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多举措稳经济

2022-08-30 09:29:13

西班牙政府日前宣布,该国计划对电力公司和银行征收临时税,以帮助应对国内通胀和能源价格飙升。这是西班牙政府近期一系列控制通胀、稳定经济的措施之一。 今年以来,随着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复苏,西班牙市场信心逐渐恢复,经济呈现一定向好趋势。据西班牙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第二季度西班牙经济环比增长1.1%,其中家庭消费增长3.2%。标普全球公司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西班牙7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3.8,连续6个月实现扩张。 通胀仍是当前困扰西班牙经济的紧迫问题。受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推动,西班牙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速持续保持高位运行,6月和7月分别同比增长10.2%和10.8%,创下自1984年来的最高值。西班牙政府表示,通胀问题影响该国经济复苏前景。 为应对通胀压力,稳定经济复苏态势,西班牙政府近期宣布推出总额90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援助计划。主要措施包括:到今年年底前,向年收入少于1.4万欧元的低收入者、自由职业者和失业人员发放200欧元的一次性补助,将非缴费型养老金上调15%,将电力增值税从10%降低至5%等。此外,政府将从9月1日起将国有公共交通月票价格下调50%,各地公共交通月票价格下调30%。 今年3月底,西班牙政府曾推出一项总额为160亿欧元的稳定经济计划,包括60亿欧元的直接经济援助和100亿欧元的国家担保贷款,对每升燃油提供20欧分补贴,抑制住房租金上涨,加强劳动力市场保障等。近日,西班牙政府宣布将相关计划延长至今年底。同时,西班牙还向欧盟提出补贴申请,为发电用天然气价格设定上限,以平抑电价。该限价举措6月15日生效以来,电价已下降11%。 西班牙政府今年已投入150亿欧元直接补贴,相当于将1%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稳定经济。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设定发电用天然气价格上限、下调电力增值税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西班牙通胀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西班牙政府还将继续巩固财政基础,充分利用欧盟复苏基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增强经济韧性。 (本报马德里电)

