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0年期国债票面利率调至8年来高点 机构称或将冲击全球债券市场

2023-01-06 09:30:22

据央视新闻消息,日本财务省于1月5日将10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从0.2%提升到0.5%,达到2014年12月以来的高点。此前,日本央行放宽了收益率曲线(YCC)政策的范围,宣布将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区间上限从0.25%上调至0.5%,以帮助改善市场运作,引发国债收益率上升,因此财务省对长期国债票面利率作出了相应调整。 近期,面对收益率上行的压力,日本国债市场遭遇创记录的抛售,日本央行已经连续四天进行了计划外的债券购买,以遏制收益率持续上升。且日本央行4日发布数据称,2022年12月长期国债的购买额达到16.1809万亿日元,全年购买额达到111.0607万亿日元,创引进YCC的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 在日本央行的持续购买后,1月5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0.447%的高位降至0.418%,但日本20年期国债收益率于当日上午升至1.35%,触及2014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市场抛压仍旧存在。 对于市场的抛售行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表示,此次抛售行为主要由于日本央行对10年期日本国债的目标收益率波动区扩大的调整,市场开始押注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转向。 当前的市场行为和日本央行的博弈本质来源于市场参与者对于日本央行“继续维持宽松立场”等表述的不信任,虽然日本央行已经持续进行计划外的购债试图稳定市场,但仍需更明确的政策立场建立信用。那么今年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行动方向将主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明明认为,或为通货膨胀以及薪资增速,当前来看,在今年调整货币政策取向存在一定的合理性。YCC提出的背景为日本面临通货紧缩的困境,而当前这一形势已有所变化:一方面,2022年4月份以来,日本核心CPI当月同比已超过2%,且呈现持续上行的趋势;另一方面,虽然高昂的进口成本导致的输入性通胀或能在今年逐步缓解,但日本名义薪资增速有所提高,或使日本继续维持一定的通胀水平。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白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日本货币政策将会更加注重通货膨胀风险。并且美联储在2022年12月份会议纪要中强调将在2023年继续维持紧缩立场,2023年,欧洲央行也仍有加息空间。在此背景下,日本通货膨胀压力将上升,日本央行维持YCC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性被显著削弱。 浙商证券(601878)认为,目前,日本央行对于远期通货膨胀前景仍持乐观态度,对于今年的政策调整方向可聚焦于日本央行行长换届后,两位有力候选人的理念都不反对“鹰派”立场,可能为日本货币政策的转向打开空间。 而日本作为最后一个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发达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调整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白雪表示,对全球市场而言,日本货币政策变动短期内可能对美债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2022年以来,虽然日元大幅贬值,但仍是全球市场最重要的融资货币之一,截至目前,日本仍然是美债最大外国持有国。因此,日本货币若转向政策收紧,将令日本流出的海外资产回流,日元融资成本上升。这一成本压力将令全球债券市场受到边际冲击,其中美债市场将首当其冲。 明明也表示,对于资产价格,日债收益率的上行或通过流动性这一渠道对全球资产造成影响,包括美债和美股在内的资产价格或面临下行风险。 兴业证券研报分析,在美联储已经缩表的基础上,日本央行调整或将加剧美债被减持的压力。考虑到联储不断进行缩表,美债买盘已经面临减持压力。2022年以来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债下跌,境外投资者持有美债实际上是不断下行的:仅2022年上半年外国投资者减持美债3000多亿美元,其中日本对美债从年初以来也在持续减持。长期来看,若日本货币政策转向收紧方向,叠加日元为基础的套息交易已不能提供正向收益,来自日本长期稳定的资金锚发生“松动”,则美国本身的MMT政策可能也将遭遇不稳定性,这是2023年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

