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加码 释放稳增长稳预期强烈信号
2023-07-10 09:30:23
杨毅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6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李强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
上半年,在政策性力量支撑、前期积压需求释放、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经济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运行特征。行至年中,在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各部门密集发声,重点聚焦促进消费、扩大投资、稳外贸等,并透露下一步宏观政策动向,释放出稳增长、稳预期的强烈信号。
从需求端看,内需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由负转正,较2022年全年增速大幅提升9.5个百分点,显示出消费支出正在回升。同时,投资也在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继续发挥稳增长关键作用。1至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累计增长7.5%和6%。投资数据增长,表明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正在增强。外需方面,综合今年前5个月的外贸数据来看,我国外贸韧性正持续显现。
从供给端看,上半年,供给冲击压力逐步消散,服务业生产大幅改善,工业生产成本下降。物价指数方面,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为0.2%,连续两个月处于零值边缘。这意味着,自年初以来CPI绝对水平经历了一段持续而稳定的下降。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
总体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然而,必须看到,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自去年12月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迎来恢复性增长。对于本轮经济恢复十分关键的因素还有微观基础的改善,其关系到经济从恢复性增长向扩张性增长的转变,目前来看依然面临挑战。因此,仍需精准施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以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并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目前,宏观政策持续加码发力,以期更好地稳增长、稳预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强调,要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切实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作《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表示,下一步需重点做好的六方面工作,排在首位的是“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期,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了促进家居消费政策文件,从提升供给质量、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该文件将于近日印发。
可以看出,一系列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的政策“组合拳”将加速落实。而在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众多力量中,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恢复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金融管理部门的持续发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间接融资方面,通过融资贷款,企业获得更多资金,以帮助他们在经济恢复阶段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实现经营目标、财务目标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制造业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9%;今年前5个月,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直接融资方面,证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近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Wind数据显示,按上市日计,今年上半年,A股包含首次公开发行(IPO)、增发、配股等多种方式在内的股权募资事件共407起,较去年同期增加23起,合计募集资金达6627亿元。机构普遍预计,2023年下半年,A股IPO将保持常态化高位发行。就新股发行市场而言,IPO常态化是必要的,也是稳定拟上市企业、稳定投资者预期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当前市场对下一步专项债发力也抱有期待。从上述《报告》来看,目前专项债发力的核心在于提高债券资金效益,比如,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
当前,尽管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冲击犹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各方对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抱有信心。只要各方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用好政策“组合拳”,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