查看详情 >

美联储“鹰姿”恐重创美股科技股 对冲基金押错注了吗

2022-08-30 09:29:13

[ 华尔街目前预计,10年期美债利率可能会重新测试6月达到的近3.5%的峰值,甚至继续上升至4%。 ] 对冲基金在第二季度蜂拥而入美股科技股,然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再放“鹰”,纳斯达克100指数上周录得今年6月10日当周以来的最大周跌幅。 会上,鲍威尔重申美联储抑制通胀的决心,甚至表示加息到对经济增长具有限制性的水平后也不会急着降息。 在加息预期重新改变之下,投资组合经理们,包括那些长期看涨科技股的基金经理,也认为对利率敏感的科技股有可能面临新的困局。与此同时,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在8月的快速上升也已冲击了成长股。华尔街目前预计,10年期美债利率可能会重新测试6月达到的近3.5%的峰值,甚至继续上升至4%,而这也会威胁科技股中的蓝筹股,这类股票自6月低点以来已反弹20%有余。 “如果收益率回到3.5%,将冲击美股,科技股将尤其痛苦。”Laffer Tengler Investments的首席投资官滕勒(Nancy Tengler)称,“如果收益率进一步飙升至4%,整个股市都将发生变化并重新调整。” 对冲基金加大押注科技股 高盛集团上周二公布的行业追踪数据显示,对冲基金第二季度加大了对美国大盘科技股的押注,且持股集中程度攀升至疫情前的水平。本·斯奈德(Ben Snider)等高盛策略师在报告中写道,在截至6月的前三个月内,对冲基金前十名持股的平均权重跃升至70%,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高集中度。其中,亚马逊取代微软成为最受对冲基金欢迎的多头仓位,亚马逊在第二季度上涨了26%,微软则上涨了8%。除了亚马逊和微软外,对冲基金多头仓位最多的10只股票中,还有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 Platform、苹果公司、优步等。 本季度至今,纳斯达克100指数也累计上涨了10%,标普500指数同期上涨了9%。7月,纳斯达克100指数更录得近13%的月度涨幅。 但上周五,鲍威尔的“鹰派”表态后,美股首当其冲,尽管10年期美债收益率基本保持稳定,但纳斯达克100指数下跌了4.1%。 滕勒分析称,一般而言,科技公司尤其容易受到利率上升的影响,因为许多科技公司的估值都是基于未来几年的预期利润,而随着基准利率的上升,这些未来利润的现值会变得越来越低。较高的利率也会使科技公司的融资更加昂贵。对于现金充裕的苹果和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追求快速增长、还在不断烧钱的早期科技公司来说,融资成本上升会增加风险。 此外,鲍威尔上周五的表态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延续此前涨势,昨日午间报3.119%。虽然10年期美债收益率并未飙升,但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前,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放“鹰”,投资者已提前计价,将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8月初的2.57%左右推升至3%。 尚渤投资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肖恩·孙(Sean Sun)称:“投资者正在寻求一个稳健的支点,但在通胀下降之前,他们恐怕无法获得任何支点。通胀肯定已经达到顶峰,但还没有出现有意义的下降。如果美联储当真需要更积极地加息才能实现令通胀下降这一目标,那10年期美债收益率肯定会回到3.5%左右。而根据以往的经验,美债收益率的走高对科技股来说,基本可以肯定会是痛苦的结局。” 长期仍有潜力? 虽然如此,但一些长期关注科技股的基金经理仍不愿意降低科技风险敞口,因为在他们看来,长期而言,科技板块整体具有可靠的盈利能力、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驾驭反通胀趋势的能力。 Leuthold Group的首席投资策略师保尔森(Jim Paulsen)称,衡量消费者价格趋势的替代指标——Adobe数字价格指数(Adobe Digital Price Index)中的电子产品价格在8月较去年同期下跌9.3%,这可能预示未来几个月通胀水平确实将下降。 保尔森称:“对长期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目前的环境是否真的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也就是通胀是否真的会长期持续下去,成为一代人需要面临的问题。如果当真如此,那么投资者完全不需要考虑持有科技股了。但在我看来,目前的情况仅仅是通胀的周期性飙升,我们最终回到反通胀阶段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由于短期痛苦不可避免,分析师们也越发注重细分领域的投资。对于希望维持科技股敞口的长期投资者而言,肖恩·孙建议布局IT服务类科技企业的股份,同时避开早期软件公司这样的企业类股。 滕勒坦言,科技股在短期内会给投资者带来痛苦,但在未来三到五年,她仍偏好科技板块。她坚持看好从事网络安全业务和已率先投资云服务的科技公司,后者包括亚马逊、微软和Alphabet。她同时建议避开Meta Platform等社交媒体类科技公司。 高盛的报告数据则显示,在科技股中,对冲基金提高了其在应用软件子行业的净敞口,同时减持了硬件和半导体等科技子行业类股。比如,第二季度,英伟达成为对冲基金持有空头头寸最多的个股,德州仪器、科磊(KLA Corporation)也均位列对冲基金十大做空股。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下跌10美分,收于每盎司1,749.70美元

2022-08-30 09:29:13

8月30日消息,美元小幅下跌抵消国债收益率走强带来的压力,黄金期货微幅收跌。同时白银期货延续上周跌幅收于一个月低点。 12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下跌10美分,收于每盎司1,749.70美元跌幅0.01%,盘中曾触及1,757.90美元的高点。12月白银下跌15美分,至每盎司18.67美元跌幅0.8%,收于7月27日以来最活跃合约的最低价格。 12月交割的钯下跌2.40美元,跌幅0.1%至每盎司2130.30美元,而10月交割的铂金下跌1美元,跌幅0.1%至每盎司854.30美元。12月交割的铜价下跌9美分,至每磅3.6105美元跌幅2.3%。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10月期货涨3.95美元,收于每桶97.01美元

2022-08-30 09:29:13

8月30日消息,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前景以及利比亚动荡和大西洋可能的飓风活动增加了石油供应风险,原油期货上涨至一个多新高。 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10月期货涨3.95美元,收于每桶97.01美元涨幅4.2%,上周涨幅2.9%。据道琼斯市场数据近月合约价格收于7月29日以来的最高水平。洲际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10月份交割的全球基准布伦特原油上涨4.10美元,至每桶105.09美元涨幅4.1%,也是约一个月来的最高收盘点位。交易最活跃的11月合约上涨3.92美元,至每桶102.93美元涨幅4%。 在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汽油价格收于每加仑2.8776美元,上涨0.9%,而9月取暖油价格收于每加仑3.9099美元,下跌2.4%。在合同到期当天,9月天然气上涨0.6%至每百万英国热量单位9.353美元。新的近月10月合约收于9.336美元,上涨0.7%。