查看详情 >

极端寒潮天气加剧美国经济逆风

2023-01-06 09:30:22

北美地区近来遭遇大规模寒潮侵袭,新年第一周,冬季风暴持续肆虐,美国北部出现大雪和冻雨,南部面临龙卷风和洪水威胁,多地发布天气预警。受此影响,美国各地交通、供电供水、人员流动、农业生产等受到严重冲击,令本已疲软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在当前高通胀和高利率的背景下,预计2023年美国经济还将面临除极端天气之外的更多考验。 生产生活多领域受严重冲击 在此次寒潮影响下,美国多地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地区交通受阻,大量居民和商业用户停电,部分地区供水中断,全美上万架次航班取消或延误。 据美联社报道,新年之际,冬季风暴导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面积降雨降雪,造成交通堵塞,多条高速公路封闭。美国国家气象局说,强阵风带来的雨雪天气让部分地区民众自驾出行“几乎无法进行”,在雾夹雪和冻雨天气下开车也有一定安全隐患。 大量航班也因恶劣天气而被取消,其中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情况最为严重。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FlightAware数据显示,美国西南航空在截至2022年12月30日的一周内取消了超过1.5万个航班。尽管西南航空称已于12月30日恢复航班正常飞行时间表,但此后仍有旅客表示自己的航班再次被取消或延误。 由于暴风雪以及气温骤降,美国多地电力设施发生故障,导致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冬季电力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截至2022年12月24日晚上,美国全国至少有34.5万名用户断电。另有数据显示,截至1月3日早些时候,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超过2.1万户家庭和企业断电。 罕见风暴还导致部分地区供水系统瘫痪。据法新社2022年12月底报道,美国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市自来水管道爆裂,导致供水系统压力不足,大多数社区供水瘫痪,全市进入紧急状态。由于基础设施无法承受极端低温,美国南部其他地区也遭遇类似供水困难。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天然气供应上。由于严寒天气导致天然气输气管道冻结,多地天然气井被迫停产,天然气产量大幅下降。但另一方面,冬季天然气需求旺盛,加剧了供需失衡,据报道,圣诞节前夕,美国一些地区实际交付的天然气价格快速上涨。 严寒天气也加剧了人们对农作物减产的担忧,2022年12月下旬,小麦、玉米、大豆等美国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专家表示,寒冷的天气可能会对美国产区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但寒潮带来的损失要晚一些时间才能作出具体评估。 或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 这场被美国国家气象局称为“史诗级”冬季风暴,对超过2亿美国人造成影响,分析人士称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 据美联社此前报道,估算自然灾害损失的咨询机构卡伦·克拉克公司预计,美国42个州因这场冬季风暴将承受总计54亿美元的保险损失,商业损失约占预计保险损失的50%。其中,纽约州、得克萨斯州、佐治亚州、田纳西州和北卡罗来纳州损失最大,大部分损失缘于低温导致基础设施运行中断和管道破裂。 AccuWeather首席气象学家乔纳森·波特表示,冬季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达到数十亿美元”,因为要把民众旅行计划被取消和延误以及圣诞购物季的包裹运输耽搁等问题也考虑进来。 本次冬季风暴对美国圣诞季消费造成不小冲击。大风雨雪天气导致道路状况恶劣,商店进货和送货中断,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不少商店关闭,假日购物受阻。此外,由于圣诞假期是美国人的旅行高峰,严重的冬季风暴在圣诞节前扰乱了全国各地的航空旅行,不少民众因航班取消而无法实现出游计划。 不过,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瑞安·斯威特认为,本次冬季风暴不会对美国2022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造成重创。一些行业尤其是对天气敏感的行业将受到干扰,这可能会导致未来几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增加,但这种短暂冲击引发的生产和收入损失不会持续。他表示,经济产出的损失都可能在2023年第一季度得到弥补。 经济衰退阴云笼罩 相比极端寒潮天气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暂时性冲击,美国经济还面临着更严重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在高通胀和高利率背景下,未来美国经济还将面临更大考验。 美联储1月4日公布的2022年1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重申降低通胀的决心,警告市场不要低估其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高利率的意愿。 美联储于2022年12月13日至14日召开2022年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50个基点到4.25%至4.5%之间。会议纪要显示,针对外界普遍预计美联储可能结束加息甚至降息的乐观情绪,美联储官员担心这将加大美联储为经济降温的难度,破坏抑制通胀的努力。 美联储官员一致认为,随着供应链瓶颈缓解,2022年10月和11月通胀涨幅出现回落。但他们同时强调,需要更多依据才能确信通胀正“持续下行”。因此,美联储愿意冒着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将通胀率拉回2%的长期目标。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1%,仍处于高位。美国盖洛普公司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55%的美国人认为物价上涨令家庭经济困难。 为对抗高通胀,自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七次上调利率水平,累计加息425个基点。在高通胀叠加高利率的背景下,美国人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盖洛普公司1月3日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美国2023年的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约八成受访民众认为2023年将是美国经济困难的一年。 连续激进加息也加剧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将发生衰退的担忧。美联社分析称,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贷款利率不断上升,加重了消费者和企业负担,并推升了经济衰退的风险。信安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师西玛·沙阿表示,美联储仅2022年就已加息425个基点,并且还会进一步上调利率,这将令市场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在所难免。 美国银行最新预测显示,美国经济可能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衰退,全年经济增速恐将为负值。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此前也预计,美国经济2023年将萎缩0.5%。

