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继续反弹 7月A股有望迎来做多窗口

2023-07-05 09:30:22

本报记者 林珂 大盘继续震荡反弹,但反弹速度明显放缓。 沪指周二小幅低开后持续窄幅震荡,收盘仅微涨。深成指小幅低开后回踩10日均线后出现反弹,全日表现稍强于沪指。截至收盘,沪指报收3245.35点,上涨0.04%;深成指报收11130.3点,上 涨 0.35% ; 创 业 板 指 报 收2232.75点,上涨0.2%。两市成交量出现近一成萎缩。 盘面上,汽车、一体压铸、半导体、电信运营等板块涨幅居前。船舶、电力、房地产、银行等板块则处在跌幅榜前列。个股方面,虽然大盘反弹放缓,但个股依旧是涨多跌少。两市共49股封死涨停板,仅有2股跌停,跌停个股数量开始明显减少。 7月市场开局良好,做多热情也在恢复。对于7月行情业内态度也开始逐渐转多。兴业证券指出,战略布局时点来临,积极做多窗口已经开启。当前市场正迎来一波涉及面更宽、赚钱效应扩散的行情。一是市场对于外部风险已在脱敏钝化;二是各项政策宽松措施已在逐步落地;三是国内经济体感最差的时间逐渐过去;四是当前市场本身已处在一个隐含风险溢价较高、多数行业拥挤度较低的位置,具备修复的空间。因此,随着经济悲观预期缓解,同时政策宽松呵护预期升温,叠加外部因素的冲击逐步过去,市场有望迎来做多窗口。未来一个阶段,市场或将进入一个贝塔式的修复,行业板块扩散、赚钱效应提升。 东北证券指出,从市场趋势看,首先经济延续弱修复,盈利大概率在二季度见底;稳增长政策预期持续上升,流动性维持宽松;中报盈利预期改善,中美摩擦等外部冲击趋缓。其次是政策底之后,当前对经济的预期偏弱、政策力度不强的预期较高,再叠加7月份大概率是经济和盈利底,因此当前就是市场底。最后,市场指标上成交额、个股位置和ERP等已调整到位。整体来看,A股短期已见底,7月可能震荡反弹。 短期来看,由于反弹同时成交量开始萎缩,震荡节奏或将延续。从技术层面分析,源达投顾指出,主板全天呈现震荡格局,分时上黄线领涨白线,市场具备一定赚钱效应。日线级别上维持连阳格局,并成功站在短期均线上方。不理想的是成交量呈现萎缩,后续想要上攻还需进一步补量。创业板指同样保持连阳格局,回踩13日线和34日线获得支撑后再度向上。不过60分钟级别上MA5有走平迹象,关注之后能否再度向上。上证50也呈现快速上攻后的震荡,这种走势也属正常,毕竟量能不足下,震荡夯实下也未尝不可。只不过接下来资金的配合度是关键。科创50全天冲高回落,日线承压均线密集区后有所走低,短期看震荡节奏并未发生改观。 经历了此前相对悲观的预期以及市场的连续下挫之后,随着积极信号的积累以及做多热情的回升,市场整体有望迎来重心抬高行情。巨丰财经表示,在中报行情的驱动下,市场或进入集中的业绩验证期。对于投资者来说,可适当积极捕捉7月可能的上行机会。

查看详情 >

美国制造业PMI连续八个月萎缩

2023-07-05 09:30:22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当地时间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6,创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连续八个月低于荣枯线50,创2009年以来的最长萎缩周期。经济学家此前曾预计6月制造业PMI指数将上升至47。 市场尤为关注的是,这份综合数据中的生产分项指数也降至三年来最低位,新订单数连续十个月萎缩,均代表需求疲软,从而将缓解美国通胀压力。 ISM调查中具有前瞻性的新订单分项指标虽然从5月的42.6攀升至45.6,但仍然低迷,企业和消费者的谨慎情绪加剧。运输设备是6月六大行业中唯一报告增长的行业。但即便如此,运输设备制造商仍对第二季度销售可能减少而库存水平可能上升的情况表示担忧。他们预计年底总销售“将与去年的情况差不多”。 疲软的需求正在压制投入品价格。调查显示,供应链瓶颈大大缓解,且借款成本上升抑制需求,衡量制造商支付价格的指标从5月的44.2降至41.8。根据ISM的报告,制造业组织供应商的交货表现已经连续九个月加快,经济中的商品通胀已经大幅放缓。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吃紧推动更强劲的薪资增长以及住房租金上涨,主要关注的服务业通胀仍保持粘性。 ISM调查显示,衡量工厂就业的指标从5月的51.4降至48.1。虽然该指标在预测政府非农就业上并不可靠,但符合就业增长将放缓的预期。调查还显示,当前,美国工厂面临美联储加息导致的借贷成本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疲软导致的库存积压,致使美国制造业活动萎缩,工厂被迫裁员。 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经济学家安德鲁·亨特称,这为美国即将出现经济衰退的担忧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ISM的调查进一步证明,核心商品价格将很快再次开始回落。” 6月制造业PMI公布后,多个期限美债收益率盘中短线转跌。不过,关键的两年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倒挂程度却在加大,盘中一度触及约110个基点,创1981年以来最高水平。这一现象表明,投资者一方面在押注美联储将不得不继续加息抑制通胀,另一方面,一旦当经济衰退来临时,投资者也预期美联储将会迅速降息。