查看详情 >

券商“期中考”业绩承压自营业务成关键

2022-08-29 09:29:11

梁冀 2022年一季报业绩折戟后,证券行业中报季颓势仍难改观。截至8月26日,已有方正证券、光大证券、中原证券等13家A股上市券商以及东方财富发布了2022年半年报;此外,平安证券等业绩情况也随着股东方的中报出炉而亮相。多份财报数据显示,这些券商中,只有4家获得了正收益。 受到上半年疫情反复、俄乌冲突以及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A股震荡,踩踏行情连番上演;至4月末,沪指一度下探至2800点附近的“市场底”,券商投资收益受损,进而拖累整体业绩表现。 8月23日中证协披露的券商未经审计财务数据,更进一步公布了券商的“期中考”成绩单。2022年上半年,140家券商合计实现营收2059.19亿元,同比下降11.4%;净利润811.95亿元,同比下降10.06%;其中115家券商实现盈利,较上年同期较少10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140家券商总资产为11.20万亿元,净资产为2.68万亿元,净资本为2.06万亿元。 分业务条线看,自营业务“看天吃饭”现状未改,年初至4月末连番踩踏行情直接重创券商自营业务,上半年券业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为429.79亿元,较去年同期近700亿元的水平下降38.41%。 国泰君安非银团队认为,市场调整影响下的投资收益率下滑是券商2022年上半年营收大幅下滑的主因;受益于居民增配标准化金融资产带来的机构资产管理规模提升,机构业务将是下半年券商股阿尔法所在。再者,证监会此前明确扎实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为下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工作,全面注册制落地有利于提高发行效率,进而释放市场直接融资需求,为券商投行业务带来业绩增量。 投资收益拖累业绩 上半年,A股在内部疫情反复、房地产宽松政策传导不畅与外部俄乌冲突、美联储收紧流动性的夹击中震荡下行。上证指数自年初3632.33点下跌至4月26日的2886.43点,跌幅达20.54%;此后至6月30日上涨至3398.62点,涨幅达17.74%,呈现出V型走势,大起大落。市场行情震荡下,券商投资收益业务大幅下滑。中证协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证券行业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0.06%。 分业务条线看,今年上半年,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实现收入429.79亿元,同比下降38.84%,令自营业务成为行业收入最大拖累。此外,资管业务收入同期下降 7.94%至133.19亿元,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3.87%至296.59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同比小幅下降0.04%至267.71亿元。 此外,从亮点看,今年上半年,证券行业代买业务净收入(含席位租赁)同比增长0.46%,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2.72%,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17.37%,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03%。 截至8月26日,已发布半年报的13家A股上市券商中,仅方正证券与华安证券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分别录得9.29%和17.87%;其余11家券商净利润均录得负增长。半年报显示,东北证券报告期内净利润同比下滑超七成,为70.61%;东兴证券与华西证券净利润也分别下滑62.59%和68.66%;长江证券、西部证券与国海证券下滑幅度也都超过40%。中原证券半年报则由盈转亏,净亏损1.25亿元,同比下降154.79%。 虽然证券行业整体业绩下滑,但二季度业绩明显回升,部分抵消一季度的损失。据中航证券数据,一季度41家A股上市券商与东方财富合计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9.69%和43.43%,二季度业绩向好令上半年业绩同比降幅缩小至10%左右。近年来,券商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在整体业绩中合计贡献超60%;今年一季度,上述42家券商自营业务合计实现投资收益-21.03亿元,其中22家券商收益为负。自营失利拖累了行业盈利水平。 投行业务方面,据Wind数据,A股上半年完成IPO共计176起,同比减少90起;融资规模达2602亿元,同比增长19%。以IPO承销金额计,中信证券以651亿元位居行业第一,中信证券以402亿元位居次席,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分列第三、第四位,承销金额分别为222亿元和218亿元;承销家数方面,上述券商分别为25家、22家、15家与14家。 方正证券分析师郑豪表示,注册制落地利好券商,投行业务直接受益。注册制下,股票融资规模将会显著增加,带动投行业务收入提升;此外,市场活跃度提升利好经纪业务、两融业务,2019年及2020年券商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6%、47%,2020年券商两融业务余额为近十年最高,预计伴随主板注册制落地,券商各业务条线收入将进一步增长。 东吴证券非银团队认为,券商进入配置重要窗口,长期盈利中枢确定性抬升:财富管理业务持续增长,渠道、产品和投顾均深度受益,衍生品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新产品陆续推出叠加制度持续规范,FICC(Fixedincome、Currencies&Commodities,即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及衍生品业务)构成核心增量;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速科创板和北交所带来新增量,同时注册制改革也带来存量业务制度红利。 四家券商逆市增利 虽然上半年证券行业整体受自营业务拖累业绩普遍下降,但方正证券、华安证券、平安证券与东方财富利润逆市增长;东方财富与方正证券的自营业务增长亮眼。 半年报显示,东方财富报告期内实现营收63.08亿元,同比增长9.13%;净利润44.44亿元,同比增长19.23%。分业务看,证券业务为东方财富第一大业务,收入为39.58亿元,同比增长22.81%;第二大业务为金融电子商务业务,主要是天天基金代销,收入为22.02亿元,同比下降8.16%。