查看详情 >

定调2023年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稳健

2023-01-06 09:30:22

本报记者 马梅若 1月4日上午,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22年和5年来主要工作,并为2023年工作指明方向。围绕下一阶段工作,人民银行列出了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其中“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列在前两位。 “2022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修复的主要矛盾。货币政策积极作为,总量、结构性工具‘双管齐下’,并强化与财政政策协同,基础货币供给充足且成本下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仍将延续“总量要够、结构要准”的特点,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精准有力 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会议指出,2023年要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延续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的相关表述。具体来看,本次会议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回顾2022年,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超1万亿元,提前完成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积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2023年货币政策如何实现精准有力,温彬分析认为,“精准”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将进一步发力;而“有力”,则意味着人民银行将通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 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 本次会议提出,要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具体来看,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是金融重点支持方向。 对此,金融业应当如何发力呢?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2022年,疫情、地缘冲突等短期因素对我国经济供需两端均造成不小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提振需求应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国内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考虑到目前国内居民消费偏弱,金融政策需要合理降低消费借贷成本,刺激消费需求回升,更好支持大件商品和新消费等多元化需求等,释放消费潜力。 对于供给端,周茂华表示,要加大力度支持受困行业恢复。“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我国经济遭遇内外影响明显超预期,仍有不少行业企业和群体受困,尤其是餐饮、零售、交通、旅游等行业仍处于困难阶段。这些行业恢复发展离不开金融帮扶,为这些行业企业纾困解难,有助于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动能恢复。”他表示。 温彬表示,为了更有力支持上述重点领域,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配合财政、产业政策稳增长。其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小微再贷款等工具将继续发力。他表示,重点项目产业链长,实物工作量的落地形成,有助于带动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综合效应释放,建议要继续落实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对重点基建项目融资的支持,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融资,推动公募REITs等产品创新发展。 支持房地产市场 平稳健康发展 对于会议提出的“落实金融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业内专家也普遍认为,这是对近期政策的延续和落实。 2022年以来,房地产领域销售、投资等主要指标经历环比短暂回暖后持续下探。为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政策从供需两端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年末房企融资端的“三箭齐发”对市场信心有较大提振。 展望2023年,温彬分析认为,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内需增长动力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政策层面仍有持续发力的现实需要和优化空间,尤其是释放有效需求、引导正向预期是激活整个房地产链条的关键。他表示,在政策强力支持下,市场有望加快筑底回暖。预计随着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地实施,优质房企融资将得到更强保障,“保交楼”稳步推进,房地产领域风险将趋于收敛。从中长期看,行业新发展模式逐渐清晰,经过本轮周期与风险出清,行业将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下一步,政策支持空间较大,除了有效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各地政策“工具箱”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比等方面还有空间。

