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成“稳波神器”:中小银行让利意愿强 上市公司大手笔抢单

2023-07-10 09:30:23

银行存款利率纷纷下调之际,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也不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6月份以来,柳州银行、桂林银行等多家银行调降大额存单利率。整体来看,中小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仍高于大型银行。业内人士认为,下调大额存单利率,有利于降低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 多家银行加入下调队伍 今年以来,在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也不断走低。国有大行的大额存单利率目前已低于3%。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3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均为2.9%,中国银行5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为2.95%。股份制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略高于国有大行。比如,平安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1%,渤海银行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均为3.3%。 中小银行的大额存单也跟着下调。柳州银行在6月底也发布公告称,6月30日对个人大额存单执行利率进行调整。调整后,1年期的个人大额存单执行利率由2.3%调整为2.25%,2年期的个人大额存单执行利率由2.9%调整为2.8%,3年期、5年期的个人大额存单执行利率分别由3.55%、4.05%调整为3.45%、3.95%。 桂林银行于6月21日调整大额存单利率,调整后,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为2.20%、2.80%、3.45%、3.95%,均较此前下调了0.1个百分点。 成都银行6月份下调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5bp至3.25%。 不过整体来看,在揽储压力之下,中小银行的“让利”欲望较强。 对于大额存单的下调,市场认为主要是因为此前其他存款利率已经下调,大额存单本次下调只是跟随而已。下调大额存单利率,有利于降低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同时,有利于维护银行合理盈利空间,增强银行内生资本补充能力。 利率降低并没有阻挡投资者购买热情,多位银行客户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最近大额存单的咨询量、购买量都在激增。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安全。目前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存款利率不断下滑,能够保本保息的产品,市场上已经非常少见,大额存单是其中一项;二是多数银行的大额存单可以转让,可以抵押,在兼顾流动性的同时还具有流动性高的特性,对投资人来说十分友好。整体来看大额存单是名副其实的“稳波神器”。 某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利率高一点的3年期大额存单基本上都是秒光,如果要参与抢购,还需要满足开户时长达半年等条件。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2022年以来多数银行存款成本率上升,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存款成本率上升,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定期存款占比上升。下调长期存款利率,引导资金向中短期存款转移,优化存款结构是银行的可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发行大额存单2.1万期,发行总量为5.5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这也是2015年大额存单上线以来季度最高发行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储户对大额存单的需求增速远大于大额存单的发行增速。 上市公司加入“抢单”大军 除居民外,不少上市公司也在大手笔购入大额存单。根据同花顺统计,截至7月6日,2023年已经有178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委托理财公告动态中涉及大额存单。 飞沃科技7月2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拟使用不超过85000万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其中,公司已认购5000万元的大额存单,签约银行为浦发银行长沙人民东路支行,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5%,起息日为6月19日,到期日为12月28日。 以购买手笔最大的宁德时代为例,今年6月末,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人民币78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拟投资的产品为大额存单,持有期限不超过12个月。 东鹏饮料6月15日发布的《关于使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公告》中提到,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公司收益,公司及其子公司拟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8.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其中4亿元用于投资保本保收益型大额存单。 佛燃能源今年4月也公告,公司拟使用不超过10亿元的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用于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低风险现金管理产品,如大额存单、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结构性存款等。 此外赛轮生物、茂莱光学等上市公司也给出了类似公告。 大额存单不仅是单纯的理财神器,也是上市公司业绩的“救命稻草”。 近期有投资者询问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经营现金流大幅减少的原因,该公司回应称,原因之一是2022年大额存单收益同比减少0.8亿元、工资支付现金增加0.5亿元。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随着中长期大额存单利率的降低,会使银行增强对这部分大额存单定价和发行数量的控制。“未来,银行需要使用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这部分追逐高收益低风险客户的多元化需求,这将重新考验银行的客户黏性。因此,银行需要重视并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建设。” (作者:叶麦穗 编辑:包芳鸣)