此外,金融数据服务与互联网广告服务业务分别实现收入1.18亿元和2993.94万元。 数据显示,东方财富上半年实现投资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37亿元,同比增长55%,主要受益于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债权投资增长。此外,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7.74亿元,同比增长24.39%;利息净收入为11.84亿元,同比增长18.99%。 基金代销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天天基金累计基金销售额超过7万亿元,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6695亿元,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5078亿元。天天基金服务平台日均活跃访问用户数为232.85万,其中,交易日日均活跃访问用户数为301.47万,非交易日日均活跃访问用户数为107.41万。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东方财富共上线151家公募基金管理人14358只基金产品,公司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共计实现基金认(申)购(含定投)交易1.30亿笔,基金销售额为9922亿元,其中非货币型基金共计实现认(申)购(含定投)交易1.1亿笔,销售额为5838亿元。 除东方财富倚仗其互联网属性收入逆市增长外,华安证券、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两家券商利润也同比上涨。数据显示,华安证券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6.48亿元,同比增长9.89%;净利润7.24亿元,同比增长17.87%。平安证券报告期内实现营收99.47亿元,同比增长6.9%;净利润24.21亿元,同比增长38.5%。方正证券同期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为40.76亿元和14.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1%和9.29%。 方正证券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券商传统的自营投资业务方面跑赢行业平均水平是上半年业绩实现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对联营/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利息收入中其他债权投资利息收入=自营投资收益”的计算口径,方正证券上半年实现自营投资收益11.31亿元。 不过,方正证券近期因员工数量年内减少501人受到外界关注。对此,方正证券副总裁吴珂回应称,可能从统计口径看,公司人员数量似乎有所下降,但人员数量并非员工数量,人员中有433人是证券经纪人,与公司是合作关系而非劳动关系,证券经纪人减少,从整个行业来看是大趋势,也是公司近年来基于战略的主动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两家券商均由中国平安实际控制,二者之间的同业竞争也格外受到关注。方正证券董事长施华表示,根据方正集团重整计划安排,如完成交割,公司控股股东拟变更为新方正集团,中国平安将会间接控制方正证券。方正证券会与投资人等各方一起,严格依照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指引,开展相关工作。 2021年7月,方正集团管理人收到北京一中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裁定批准方正集团等5家公司重整计划。根据计划,方正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方正产控持有的方正证券股份全部转入拟设立的新方正集团。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人寿)或其下属全资主体拟按照70%的比例受让新方正集团73%-100%的股权,平安人寿或其下属全资主体成为新方正集团的控股股东,中国平安作为平安人寿的控股股东,间接控制方正证券。 券商板块获看多 虽然上半年业绩普遍下滑,但多家机构仍看好券商板块后市。Wind数据显示,证券II板块年初至今已下跌21.66%,市盈率仅17倍,市净率则为1.30。 长城证券表示,近期国内疫情反复及相关地缘事件的风险事件扰动,影响市场风偏,市场呈现震荡格局,金融板块基本继续呈现盘整试盘态势,券商板块估值回落到1.30倍PB附近。从配置窗口看,中美利差最大压力点或过去,市场或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低切换”内在需求。 开源证券也认为,近期,央行调降MLF利率超市场预期,流动性边际宽松利好券商,利于券商资金型业务利差扩张,MLF利率调降直接催化债市明显上涨,利好券商FICC业务投资收益,一定程度利于市场交易量活跃,利好券商经纪和两融业务。 2022年7月29日,证监会召开2022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表示扎实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下足“绣花”功夫,做实做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各项准备。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落地再提速。市场普遍认为全面注册制将于年内正式落地。 2019年7月,科创板开市,注册制首站落地;2020年8月,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2021年11月,北交所开板并同步试点注册制改革。目前,主板注册制正在全面推进。 郑豪认为,注册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提升融资规模和效率,直接融资占比有望提升,注册制更为简化的流程加快了公司的上市融资速度,降低了融资费用,上市融资的公司家数增多,整个市场的融资效率提升,于券商而言,注册制落地直接利好投行业务,股票融资规模将会显著增加,带动投行业务收入提升。市场活跃度提升利好经纪业务、两融业务,2019年及2020年券商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6%、47%,2020年券商两融业务余额为近十年最高,预计伴随主板注册制落地,券商各业务条线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