查看详情 >

大额存单仍抢手 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

2023-01-06 09:30:22

●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彭扬 “我行3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已由之前的3.30%下调至3.25%,但仍旧抢手,发售后,一般会在3分钟之内售罄。”北京市西城区某股份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如上述客户经理所言,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部分银行近期再次对大额存单利率进行下调。尽管如此,大额存单仍受投资者追捧。 专家认为,投资者青睐大额存单是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的一大表现。存款定期化使得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幅度有限。在贷款利率维持低位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依然承压,后续存款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 利率一再下调 “我行3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由3.55%下降至3.50%,未来可能还会降。”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城商行理财经理透露。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1月发行的1年期、3年期、5年期的大额存单平均利率分别为1.795%、3.296%、3.441%。与上个月相比,1年、3年、5年期平均利率环比下跌,跌幅分别为2.9个基点、0.2个基点、11.2个基点。 业内人士认为,大额存单利率下调是商业银行主动管控负债成本的表现。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2022年以来,大额存单各期限利率下跌趋势较为明显,5年期利率降幅较大,全国性银行基本已经停发5年期大额存单,3年期也不多,由此可见,银行在持续压降大额存单成本。 尽管大额存单利率一再下调,但投资者追捧的意愿并未减弱。记者查询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银行App发现,3年期大额存单均显示售罄。还有个别银行App显示暂无大额存单产品在售。 刘银平认为,尽管大额存单利率持续走低,但其具有保本、安全性高的特点。此外,在利率下行期,购买长期限大额存单,可以提前锁定相对较高的利率。 普益标准研究员王高鹏认为,理财净值化转型后,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甚至出现“破净”,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一般会比较低,可能暂时无法接受较大的净值波动,因此转投大额存单。 商业银行净息差承压 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者青睐大额存单是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的一大表现。存款成本仍存刚性将对商业银行净息差造成挤压。 从贷款端看,2022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累计下调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降低。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的低位水平。 从存款端看,2022年9月中旬以来,国有大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部分商业银行跟随调整。“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但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对负债成本下行产生一定对冲。”有市场人士表示。 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多次强调“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专家认为,增量和存量贷款利率有望维持低位,商业银行净息差依然承压。 “存款成本、理财收益率下行后,带动部分活期存款和理财加速向定期存款迁移,导致存款平均成本率整体下降幅度不大。”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整体来看,2022年存款利率降幅明显低于贷款利率降幅。2022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4%,同比大幅收窄13个基点。 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空间 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存款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 2023年1月起,若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锚定LPR且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则房贷利率会有所降低。东海证券分析师王鸿行表示,重定价因素将导致2023年一季度净息差下降,未来几个月内存款成本走向值得关注。息差过低制约政策传导、不利于风险化解,存款利率有望在政策引导下再度下降。 温彬认为,2023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进一步推进,存款价格可能继续下行,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打开空间。此外,由于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低位,在贷款利率延续低位趋势下,商业银行自身也有较强动力继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2023年,存款成本改善优先于贷款定价,存款挂牌利率或较大程度跟上LPR调整幅度,部分期限存款挂牌利率存在10至15个基点的下调空间,从而使得存贷款利率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增强。”温彬说。 对于银行而言,多举措管控负债成本尤为重要。王高鹏建议,银行应加大活期存款拓展力度,努力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强化存款成本率考核等精细化管理举措,有效降低负债成本;继续坚持高成本存款的限额管理和限额要求,包括协议存款到期不再续做、大额存单设置上限,压降定期结构性存款等。