查看详情 >

宏观政策加码 释放稳增长稳预期强烈信号

2023-07-10 09:30:23

杨毅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6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李强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 上半年,在政策性力量支撑、前期积压需求释放、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经济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运行特征。行至年中,在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各部门密集发声,重点聚焦促进消费、扩大投资、稳外贸等,并透露下一步宏观政策动向,释放出稳增长、稳预期的强烈信号。 从需求端看,内需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由负转正,较2022年全年增速大幅提升9.5个百分点,显示出消费支出正在回升。同时,投资也在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继续发挥稳增长关键作用。1至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累计增长7.5%和6%。投资数据增长,表明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正在增强。外需方面,综合今年前5个月的外贸数据来看,我国外贸韧性正持续显现。 从供给端看,上半年,供给冲击压力逐步消散,服务业生产大幅改善,工业生产成本下降。物价指数方面,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为0.2%,连续两个月处于零值边缘。这意味着,自年初以来CPI绝对水平经历了一段持续而稳定的下降。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 总体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然而,必须看到,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自去年12月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迎来恢复性增长。对于本轮经济恢复十分关键的因素还有微观基础的改善,其关系到经济从恢复性增长向扩张性增长的转变,目前来看依然面临挑战。因此,仍需精准施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以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并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目前,宏观政策持续加码发力,以期更好地稳增长、稳预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强调,要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切实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作《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表示,下一步需重点做好的六方面工作,排在首位的是“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期,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了促进家居消费政策文件,从提升供给质量、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该文件将于近日印发。 可以看出,一系列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的政策“组合拳”将加速落实。而在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众多力量中,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恢复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金融管理部门的持续发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间接融资方面,通过融资贷款,企业获得更多资金,以帮助他们在经济恢复阶段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实现经营目标、财务目标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制造业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9%;今年前5个月,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直接融资方面,证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近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Wind数据显示,按上市日计,今年上半年,A股包含首次公开发行(IPO)、增发、配股等多种方式在内的股权募资事件共407起,较去年同期增加23起,合计募集资金达6627亿元。机构普遍预计,2023年下半年,A股IPO将保持常态化高位发行。就新股发行市场而言,IPO常态化是必要的,也是稳定拟上市企业、稳定投资者预期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当前市场对下一步专项债发力也抱有期待。从上述《报告》来看,目前专项债发力的核心在于提高债券资金效益,比如,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 当前,尽管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冲击犹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各方对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抱有信心。只要各方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用好政策“组合拳”,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查看详情 >

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 规模为31930亿美元

2023-07-10 09:30:23

本报记者 马玲 国家外汇管理局7月7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930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165亿美元,升幅为0.52%。 6月份外汇储备规模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前外汇市场形势如何?如何看待今后的外汇储备规模趋势?围绕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对于6月份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动,国家外汇管理局方面表示,2023年6月,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及预期、全球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进一步分析称,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及预期、全球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6月份,美元指数下跌的同时,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货币方面,美元汇率指数(DXY)下跌1.4%至102.9,非美元货币总体升值。资产方面,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下跌0.1%;标普500股票指数上涨6.5%。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对于当前的外汇市场形势,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月中旬,人民币汇率再度“破7”以来,6月份延续了调整行情。6月份,境内外汇市场保持平稳运行,银行间市场即期询价交易日均成交452亿美元,环比仅增长0.9%。特别是6月底人民币跌破7.20之后,外汇成交不升反降,显示市场主体面对汇市震荡行情更趋理性和冷静。6月26日至7月6日,银行间市场日均成交418亿美元,较6月初至6月21日均值下降8.8%。 “我国6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同时呈现小幅顺差,均明显高于5月份水平,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顺差格局;6月份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也延续前几个月的较高规模,显示出在国际金融市场延续波动走势的背景下,人民币债券愈发具有长期投资价值。”温彬表示。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展望未来外汇储备规模趋势,管涛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依然较大。但我国经济潜力大、政策空间足,有条件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进而促进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国家外汇管理局方面表示。