查看详情 >

鸽派欧洲央行“变脸”背后:通胀预期失控警报拉响 大力加息“药不能停”

2022-08-29 09:29:11

能源危机下欧洲的通胀压力正与日俱增,即使是此前一直“鸽声嘹亮”的欧洲央行也不得不“变脸”。 当地时间8月25日,欧洲央行公布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阐释了当时为何超预期加息50个基点,直接告别负利率时代。欧洲央行表示,持续的高通胀提高了长期通胀预期失控的风险,7月会议决定加息50个基点应该被视为一种“紧缩前置”。 因此欧洲央行决策者认为,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道路上采取进一步措施是适当的。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6月会议的前瞻指引,欧洲央行只会逐步加息,在7月份加息25个基点,将更大规模的加息推迟到9月份。但最终欧洲央行7月却推翻了前瞻指引,直接大幅加息50个基点,彻底进入“数据依赖模式”。 对此,欧洲央行解释称,在利率接近指引下限时,前瞻指引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但在货币政策正常化阶段,其有效性显著减弱。在当前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对未来利率路径的具体前瞻性指引可能限制央行管委会的选择性、灵活性和数据依赖性,限制央行依赖数据作出决策的能力,同时限制政策选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鸿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过去几个月欧元区通胀屡创新高,能源价格高企所引发的输入性成本攀升迟迟未见好转,部分中东欧小国通胀甚至连月超过20%。为避免螺旋式通胀,欧洲央行不得不采取比以前更积极的加息举措。 但欧洲央行的鹰派程度仍不及美联储。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欧洲面临的通胀问题基本来自能源供给冲击,而美国通胀问题还伴随着过剩的经济总需求。因此相对于美联储,更疲软的经济总需求让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紧缩相对更克制。 对于市场而言,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欧洲央行在紧缩的道路上还要走多远? 未来两次会议或加息100个基点 如果时间倒回到去年,欧洲央行肯定想不到今年就会加息,更是没想到今年可能会多次加息50个基点。 面对数十年未见的高通胀,欧洲央行上个月已经宣布将三大关键利率上调50个基点,其中存款机制利率上调至0%,负利率时代宣告结束。投资者预计欧洲央行9月8日会再次加息50个基点。 由于高企的能源价格带来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物价,市场已经开始押注欧洲央行将展开更大胆的行动。货币市场已完全定价到10月会议欧洲央行将利率收紧100个基点的预期,9月和10月可能分别加息50个基点。 在鸽派欧洲央行转向鹰派背后,通胀数据爆表无疑是关键原因。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份CPI年率终值为8.9%,续创历史新高。在欧元区内部,不少国家通胀率已经突破10%大关:捷克目前通胀率为17.5%,波兰通胀率为15.7%,匈牙利通胀率为13.7%,希腊通胀率为11.6%,斯洛文尼亚通胀率为11%,西班牙通胀率为10.8%,荷兰通胀率为10.3%,而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通胀率更是高达20%以上。 但不幸的是,即使欧洲央行像美联储那样大幅加息可能也挡不住欧元跌势,拖累欧元的不是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而是经济衰退与俄罗斯能源供应等问题的交叉影响。 Natixis驻法兰克福经济学家Dirk Schumacher表示,黯淡的经济前景意味着,即使欧洲央行史无前例地加息75个基点也不会显著提振欧元。“选择升息75个基点而非50个基点,这也不会造成太大变化。至少需要一个积极的经济前景,才能单单依靠利率的调整来显著影响汇率。” 芦哲对记者分析称,欧洲央行加息难以阻止欧元贬值。加息导致总需求收缩,实际利率预期下行,欧元贬值。不加息,则通胀失控风险加速,欧元同样逃脱不了贬值。 与此类似的是,摩根大通私人银行全球外汇策略主管Sam Zief也表示:“利率并没有成为外汇市场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实际上全球增长动态的影响更大。当大幅加息是为了保持通胀预期稳定并同时损害经济增长前景时,这不会对货币起到支撑作用。” 整体而言,欧洲当前的种种困境其实都离不开能源危机。法国兴业银行首席外汇策略师基特·朱克斯(Kit Juckes)表示,目前影响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最大因素在于欧美在能源市场上的贸易地位差异。