查看详情 >

办好开门头件事 各地抓紧促消费

2023-01-06 09:30:22

● 本报记者 于蒙蒙 2023年开年以来,各地把促消费当作“开门头件事”来办,仅1月3日一天,上海、广东、河南、广西等地便纷纷出台促消费相关政策。比如,广西印发强商贸扩内需促消费行动方案,启动实施“筑基础”“强主体”“活市场”“畅流通”“惠民生”“优环境”六大行动、31项具体措施,加快完善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振兴全区商贸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的首个小长假,今年元旦假期公众出行意愿和出行半径有所改善,多地商业圈人气逐步回暖。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农历新年时间较早,有利于借助置办年货,带动消费增长。 政策护航 1月3日是2023年的首个工作日,促消费成为各地政府会议中的高频词。 上海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于1月3日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及时出台促消费的政策举措,加大消费活动策划组织,推动标志性商圈、首发经济、线上线下消费、消费场景创新等一起发力。 同日举行的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综合施策扩大消费,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压舱石作用和城市更新的撬动作用,加大力度扩大有效投资。要全力做好一季度经济工作,确保实现开门红。 在扩消费方面,河南打出“组合拳”。河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振利介绍了近期的主要举措:一是加大对各地发放消费券、开展促销活动的奖补力度,带人气、带流量,促进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恢复发展。二是3月底前对购买汽车、电子产品和家电给予补贴。三是办好消费促进活动,已经启动2023年网上年货节,一季度,还将在全省开展“新年新春消费季”活动,围绕汽车、电子、家电家居、餐饮等8个方面,目前已经谋划了“豫鉴美食”、汽车焕新季、家电以旧换新、直播新生活、老字号嘉年华等50场主题活动,丰富节日供给,满足消费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近期表示,2023年,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更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推动重点领域和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恢复。 撬动乘数效应 借助元旦和春节,多地开展发放消费券等优惠活动,从需求端提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热情,不断撬动乘数效应。 2022年12月以来,全国多个地区纷纷采取不同形式,发放了多轮消费券。其中,2022年12月8日至19日,广州分三轮派发总额3000万元的消费券。深圳同期也启动新一轮“乐购”活动,为市民购买电子和家电产品按销售价格提供最高15%的补贴;福建省安排2亿元支持各地发放消费券;海南省启动的“海南离岛免税跨年狂欢季”将优惠活动持续到了2023年元宵节。 在元旦假期,文旅市场呈现积极恢复的态势。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4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恢复至疫前元旦节假日同期的35.1%。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档总票房达5.54亿元,观影总人次达1260万。 线下商业也传来积极信号。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元旦节日期间(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1日)2天上海市线下消费金额达120.1亿元,环比增长5.6%;线上消费金额为109.8亿元,同比增长43.7%,主要商业综合体客流量环比增长82.0%。其中,家用电器、针纺织品和建筑材料同比增势较好,分别增长1.7倍、46.1%和45.1%。 “节日是居民消费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节假日推出促消费举措,营造放心的购物环境,有利于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拉动消费市场回暖。”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说。

查看详情 >

黄金2月期货下跌18.40美元,收于每盎司1,840.60美元

2023-01-06 09:30:22

1月6日消息,交易商在黄金期货升至6月以来的最高价后获利了结情绪浓厚,黄金期货五日来首次录得下跌。 黄金2月期货下跌18.40美元,收于每盎司1,840.60美元跌幅1%。FactSet数据显示,最活跃的合约价格周三收于1,859美元为6月10日以来最高。3月交割的白银价格下跌54美分,至每盎司23.424美元跌幅近2.3%。 钯金3月期货下跌64美元,至每盎司1,732.70美元跌幅为3.6%;铂金4月期货下跌22.70美元,跌幅为2.1%至每盎司1,069.60美元。3月交割的铜价上涨8美分,至每磅3.821美元涨幅近2.2%。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2月期货上涨83美分,收于每桶73.67美元

2023-01-06 09:30:22

1月6日消息,全球经济衰退及能源需求减弱的担忧继续施压市场,但输油管道中断以及美国国内原油库存每周增幅低于预期、产品库存下降为为油价带来支撑,原油期货终结两日连跌趋势小幅收涨。 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2月期货上涨83美分,收于每桶73.67美元涨幅1.1%。洲际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3月份全球基准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涨85美分,至每桶78.69美元涨幅1.1%。 纽约商交所2月汽油期货上涨近0.4%至每加仑2.2671美元,2月取暖油期货收于每加仑2.9723美元涨幅0.03%。2月天然气期货跌10.8%,至3.7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查看详情 >

道琼斯指数下跌339.69点,跌幅为1.02%报32930.08点

2023-01-06 09:30:22

1月6日消息,一系列经济数据暗示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从而强加了美联储继续加息以遏制通胀的可能性,美股全线收跌,道指跌近350点,纳指跌1.47%,道指跌1.16%;中概股连续三日表现强势,尚乘数科涨超200%,达达集团涨逾28%,叮咚买菜涨超21%,富途控股涨11.3%。 截止收盘,道琼斯指数下跌339.69点,跌幅为1.02%报32930.08点;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53.52点,跌幅为1.47%报10305.24点;标普500指数下跌44.87点,跌幅为1.16%报3808.10点。