查看详情 >

品牌工程指数 多只成分股涨逾5%

2023-07-10 09:30:23

上周市场调整,中证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指数(简称“品牌工程指数”)报1739.50点。从成分股表现看,上周卓胜微、澜起科技、中国软件等多只成分股表现强势,中兴通讯、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不少成分股获北向资金净买入。展望后市,机构认为,下半年重建库存、消费率回升、积极财政政策回归等都会对市场有所贡献,对后市保持积极乐观,短期可重点关注中报行情等。 多只成分股逆市上涨 上周市场调整,上证指数下跌0.17%,深证成指下跌1.25%,创业板指下跌2.07%,沪深300指数下跌0.44%,品牌工程指数下跌0.95%,报1739.50点。 从成分股表现看,上周品牌工程指数多只成分股二级市场表现强势。具体来看,卓胜微以11.04%的涨幅排在涨幅榜首位,澜起科技上涨10.94%居次,中国软件、韦尔股份、山西汾酒涨逾7%,石头科技和锦江酒店分别上涨6.70%和6.47%,京东方A上涨5.62%,信立泰、王府井、苏泊尔涨逾4%,新宝股份和通策医疗涨逾3%。年初以来,中际旭创上涨444.78%领涨各成分股,科大讯飞上涨109.30%实现翻倍,海信家电上涨89.07%,金山办公和中兴通讯涨逾60%,紫光股份和中微公司涨逾50%,老凤祥和达仁堂涨逾40%。 上周北向资金净流出91.60亿元,同期品牌工程指数多只成分股获北向资金净买入。Wind数据显示,上周北向资金净买入中兴通讯11.40亿元,净买入宁德时代6.94亿元,净买入阳光电源和美的集团分别达4.49亿元和3.15亿元,净买入中际旭创、金山办公均超过2亿元,紫光股份、韦尔股份、中微公司、海康威视、恒瑞医药、老板电器均获净买入超过1亿元。 聚焦中报行情 展望下半年,拾贝投资表示,当前经济仍在缓慢复苏,相对于现在的市场预期和很可能发生的一些政策支持,市场可能太悲观了。下半年外部关系的阶段性缓和、重建库存、消费回升、积极财政政策的回归和汇率的再平衡作用,都会对市场有所贡献。 钦沐资产指出,6月PMI有所回升,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回落走势。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降幅继续收窄,库存也在快速去化,商品价格下行态势有所缓解,PPI同比已处于底部,预计7月将迎来回升,且7月一揽子政策落地或值得期待,对后续市场持积极乐观态度。 钦沐资产认为,当前市场整体风险不大,更需要关注结构性机会。具体到7月份,预计市场核心在半年报,业绩确定性大于其他驱动因素。结合对于上半年各细分板块的跟踪,自主可控、新基建(其中包含部分AI主线)或成为核心主线。同时,需要重视海外需求的韧性,有侧重点布局部分需求端敞口在海外的标的。 玄元投资表示,7月重点关注中报行情,企业盈利能力的确定是整个投研工作的核心。要保持跟踪和布局下半年可能出现拐点的行业。

查看详情 >

美联储7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92.4%

2023-07-10 09:30:23

券中社7月10日讯,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7月维持利率在5.00%-5.25%不变的概率为7.6%,加息25个基点至5.25%-5.50%区间的概率为92.4%;到9月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5.6%,累计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70.3%,累计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24.0%。