在今年能源危机持续恶化的环境下,欧洲作为能源买方,外贸地位愈发被动;而美国则作为能源供应商大赚一笔。这方面的分歧预计将持续打压欧元,其影响力甚至更胜于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分歧。 “一个无解的方程式” 高通胀已经引发生活成本危机,俄乌冲突对家庭和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再加上欧洲央行持续收紧政策,欧元区19国经济已经是风雨飘摇。 8月23日,IHS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综合PMI初值为49.2,创下18个月新低。其中服务业PMI初值为50.2,创下17个月新低;制造业PMI初值为49.7,创下26个月新低。 瑞士百达财富管理宏观经济研究主管弗雷德里克·迪克罗泽形象地表示,欧元区经济正处于微妙的境地,寻找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风险的方法对欧洲央行来说似乎是“一个无解的方程式”。 滞胀或许将成为欧洲难以避免的结局。摩根大通预计,到今年年底,欧洲的总体通胀率将达到10%以上,而欧洲央行可能也会被迫继续加息。受到天然气价格飙升和欧洲央行进一步加息的影响,今年年底前,欧元区经济将陷入“深度衰退”。 瑞银利率策略师Rohan Khanna预计,欧洲央行下月将加息50个基点。但“如果天然气供应被切断,增长前景大幅恶化,那么接下来欧洲央行可能不得不更加谨慎地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今年已大幅加息225个基点,其中包括两次75个基点的加息,而欧洲央行上月仅加息50个基点。能源危机下欧洲通胀问题更严重,但由于经济基本面更差,欧洲央行加息力度却大幅弱于美联储。 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将在近几个月采取更激进的紧缩措施,另一方面也押注欧洲央行随后将放缓加息步伐,预计到明年9月利率只会达到2%,而美联储当下的利率就已经超过2%。 “风暴”中心的欧洲央行迎来大考 和美联储相比,身处俄乌冲突风暴中心的欧洲央行显然处境更加艰难。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显示,2019-2021年间,约60%的通胀是由需求方因素驱动的,其余的是供应问题。纽约联储研究和统计小组的气候风险研究主管Julian di Giovanni表示,财政和货币支持导致整体需求增加,“需求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从服务业转向了商品”,这导致了供需之间的更多失衡,扩大了供应限制的影响。 而对于欧洲而言,通胀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供应问题导致的,而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此其实无能为力。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看来,央行过于激进加息来遏制供给驱动型通胀甚至有加剧物价上涨的风险。“提高利率并不能解决供应方面的问题,这甚至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加大对供给侧瓶颈的投资,但提高利率会使这些投资变得更加困难。” “加息将如何带来更多食品,更多能源,并解决芯片供应问题?完全不会,它们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源,真正的风险是情况会变得更糟。”斯蒂格利茨发出了灵魂拷问。 虽然从经济理论上来说,经济衰退通常会抑制物价上涨压力,但从欧元区当下的情况来看,仅凭经济衰退本身恐怕不足以让通胀回到目标水平。就连欧洲央行执委、市场操作主管施纳贝尔(Isabel Schnabel)也承认:“即使我们进入衰退,通胀压力也不太可能自行减弱。” 与美联储相比,欧洲央行货币政策调整面临的情况显然更加复杂。曹鸿宇表示,欧元区各国债务负担高企,部分成员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50%,大幅加息将会显著提升欧元区公共债务偿付成本,加重债务危机风险。欧洲央行在此轮货币政策调整中将2011年加息周期所导致的“欧债危机”引以为戒,尽可能避免采取过于激进的加息措施。此外,经济增长前景滑坡、政治动荡加剧等问题也对欧洲央行政策调整构成较大掣肘。 不管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有多糟,欧洲央行面临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曹鸿宇对记者表示,相较于美国,国际局势、能源价格波动等对欧元区经济带来的冲击更加突出,美联储率先加息也对欧洲金融市场带来显著的负面外溢效应,欧元贬值压力较大,经济增长面临较多不利因素,未来前景将持续承压。 (作者:吴斌 编辑:包芳鸣)