查看详情 >

大盘震荡分化 热点不济难现持续行情

2023-01-05 09:30:22

本报记者 林珂 新年首个交易日大盘快速反弹后出现分化。沪指周三高开震荡,早盘反弹在30日均线附近受阻,随后股指出现明显震荡,最终收盘涨幅有所收窄,未能顺利站上20日均线。深成指表现弱于沪指,盘中冲高回落,最终以绿盘报收。截至收盘,沪指报收3123.52点,上 涨 0.22% ; 深 成 指 报 收11095.37点,下跌0.2%;创业板指报收2335.12点,下跌0.9%。两市成交量出现小幅萎缩。 盘面上,造纸、电信运营、家具用品、房地产等板块涨幅居前。煤炭、锂矿、一体压铸、电池等板块则处在跌幅榜前列。个股方面,虽然大盘出现分化走势,但上涨个股家数仍明显多于下跌。两市共47股封死涨停板,数量较前日大幅减少,同时有7股跌停。 虽然大盘出现短暂震荡,但多家券商态度依旧乐观。国盛证券指出,国内基本面复苏趋势不改,宏观资金面依然充裕,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资产荒”对A股估值形成有利支撑。未来随着经济数据的不断好转,A股有望在震荡中缓慢上行,中级行情只会越来越深入,目前A股或是孕育后续大级别行情的配置窗口。 就短期而言,上档均线存在压力,未能有效放大的成交量或抑制反弹的空间。源达投顾指出,上证指数午后呈现探底回升格局,分时上黄白二线一度呈现纠结前行的状态。日线级别上,继续维持连阳格局,不过重心上移的高度有所降低,最终收盘也并未成功站上34日均线和21日均线,与此同时,成交量还呈现出有所萎缩的格局,所以接下来还是要重点留意成交量的跟进情况。如果继续缩量走高,则要注意潜在的调整风险。创业板指并未延续连阳格局,同时5日线再度失守,接下来要继续留意前期低点形成的上升趋势线的支撑力度,若强势跌破对后市表现将产生消极影响。 巨丰财经表示,从近期走势来看,虽然延续反弹趋势,但是风格轮动过快,没有明显的主线。周二市场普涨之际,成长板块整体占优。而周三在市场一度拉升下,实际上还是权重板块担当主力,相反,部分成长股却迎来大跌,持续性不强下,价值和成长板块轮动。没有持续性的热点,市场很难出现持续性的行情,所以当日的冲高回落其实不足为奇。而除了风格轮动之外,近期成交也没有有效释放,或抑制指数反弹的空间。 操作策略上,源达投顾指出,周三市场呈现普涨后的分化格局,成交量没有继续放大背景下也属正常。只不过板块轮动的快节奏令操作难度不小,这也是为何近期一直强调谨慎追涨的原因。短期还是要注意节奏把握,避高就低仍是主基调。

查看详情 >

外汇局: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

2023-01-05 09:30:22

1月4日上午,国家外汇管理局以视频形式召开2023年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外汇管理工作,分析当前金融外汇形势,研究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覆盖面,支持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和规范发展。 会议认为,2022年,外汇管理部门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效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持。全年国际收支状况较好,外汇市场韧性显著增强。 会议强调,2023年,外汇管理工作要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防范外部冲击风险守好安全底线,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会议部署了2023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包括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夯实外汇管理基础工作。 在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方面,会议提出,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完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覆盖面,支持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和规范发展。优化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服务,探索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创新优化外汇管理政策,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在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方面,会议提出,强化外汇形势监测分析,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预期引导,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加快建立“实质真实、方式多元、尽职免责、安全高效”的真实性管理机制。加强非现场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活动。 在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方面,会议提出,推进专业化投资能力建设、科技化运营能力建设、市场化机构治理能力建设,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