查看详情 >

黄金较年内高点跌超150美元 全球央行配置动能长期持续

2023-07-10 09:30:23

[ 截至过去一周收盘,国际金价回落至1930美元左右,最低一度探至1915美元附近,较年内高点大跌超150美元。 ] 美联储6月会议纪要显示,大多数委员都认为在接下去的会议中应该继续加息,但会以更缓和的速度。未来7月加息概率接近90%。尽管7月7日发布的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但薪资增速依旧强劲,加息预期并未减弱。截至过去一周收盘,国际金价回落至1925美元左右,最低一度探至1910美元附近,较年内高点大跌超150美元。 此前市场预计降息“虽迟但到”,加之通胀偏高,非生息资产黄金一度是今年最受关注的资产类别之一,过去一年金价一度从每盎司1600美元附近飙升至2000美元上方,今年5月初更是突破2085美元的历史新高。然而近期随着美元指数反弹,美联储加息预期回升,金价持续回调。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交易员和分析师普遍认为,长期来看,金价仍旧处在多头趋势中,央行购金趋势持续,但在中期或将经历一段时间的蛰伏和隐忍。 黄金仍将盘整 在大宗商品熊市下,黄金无疑是难得录得涨幅的商品,黄金价格在今年5月初创2085美元的历史新高。不过此后多头乏力,毕竟通胀极具黏性,投资者似乎认清了美国利率很难在短期内下降。 “长期来看金价仍旧处多头趋势中,但在中期或将经历一段波动期。一方面,是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央行还在加息周期的尾声阶段,但加息结束迎来的并不一定是降息,更有可能是长时间的高利率环境,这是黄金多头所不乐见的。”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erry Chen告诉记者,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半载炒作的“经济衰退”到头来好像“雷声大雨点小”,3月的银行危机也顺利过关,地缘政治局势也出现和缓迹象,因此避险情绪也暂无踪影,这导致黄金的热度消退。 当前美联储面对高通胀仍不敢松口,预计年内还有1~2次加息,利率的攀升暂时会影响黄金的相对价值。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在报告中表示,尽管通胀已从几十年来的高点开始下降,但国际央行的工作远未完成。在对抗通胀方面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供应链的缓解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劳动力市场仍然紧张,服务业价格增长难以控制。 “风险在于,通胀心理恐慌会占据主导地位,工资和价格的增长开始相互强化。利率可能需要维持更长时间的较高水平,超过公众和投资者的预期。” 上周五公布的非农数据所释放的信息似乎也与BIS的建议暗合。美国6月非农新增就业20.9万,低于预期,失业率降至3.6%。但是薪资增速超预期,6月平均每小时工资同比为4.4%,预期4.2%,前值为4.3%,这意味着服务业通胀很难下降,而且这次仍是美国雇主连续30个月增加就业岗位。 当天市场情况显示,金价并未受到非农就业人数不及预期的拉动,反而持续盘整。 渣打中国首席策略师王昕杰日前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对其他主要资产类别,渣打已将黄金下调至中性,尽管对黄金采取核心配置一直是投资组合多元化的有效方式。相对来说,在高利率但加息周期又进入尾声的时期,渣打建议投资者坚持分散投资的策略,建议超配优质政府债(票息高)。 降息临近时或是金价反弹期 下一次黄金爆发是在何时?需要什么样的契机? “我们认为或许是当市场中出现降息预期的时候。”Jerry Chen告诉记者,美联储首次降息预计出现在2024年第一季度。 他也提及,从2007和2019年的情况来看,在加息结束到降息开始的过渡阶段,金价就开始迎接下一波牛市的到来,而在过去两次降息周期中,金价均刷新了纪录高位。如果历史能够重演,金价再创新高几乎是一种必然。 此外,其他任何黑天鹅事件都有可能瞬间点燃市场对黄金的需求,而央行对于黄金的热情也将持续为金价提供帮助。“短线来看1892~1900美元可以看作是暂时的底部支撑,但想要冲上高点,金价或许要先回撤至更深位置,以此来积累更多的筹码和能量。如果金价出现反弹, 1940美元和1980美元是首先需要关注的阻力位。” 全球央行的购金动能持续 不过,黄金的长期配置价值仍不减反增,对于超级长线投资者全球央行而言亦是如此。随着全球紧缩进程进入尾声,经济衰退压力仍存,央行购金的多元化配置需求与日俱增,黄金的长期机遇不变。 世界黄金协会方面对记者表示,欧美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可能从“紧缩”转向“暂停加息”,因此市场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在今年经历轻度衰退,同时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将放缓。如果上述预期成真,分析表明黄金将在2023年下半年继续获得助力,尤其鉴于其在2023年上半年的强劲表现,但不太可能超出年初至今的波动范围之外大幅度向上突破。这是由决定黄金表现的四种关键因素驱动——经济扩张风险、不确定性、机会成本和市场动能。 在上述协会看来,未来利率可能小幅下降且美元可能走弱,这些都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推动金价上涨。这与之前三轮为期6至12个月的暂停加息周期一致。 在这些周期内,黄金的平均月回报率为0.7%(相当于年回报率8.4%),高于长期平均水平。 协会日前发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71%的受访央行认为,全球央行的黄金持有量将在未来12个月增加,去年这一比例为61%。自去年11月我国央行开启黄金增购行为以来,黄金储备由6264万盎司增至今年6月末的6795万盎司,累计增持规模达531万盎司。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王立新此前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发达国家央行开始加入增储的行列,其中突出的是新加坡央行,增储68吨;紧接着是中国央行,增储58吨;土耳排在其后。”

查看详情 >

美债危机 何时了?