查看详情 >

英国6月制造业PMI降至半年低点

2023-07-05 09:30:22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当地时间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价格压力减小,但6月份英国制造业的下滑步伐加快,乐观情绪消退。 数据显示,英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5月的47.1降至6月的46.5,为今年以来最低点,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疲弱的数据之一。英国制造业PMI已连续第11个月低于50,处于加速萎缩状态。6月英国制造业的产出、新订单、就业水平均出现下降。 标普全球市场研究总监罗布·道布森指出,英国制造商受到国内需求及出口市场疲软的打击,在市场不确定性上升、竞争加剧和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客户支出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 有分析认为,目前英国经济将主要依靠服务业驱动。不过,因利率飙升和通胀居高不下加剧了生活成本危机,服务业增长也出现放缓趋势,突显英国经济的困境。为抑制高通胀,今年英国利率水平可能上升至6%,可能导致英国继欧元区之后也步入经济衰退。 路透社称,过去一年多来,英国民众饱受高通胀压力之苦,物价上涨速度几乎超过所有行业工资增速。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英国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1%,其中,食品和非酒精饮料价格同比上涨19.1%,为1977年8月以来最大涨幅。 英国《卫报》援引一家慈善机构的研究报道说,2017年以来,支付账单有困难的英国成年人数量激增三分之二,从770万人增加至1280万人,占英国成年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英国高通胀持续和英国央行连续加息的背景下,未来还将有更多英国民众陷入贫困。 英国央行6月宣布,将基准利率从4.5%上调至5%,这是2021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连续第13次加息。

查看详情 >

债务激增 欧美多国成“负翁”

2023-07-05 09:30:22

本报记者 莫莉 时至年中,欧美多国债务拉响“警报”。6月28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德国公共部门(联邦政府、州、市政当局和市政协会及社会保障,包括所有额外预算)债务达到24066亿欧元,创历史新高。6月21日,英国国家统计局表示,由于借贷高于预期,截至5月底,英国不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公共部门净债务达到2.567万亿英镑,相当于GDP的100.1%。这是自1961年3月以来,英国政府净债务首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的债务与GDP之比是衡量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的一个指标。如果这个数字超过100%,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入不敷出。 6月30日,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法国公共债务首次突破3万亿欧元,达到30134亿欧元,占GDP的比重升至112.5%。当地时间6月28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发布一份长期预测报告称,到今年年底,美国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98%。到2029年,美国公共债务将升至GDP的107%,并预计到2053年达到181%。报告称,这种高额和不断上升的债务将减缓经济增长,推高对美国债务的外国持有者的利息支付,并对美国财政和经济前景构成重大风险,还可能导致立法者在政策选择上更加受限。 综合来看,欧美各国成“负翁”背后存在较多因素,比如,受到人口老龄化、医疗成本上升和气候融资不均衡等多重因素影响,其政府借贷规模居高不下,债务水平大幅上升。具体而言,各国负债情况有所不同。德国联邦统计局称,债务飙升主要是由于俄乌冲突背景下能源危机导致融资需求增加。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德国联邦政府债务为16596亿欧元,较2022年底增长2.4%。英国国家统计局表示,5月英国政府借款额达到200.45亿英镑。2022年,俄乌冲突对英国经济复苏进程造成严重冲击是其背后主要原因。一方面,俄乌冲突导致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供应链受阻,英国通货膨胀高企,而英国央行自2022年以来连续加息,高通胀叠加高利率,使得英国本国投资与消费均受到严重冲击。2023年以来,英国经济仍表现疲软,一季度GDP同比仅小幅增长0.2%,经济增长乏力。另一方面,疫情发生以来,英国赤字率增加明显,政府为应对疫情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导致2021年赤字率一度达到8.0%的高位,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截至2022年末,一般政府债务/GDP达到101%,其中有20%的政府债务与通货膨胀挂钩。 放眼全球,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债务创下了历史新高,于2022年达到了300万亿美元左右。为了遏制通胀大幅飙升,近年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纷纷大幅加息,在此背景之下,全球债务风险正变得日益严峻。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提供的数据,全球债务规模目前达到305万亿美元,比新冠疫情发生前多了45万亿美元。全球债务指的是世界各地的企业、政府及个人所欠债务的总和。在这305万亿美元中,企业欠债161.7万亿美元(占53%),政府欠债85.7万亿美元(占28%),个人欠债57.6万亿美元(占19%)。截至2023年一季度,美国的国家债务规模居全球首位,达到30.1万亿美元。美国政府当前的债务更是超过32万亿美元,这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美国政府支出和借贷成本的担忧。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目前,全球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为95.5%。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债务与GDP之比最高,达到239%。希腊的债务与GDP之比居第二位,为197%,随后是新加坡(165%)、意大利(135%)和美国(116%)。 对于全球经济复苏来说,欧美多国债务激增并非吉兆。在后疫情时代,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格局、结构复杂的债务工具激增以及部分国家债务违约的不稳定性风险,都意味着在世界经济复苏道路上,破解债务问题时需要权衡和考量的因素很多。各国在应对债务问题方面不能“一刀切”,需依据各自国情采取不同措施加以应对。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其财政状况和政策选择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外溢效应,理应采取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专家表示,近年来,美国不断提升债务上限,会在全球范围内对美元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让美元及美元资产的价值逐渐丧失投资人的信任。

