平价,也只是全球大变局中,主要国家货币币值“重新排列组合”的一组典型例证。 “2021年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货币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走势有所分化,发达经济体货币相对美元的贬值速度更快。其中,资源国货币和贸易顺差国货币相对表现更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总结近期全球汇市的主要变化时表示。 明明认为,在全球供需错配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催化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中枢显著提升,资源国货币会更强势。此外,在资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贸易差额由顺转逆,经常项目对于其本币的支撑减弱,加剧了货币走软。 俄罗斯在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地位,成为卢布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反转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而日元则因经常项目对于本币的支撑削弱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快速走贬。 关于人民币,明明表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是支撑人民币汇率的“基石”。同时,虽然海外加息潮对人民币造成的整体冲击偏弱,但须警惕强美元对人民币形成的被动贬值压力。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