2023-07-10 09:30:23

刚刚过去的美国债务上限危机是一场政治性危机,尽管美国通过延长债务上限和暂时取消借贷限额推迟了危机,债务问题实际上还没有解决,反而在持续恶化中。 美国依赖全球主要货币当局的购买,以进一步保持其债务经济模式。然而,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包括英国在内的几个国家在内的美国最重要的盟友和许多其他国家正持续减持美国国债。这表明美国债务风险引起了国际债务人的担忧。然而,美联储是美国国债的最大空头,通过提高利率和缩小资产负债表进一步给美国联邦带来负担。此外,银行危机的爆发也暴露了美国经济的脆弱性。然而,美国仍然依赖全球主要货币当局的购买来维持其债务经济模式。所有这些都表明,美国债务经济模式正受到当前全球美债抛售的严重挑战。美债危机何时了? 最近发布的美国国债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全球有多个国家同时在出售美国国债,4月份减少了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的国家,包括中国、英国、比利时、瑞士、爱尔兰、沙特阿拉伯、韩国、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菲律宾、以色列、伊拉克、秘鲁和巴哈马等。此外,开曼群岛和百慕大也参与了出售美国债务。其中,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盟友之一,英国是4月份美国第三大债务持有人。英国出售了304亿美元美国国债,使其成为本月美债的最大海外卖家;与此同时,以色列在4月份出售了28亿美元美国国债。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半里,以色列持续减持美债,其美债头寸从2021年12月的691亿美元峰值下降到445亿美元,净抛售近36%。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债务危机引起了其盟友的深切关注。尽管美国国会通过了取消联邦借款限额和将债务上限延长至2025年1月1日,但这并不能根除病灶,美债规模仍将叠罗汉般继续上涨。事实上,继续按月运作的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即债务危机的风险并没有减少,而是在增加。 根据美国财政部5月底的月度对账单,美国联邦在5月份增加了2403亿美元的赤字,是自2023年以来第四高的月度赤字。在此惯性下,截至2023年9月30日,美国赤字将达到1.38万亿美元。尽管美国国会表面上解决了延长债务上限的决议,但支出实际上仍在大幅增加。可见,今年1~5月的债务上限谈判,只会推迟下一次债务危机的到来。 截至6月21日,美国联邦债务总额近3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2%。换句话说,每个普通美国公民需要支付95000美元才能清偿国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6月28日发布的2023长期预算展望报告显示,公众所持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美国GDP的比重未来30年将持续上升,预计2053财年将达到创纪录的181%。报告预计,2023财年公众所持联邦政府债务占美国GDP比重为98%,2029财年将升至107%,超过历史高点。 在高利率环境中,美国联邦债务的净利息成本去年增加了41%,是自1962年以来所有财政年度的最大增幅。随着债务总额继续飙升,美国联邦面临一系列融资成本,这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几位美联储官员表示,美联储将继续保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利率水平。这将为收入低、负债累累的美国联邦政府增加更沉重的成本负担。 数据显示,美联储无法同时应对通胀压力,也无法支持美国联邦的巨额支出,因此,它必须继续缩小其资产负债表,包括抛售美国国债。自去年6月开始逐渐减少以来,美联储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已从5.76万亿美元的峰值下降到5.16万亿美元,这是自2021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换言之,美国国债的净抛售高达6070亿美元。可见,美联储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债的卖空者。 美联储主席杰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将继续按计划每月缩减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35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此外,最新声明重申,银行危机正在帮助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其或会缩减信贷规模。 自3月以来,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倒闭,引发了美国银行危机,其背后更深层原因在于,美联储过于激进的加息导致美数家中小型银行减持美债以应对储户提款浪潮的失败,导致了踩踏效应。显然,根据美联储的最新声明,加息及银行风暴尚待平息的口吻并未改变。鲍威尔和美财长耶伦一再警告说,美国或有更多银行倒闭。 毋庸讳言,美国经济陷入更深债务依赖的陷阱中,而美银行体系的风暴进一步提醒美联储,债务危机即将来临。 银行体系热衷于包括国债在内的更大的债务规模,顶级银行家们一直从中获利甚巨,这就是所谓的贪吃蛇的游戏。在反通胀所导入的加息周期中,银行体系拥有更多的美债收益。这一“阳谋”策略施之于全球,世界上主要几家中央银行跟进购买美债,为美国经济提供了国际乃至全球性的支持。只有主要国家仍然将美国国债视为其国外的主要资产,美国债务经济模式才能继续发挥作用。然而,美国正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全球多个国家都在出售美国国债,这表明美国债务风险已经引起了国际债务人的普遍担忧。 事实上,各国中央银行都在调整其储备资产结构,并探索持有美债资产的合理部位。问题是,美国方面并未能给予后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做出适应性的安排,而是不断地扩张美债规模及加息,致使各央行陷入相应的被动局面。如要摆脱此被动地位,各央行或预将主动预调、超调其美债乃至美元资产的持有规模,至此,美债在国际货币金融资产体系中的地位或将遭遇到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作者系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上涨17.10美元,收于每盎司1,932.50美元