查看详情 >

流动性“半年考”波澜不惊 7月资金面料稳中偏松

2023-07-05 09:30:22

●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7月4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20亿元逆回购操作。随着资金面平稳跨季,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规模随即减少。 专家表示,虽然受季节性因素影响,7月仍存在一定流动性缺口,但压力可控,资金面或稳中偏松。央行将继续开展灵活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恢复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资金面平稳跨季 7月3日至4日,央行分别开展50亿元和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公开市场操作重回“地量”状态。 按照以往规律,临近月末、季末、半年等时点,央行往往会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6月16日起,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量稳步增加,6月20日起连续保持在千亿元量级。6月7天期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中枢基本维持在1.9%附近。 “6月资金面先松,后紧,再转松。”开源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陈曦表示,6月上旬,资金利率较为宽松,质押式回购成交量破历史新高。6月中旬后,虽有降息加持,但受税期、缴准等因素影响,资金利率收紧。6月下旬后,央行加大对资金面的呵护力度,资金利率重新回落。 申万宏源证券资产配置首席分析师金倩婧认为,6月政策利率齐降,月末公开市场操作明显放量,表明央行呵护资金面的态度依旧。6月资金面波动幅度和资金分层现象弱于季节性,符合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取向。 利率走势也印证了资金面重回宽松的判断。截至7月4日收盘,DR007加权平均利率报1.73%,较前一交易日下行1.82个基点。 7月流动性缺口不大 展望7月流动性,专家认为,在跨过半年时点后,7月资金面的短期扰动因素的影响将有所减弱,但仍有一定流动性缺口。 在政府存款方面,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参考部分地区公布的地方债发行计划和国债发行规律,预计7月政府债整体净融资约1500亿元。7月作为季初月,通常财政收入会超过支出,考虑到目前经济修复仍有政策加力空间, 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减税降费,预计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 “财政收支将向市场回笼部分资金。考虑到政府债融资情况,预计7月政府存款将增加约3500亿元,给流动性带来一定压力。”明明表示,排除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后,产生的流动性缺口更多是季节性因素所致,与往年的情况相比整体影响不大,压力可控。 陈曦同样认为,综合考虑7月政府融资和财政收支的潜在变化,流动性缺口可控。 从资金面看,金倩婧表示,在跨季结束后,7月资金面或重回稳中偏松状态,预计7天期回购利率(R007)中枢在1.8%至1.9%附近。 宽货币工具落地值得期待 专家认为,央行将继续灵活运用多种工具开展流动性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恢复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5月经济和金融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修复斜率有所放缓,需要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工具加码支持。”明明说,当前稳增长政策力度尚未超预期,流动性不具备快速收紧的基础,仍需保持在合理充裕水平。考虑到下半年MLF到期压力较大,降准等宽货币工具落地值得期待。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在下半年物价水平有望持续处于温和状态前景下,若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政策性降息有空间。即使下半年政策利率保持稳定,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有可能单独下调,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引导居民房贷利率下行,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