查看详情 >

工业企业效益延续恢复态势 7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大增77.8%

2022-08-29 09:29:11

◎记者 陈芳 受多重因素影响,前7个月工业企业营收较快增长,利润小幅下降。从行业来看,装备制造业利润延续改善,其中汽车制造业表现亮眼。7月份,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7.8%,是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分析人士认为,工业企业效益延续恢复态势,但仍须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为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数据显示,1至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8%,保持较快增长;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1%。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总体看,工业企业效益延续恢复态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利润小幅下降,成本水平仍然较高,部分行业市场需求不足凸显,经营压力有所增加,加之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仍须付出艰苦努力。 价格变动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今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逐月回落,7月份PPI同比上涨4.2%,涨幅较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 朱虹表示,工业品价格涨幅从高位逐步回落,对工业企业收入、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初步测算,价格涨幅回落因素导致1至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上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1至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0元,同比增加0.9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39%,同比下降0.63个百分点。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认为,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看,企业成本进一步攀升拖累营收利润率环比下行,但费用和其他差额项目略有下降,货币政策“降成本”和财政政策留抵退税对企业利润率仍有小幅支撑。 7月份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7.8% 分行业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7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8%,增速较6月份加快2.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升。其中,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7.8%,增速较6月份加快30.1个百分点,是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铁路船舶及其他运输设备、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9.6%、25.6%,均实现快速增长。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表示,近期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预计汽车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将持续处于高位,引领工业企业整体盈利上升。 随着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持续发力,煤炭原油产量及发电量实现较快增长,并带动相关行业利润增加。1至7月份,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1.05倍,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6个百分点,利润改善较为明显。 加大助企纾困、降本增收力度 朱虹强调,下阶段,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为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召开部分省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视频会议,提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植信投资研究院宏观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表示,随着季节性因素逐步消退,纾困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利润情况有望改善。

查看详情 >

银行理财子公司业绩现分化

2022-08-29 09:29:11

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情况周洋制图 小机构净利高歌猛进 大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缩水 ◎记者 魏倩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27日,有16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披露了上半年业绩。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多数理财子公司业绩实现正增长,赚钱效应明显。也有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出现缩水。 赚钱效应明显 部分机构业绩大增 已披露数据的理财子公司中,有12家实现净利润正增长,特别是部分城农商行理财子公司净利增长幅度较大。例如,2022年上半年,杭银理财净利润同比增长212.66%至7.41亿元;渝农商理财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16亿元,同比增幅为184.17%;宁银理财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幅达157%。 南银理财净利同比增幅也超过50%。今年上半年,南银理财实现营收7.03亿元,同比增长87.97%;实现净利润4.24亿元,同比增长51.97%。 招银理财则继续释放出强劲的赚钱效应,上半年实现净利20.66亿元,同比增长32.69%。 也有理财子公司业绩表现不稳定。上半年,平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在产品存续规模保持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却出现下降。2020年8月开业的平银理财,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92亿元,同比大降逾五成;而兴银理财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9.5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9.83亿元,减少1.26%。 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上半年,股债市场震荡,银行理财经历产品破净、回撤等不利形势。理财子公司承受较大压力,但产品存续规模保持平稳增长,不少理财子公司还获得了10%以上增长。 例如,截至6月末,南银理财产品总规模近38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超16%;而渝农商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则逼近150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0%。 产品存续规模最高的是招银理财,截至6月末,该公司理财产品余额为2.88万亿元,比去年末增长大约1000亿元。 产品存续规模增长额最多的则是信银理财。中信银行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信银行及信银理财规模为1.55万亿元,比去年末大增2813.12亿元。而同期,招银理财、平安理财、兴银理财增量约在1000亿元。 令人意外的是三家大行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交银理财,上半年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出现不同程度缩水。据工银理财披露,6月末规模为1.82万亿元,较去年末减少1981.13亿元,同比降幅9.8%;农银理财披露,6月末规模为1.68万亿元,较去年末减少1416.26亿元,同比降幅7.77%;交通银行2022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交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1.15万亿元,较去年末缩水761亿元。 净值化转型持续进行 2022年,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从理财产品来看,净值化转型持续推进,大部分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净值化理财产品占比超过9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例如,中信银行及信银理财产品规模中,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约1.55万亿元,占比达93.92%。 特别是平安银行,净值化产品已逼近100%。2022年6月末,平安银行(集团)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9305.49亿元,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由上年末的96.1%上升至98.2%。 从产品类型来看,固收类理财产品仍占主流,而含权类产品规模增速缓慢。在今年“破净潮”压力下,银行理财更趋于稳健安全的固收策略。 “目前银行理财客户依然存在投资惯性,所以,为客户提供绝对收益回报依然是银行理财的一个重要目标。”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近期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夏季峰会”上表示。