2023-07-10 09:30:23

7月8日消息,由于美国6月非农就业数据增幅弱于预期引发了人们对美联储今年需要加息多少次的质疑,黄金价格得到提振。 道琼斯市场数据的数据显示,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上涨17.10美元,收于每盎司1,932.50美元涨幅0.9%,为6月8日以来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本周上涨0.2%。9月交割的白银期货收于每盎司23.289美元,上涨40美分涨幅1.7%,本周上涨1.2%。 9月钯金期货上涨5.70美元,涨幅0.5%至每盎司1,245.10美元,本周涨幅1.9%;10月铂金期货上涨8.80美元,涨幅1%至每盎司918.50美元,本周涨幅0.6%。9月份交割的铜期货上涨5美分,涨幅1.3%至每磅3.782美元,周涨幅为0.6%。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上涨2.06美元,收于每桶73.86美元

2023-07-10 09:30:23

7月8日消息,原油库存连续三周下降,且且沙特阿拉伯决定延长石油减产协议为能源市场带来提振,原油大幅收涨。 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割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上涨2.06美元,收于每桶73.86美元涨幅2.9%。创5月2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道琼斯市场数据数据显示,近月合约录得4.6%的周涨幅,为截至4月6日当周以来最大涨幅。在ICE欧洲期货交易所,全球基准9月布伦特原油上涨1.95美元,收于每桶78.47美元涨幅近2.6%,为5月1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本周上涨了4.1%。 8月汽油价格上涨1.8%至每加仑2.5893美元,本周涨幅为1.7%;8月取暖油价格上涨3.2%至每加仑2.5591美元,周涨幅为4.6%。8月天然气下跌1%至每百万英热单位2.582美元,周跌幅达7.7%,为截至5月26日当周以来最大。

查看详情 >

道琼斯指数下跌187.25点,跌幅0.55%报33735.01点

2023-07-10 09:30:23

7月8日消息,6月非农就业数据低于预期但工资增长意外强劲,加剧了投资者对美联储继续加息的担忧,美股冲高回落集体收跌,道指跌近200点,纳指跌0.13%,标普下跌0.28%;大型科技股多数下跌,能源股及中概股集体上涨,斯伦贝谢涨超8%,康菲石油涨约3%,阿里巴巴涨超8%为三月以来最大日涨幅,陆金所涨逾6%,京东涨4.9%。 截止发稿,道琼斯指数下跌187.25点,跌幅0.55%报33735.01点;标普500指数下跌11.96点,跌幅0.27%报4399.63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18.33点,跌幅0.13%报13660.72点;本周道指累计下跌1.95%,标普500指数下跌1.15%,纳指下跌0.92%。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