查看详情 >

汇率大幅波动 市场呼吁丰富衍生品工具

2023-07-05 09:30:22

● 本报记者 李莉 近日,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7.28关口,随后大幅反弹。7月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调升为7.2046,离岸人民币明显走强。 今年以来,已有超340家A股上市公司通过外汇套保的方式规避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风险。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企业能够利用的外汇套保工具主要有远期、期权、外汇掉期及货币互换业务。随着汇率衍生品需求愈加旺盛,国内相关衍生品市场工具仍需进一步丰富。 上市公司巧用外汇套保 7月4日,离岸人民币明显走强。在此之前,6月20日至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7个交易日调降。6月30日,央行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汇率信号出现,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单日调升101个基点,结束了此前人民币汇率连续走贬的态势。 与此同时,在沪深交易所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不少投资者担心汇率波动对上市公司业务产生影响。对出口型企业而言,人民币走弱将增加其汇兑收益,短期内企业利润将得到提升;而对进口型企业来说,尤其是在境外发行美元债的企业,会面临财务成本急剧增加的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小挑战。 面对近期汇率波动造成的损益,有公司表示通过原材料和设备进口以及调整举借外币借款的规模等措施来抵消部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而有公司则是综合运用外汇套期保值工具,以平抑汇兑损益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 上海一家期货公司投研部人士建议:“在此情况下,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对冲可以降低进口型企业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额外财务成本支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349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655条关于开展外汇套保或者增加套保额度的公告,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近4成。这一数据变化,反映了国内企业对汇率相关衍生品的应用意识明显提升。 衍生品需求旺盛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上述340多家上市公司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或外汇套保业务的公告发现,相关上市公司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或外汇套保主要是为了锁定利润、降低和防范汇率和利率风险,实现稳健经营。交易品种主要为远期结售汇、外汇互换、利率互换、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产品,业务额度多数在5亿元至100亿元人民币不等。 “我们注意到,目前企业参与外汇风险管理常用的衍生工具有远期和场外期权,但均属于场外市场交易,流动性较低。远期资金占用量大,场外期权的权利义务不对等,令一些需要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一德期货外汇分析师车美超表示。 从境外国际金融市场来看,汇率衍生金融工具体系比较成熟,形式多样。随着汇率衍生品需求愈加旺盛,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相关市场仍需进一步完善。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行业人士表示,帮助实体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增加以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为核心的金融衍生品。“大多数国际化企业都会使用外汇期货规避汇率风险。”某外贸企业董秘说。 “外汇期货是在场内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具有集合竞价、价格公开透明、保证金、双向交易以及当日无负债结算等特点,将大大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市场流动性,给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选择。”车美超表示。

查看详情 >

数实融合深化 新业态持续涌现

2023-07-05 09:30:22

7月4日,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京开幕。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丛亮表示,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表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壮大。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数字技术和工业、商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成果涌现。 ● 本报记者 彭思雨 核心产业不断壮大 丛亮表示,近年来数字经济、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全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0.8万亿元。 王江平介绍,2023年前5个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2.84万亿元,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4366亿元。 王江平表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进一步夯实。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3年5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284.4万个,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0.5亿户。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体系规模化发展。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垂直行业融合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培育经济新引擎。 创新成果丰富 此次大会设置了精品主题展,共有110家企业参展。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粗略统计,参展上市公司超40家。展区面积1.1万平方米,设立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数字安全五大展区。 在奇安信展台,精巧的仿真模型呈现了网络攻击场景。“石油采集作业区一旦遭遇黑客攻击,采油平台面临瘫痪,将导致原油污染,极易引发爆炸。黑客入侵会导致智能网联汽车失控,从而引发车祸等严重的安全事故。”奇安信安全业务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奇安信此次展出了数据安全、零信任、工业互联网安全、云原生安全、软件供应链安全、网络安全六大重点领域核心能力体系框架。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多点开花。百度、腾讯、智谱AI、昆仑万维等厂商均设置了展台,展出了各自最新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百度智能云依托百度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百度地图等方面的技术积累,打造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传统供水系统采用恒压模式,压力过高则容易爆管,压力过低则无法满足居民用水需求。在深度学习技术支持下,智慧水务系统通过学习居民用水的真实情况,继而对用水情况进行预测,从而有效调整供水压力,匹配用水需求。在工业领域,百度智能云开物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在安全生产、能耗优化、质量管控、工艺优化、智能调度方面发挥作用。”百度智能云相关负责人介绍。 AI大模型技术加速在应用场景渗透。昆仑万维展示了旗下最新的“昆仑天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全系列算法与模型。“昆仑天工”在游戏角色设计以及音乐、文本、编程等领域的应用吸引了众多观展人员体验。智谱AI、拓尔思、火山引擎等企业展示各自的产品方案。 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加速融合,催生了庞大的算力需求。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总经理助理付晨阳表示:“作为算力服务平台,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上线了1万个核心GPU,预计到2024年将上线2.07万个GPU算力资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商业、民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此次大会期间,北斗星通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芯片、天线等在无人机、割草机器人、穿戴设备、汽车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应用。“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构建面向智能时代的‘位置数字底座’。”北斗星通品牌总监李楠告诉记者。 积蓄发展新动能 数字技术正加快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王江平表示,我国已累计培育出1700多家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8900万台(套),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涌现,加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本届大会的热点话题。在智慧医疗领域,“守正创新·数智赋能·智慧中医药”专题论坛将于7月6日举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将于7月5日举办,共同探讨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释放产业升级动力。同时,基于ISF(智能安全金融公共服务)的“星火产融”将正式上线,搭建产业与金融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平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外,“数字未来·新一代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将聚焦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的智能化、多元化发展。