查看详情 >

7月份中国外汇市场 总计成交21.39万亿元

2022-08-29 09:29:11

本报讯 记者马玲报道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7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21.3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18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3.2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49万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18.10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69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8.23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22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3.1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96万亿美元)。 2022年1至7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32.46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0.34万亿美元)。

查看详情 >

柬埔寨制衣业发展势头强劲

2022-08-29 09:29:11

根据柬埔寨海关与消费税总署日前发布的报告,今年前7个月,柬埔寨出口总额达137.8亿美元,其中近50%来自制衣业。报告指出,随着国际市场订单量的增加以及柬埔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柬制衣业发展势头强劲。柬埔寨政府预计,今年制衣业将延续良好复苏势头,在这一基础上,明年制衣业出口额有望增长8.1%。 柬埔寨制衣业自1996年兴起,至今已快速发展26年。制衣业是柬埔寨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柬埔寨最大的出口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目前,柬埔寨全国约有1100家制衣厂,为超过80万柬埔寨人提供就业岗位,相当于每20个柬埔寨人中就有1人在制衣厂工作。今年7月,柬埔寨发展委员会宣布了8个全国重大投资项目,其中4个项目为制衣厂,预计创造超过1万个工作岗位。 柬埔寨制衣厂商会副秘书长江莫尼卡表示,柬政府对制衣行业的乐观预期来自实实在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制衣业订单增长一直维持在20%以上,此前因疫情暂时关闭的400多家工厂也基本复工。” 高疫苗接种率带来的抗疫成效是柬埔寨制衣业强势复苏的基础。柬埔寨是新冠疫苗接种率最高的亚洲国家之一。据统计,柬埔寨目前已接种了4190万剂新冠疫苗,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人数达14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6.3%。柬埔寨皇家科学院经济研究员洪万卡认为,在中国等国的支持下,柬埔寨及时获得了足够的疫苗,尤其是制衣行业,所有员工实现了疫苗全程接种,极大确保了制衣行业的平稳产出。 稳定的原料供应和便捷的陆上交通也为柬埔寨制衣业复苏提供了重要动力。据了解,柬埔寨制衣业60%的原料来自中国。柬埔寨皇家科学院经济学家基西利沃表示,中国制衣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以及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有利于柬埔寨制衣厂顺利复工复产。 为促进制衣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柬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制衣工人的福利保障。柬埔寨劳动与职业培训部日前宣布,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推行私营企业养老金计划,要求企业和雇员在劳动合同的前5年内,每月分别向国家养老基金账户缴纳工资的2%,5年后每月缴纳工资的2.75%,雇员在60周岁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柬埔寨服装工人民主联盟主席艾吞表示,制衣厂是柬埔寨私营企业的主体,养老金计划将在制衣业率先推广,这是柬埔寨在加强制衣工人社会保障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分析认为,尽管复苏势头良好,但柬制衣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来自邻国的竞争加剧、关税优惠待遇的不确定性等。此外,水电和人工成本的提高也给制衣业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