查看详情 >

上半年全球多数股市反弹 美国日本印度最热门

2023-07-05 09:30:22

今年以来,全球多数股市都出现了大幅反弹,一扫去年的阴霾,美国的纳指、日本的日经225指数和印度Sensex指数成为国际投资者年内最关注的三大标的。 根据谷歌财经的数据,年初至今,纳斯达克100指数反弹幅度逼近40%,日经225指数涨幅接近30%,而去年备受追捧却被担忧估值太贵的印度股市又涨了近8%。 这三大市场各有特点——美股因为人工智能(AI)的火爆而吸引全球资金回流科技巨头;“铁树开花”的日本股市则受益于“股神”巴菲特的“带货”、东京交易所的改革以及日本通胀的罕见回升;印度这几年则持续成为国际资金最关注的亚洲股市之一,近期印度股市市值跻身全球第四,仅次于美股、中国股市(A股+港股)和日本股市。印度总理莫迪的“生产连结计划”(Production-Linked Innitiative)开始吸引全球企业在印度设厂。 展望下半年,在三大热门股市中,美股和印度股市估值被认为偏高,涨势可否持续需取决于市场情绪和盈利水平;就日本股市而言,外资的回流叠加累积多年的低估值预计仍有望支撑股市。 “AI热潮”托举纳指 年初,盈利衰退的阴霾笼罩美股,这也导致摩根士丹利将标普500的点位预测停在了3900点附近。然而,近期高盛上调预测至4500点。如此大的分歧可以说全部来源于AI热潮的突袭,外加美国衰退预期的暴跌。 在AI热潮带动下,英伟达股价今年上涨接近180%。正如身家亿万的投资巨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所言:“当我看到泡沫形成时,就会冲进去买入,好火上浇油。” 除了英伟达,其他科技权重股的飙升也导致指数节节高,相比之下,广泛的成长股其实根本没有涨多少。“目前美股的前十大权重股所占据的市值的比重都来到了非常极端的水平,也就是说集中度的风险可能会过高。”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erry Chen告诉记者,但是投资者此前在银行业危机下,似乎将FANMG这些“现金牛”作为了避险标的。 目前,美股市值加权市盈率和平均估值市盈率都在19倍左右,明显偏高,但似乎FOMO(害怕错过行情的情绪)仍在主导市场,加之近期美国一系列经济数据强于预期,交易者急着在反弹时加仓买入,6月看涨期权的交易量刷新纪录。 多位国际对冲基金交易人士对记者表示,预计美股动能可能还会持续到8月,目前市场情绪较强。不过,目前由于美国股市整体估值较高,因此将对下一阶段的业绩提出较高的要求。 两周前,纳斯达克100指数一度跌回自2023年初以来的上升通道,脱离RSI超买区域。“但此后指数迅速反弹回前期高点附近。在上行方面,若回升至14965点上方,上行趋势线支撑可能会让多头重振旗鼓,冲击15287点和年初至今的新高。”Jerry Chen告诉记者。截至周二收盘,该指数收于15208.69点,似乎突破在即。 日本股市“铁树开花” 今年最令人震惊且表现亮眼的股市无疑是日本股市,无论是日经225指数还是Topix指数都录得近三成涨幅。 野村全球宏观研究主管Rob Subbaraman上周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仍看好日本经济和股市的前景。“通缩困扰了日本20年,但过去一年以来终于开始回升,在‘春斗’后薪资也出现攀升。同时,日本由于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女性被鼓励更多参与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壮年女性,这是积极的变化。” 在他看来,当薪资攀升,且市场没有多余的劳动力,这就意味着员工有更强的溢价能力,可以增加他们的流动性并寻求更高的工资,这会使得劳动力分配更有效,提高生产率。同时,这也会使企业投资更多节约劳动力的技术,亦有助于提升生产率。关键还在于,日本家庭把一半的存款放在银行,但存款目前仍是负利率,现在的情况会让他们开始考虑“存款搬家”,例如投资股市,这将使得股市具有更好的上行动能。 “企业治理层面也出现了积极的进展,东京证券交易所在给PB低的企业施压,推动它们改善资产负债表、更好利用现金、提升回报率和分红。”Rob Subbaraman称。 从1990年开始,日经指数从40000点一路下行,直到2009年在7000点附近触底。这是因为过去30年间日本GDP增长相当缓慢,并经历了严重的通缩时期。但从2012年开始,日本名义GDP就重回增长轨道。截至2021年的过去十年,日本股市的累计回报高达174%,超过了标普500等,而其间日本存款利率接近0。 这和“安倍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2022年,提振通胀的大难题竟然被实现了,虽然这种增长被新冠疫情暂时打断,但IMF最新预计,日本GDP将在未来几年达到600万亿日元的目标。 另一个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缘博弈。 资深全球宏观基金经理袁玉玮对记者提及,日本出口中国的金额基本上是2019年以来的最低点,但是日本出口到中国的机械是2019年以来的最高点,这也是中美贸易里比较大的矛盾。 今年加大在日本投资的美国机构并不在少数。除了巴菲特,据报道,自今年年初以来,Elliott和Citadel等大型基金都表示要在东京开设办事处,或是在日本国内扩大业务范围。这三家机构基本上都和美国政府关系密切,而且它们的投资涉及比较重要的地缘关系或宏观敞口,这种布局亦可能是一个新的转机。 印度股市凭什么 根据 FactSet的数据,截至6月21日,印度股市的市值总额达到3.4万亿美元,自3月31日以来增长了13%。这使得这个南亚国家的股市市值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跻身全球第四。 随着投资者重新评估对美国科技股的偏好,并观望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国际投资者仍纷纷买入印度股市,押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增长。基准指数Sensex在过去两周刷新了纪录,蓝筹指数Nifty 50在6月也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看好印度”背后从来都有隐忧,几乎所有机构投资者都曾对记者表示印度股市“太贵了”——美元印度股市ETF的印度股市估值PE高达近25.71倍,相比之下标普500的最新PE为25.37倍。同时,印度经济速度看似喜人,但印度存在长期贸易赤字,且有长期巨额外债缠身,近年来并无缓和之势。不过,市场情绪、地缘博弈局势等因素仍推动估值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崛起没有先例,历史上新兴国家都是通过制造业崛起,中国无疑就是制造业强国,但印度至今以来的崛起,是通过输出服务换来的,例如为西方英语国家提供电话服务中心等低附加值的服务出口。 然而,没有劳动密集型的大规模制造业支撑,印度的城市化进程要慢得多,甚至慢于越南和孟加拉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这导致近几年就业机会少之又少,多位亚洲大型机构投资人此前对记者表示“人口红利”已然成为“人口负担”。 所以,印度目前的崛起必须往制造业快速转型,这也是为何莫迪政府过去两年强推“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系列套餐,旨在推动“印度制造”。 高盛认为,除了政府激励措施,扩大在印度的生产的主要推动因素包括:庞大的国内市场。印度2021年的人口已经达到14.08亿,与中国(14.12亿)相当,支持庞大的国内需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工资较低(仅为中国的50%),就业流动性较低;贸易紧张局势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这推动了企业建立多元化的生产网络;扩大市场份额。

查看详情 >

受美国独立纪念日假期影响,美股7月4日休市

2023-07-05 09:30:22

受美国独立纪念日假期影响,美股7月4日休市。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收涨0.21%,报1933.60美元/盎司

2023-07-05 09:30:22

COMEX 8月黄金期货收涨0.21%,报1933.60美元/盎司。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