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西降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忧中有喜

2023-01-11 09:30:22

新年伊始,美国、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频现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信号,全球经济迎来艰难开局。在大通胀背景下,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更严峻挑战,经济增速或将进一步放缓。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有望回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多国拉响衰退警报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当地时间1月9日,美国国债收益率延续上周五跌势,10年期美债收益率由3.55%跌至3.53%,两年期美债收益率由4.24%跌至4.19%。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超过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近一年时间,近期倒挂程度进一步加深。 市场研究公司DataTrek当天表示,目前两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之差为约40年来最高水平,并对经济衰退即将到来发出强烈警告。 长期国债收益率低于短期国债收益率的反常现象被称为收益率曲线倒挂,通常被视为经济可能步入衰退的预警信号。 研究人士认为,这印证了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激进加息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美联储难以在大幅加息对抗通胀之际实现经济软着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风险增大。 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衰退风险也在上升。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表示,德国工业正经历艰难的冬天,今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前景依然承压。德国联邦统计局6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受国外新订单环比显著减少影响,德国去年11月工业新订单环比减少5.3%。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此前在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下调德国经济增长预期,预计德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4%,明年将萎缩0.4%。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德国经济2023年将萎缩0.3%。 与此同时,仍处于“脱欧”阵痛中的英国也深陷经济泥潭。由于通胀高企引发生活成本危机,英国多行业大规模罢工此起彼伏,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接连不断的罢工潮凸显英国经济形势的严峻。据英国《金融时报》对英国101名主要经济学家进行的最新年度调查显示,通胀冲击在英国的持续时间将比其他国家更长,英国在2023年将面临七国集团中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此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也预测,2023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0.4%,将是发达国家中最严重的衰退。 全球经济复苏艰难 机构普遍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延续低增长态势,且增速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在增大。 IMF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2.7%,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3.7%。 报告指出,通胀达到几十年来最高水平、大多数地区金融环境收紧、升级以及疫情持续,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下行风险。尤其是在应对通胀问题上货币政策可能出现失误,更多能源和食品价格冲击可能导致通胀持续更长时间。 在大通胀背景下,自去年开始,以美联储为首的多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持续上调利率,掀起一轮又一轮“加息潮”。随着全球同步快速上调利率,流动性显著收紧,资本开始逃离股票等风险资产,转而流向其他避险资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遏制经济增长前景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世界银行表示,全球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同步收紧50年来罕见,明年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处于上升通道。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复杂风险挑战,在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可能出现“滞胀”。据IMF预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今年或明年将出现经济萎缩,数十个经济体可能出现技术性衰退。未来,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巨大考验。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世界经济仍有一些亮点和进展。观察人士预计,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日趋分化,2023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有望回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与发达经济体经济下滑形成对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3年增长相对平稳,亚洲地区表现值得期待。经合组织预测,2023年亚洲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将贡献全球GDP增长的近四分之三。 摩根士丹利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切坦·阿希亚等专家日前表示,虽然亚洲外部需求2023年上半年仍然疲软,但内需将得到支撑。2023年亚洲经济增速将超过其他地区。世界银行泰国高级经济学家杰蒂蓬·阿利亚布查预计,美国和欧盟经济增速放缓,而东亚地区经济将逆势增长。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经济持续恢复,将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顺风因素”。 有鉴于中国经济展现的韧性和潜力,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美国《华尔街日报》《巴伦周刊》等媒体报道称,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也将有力提升世界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彭博社认为,即使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长正在急剧放缓,“中国也可以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内需求驱动复苏的故事”。 多家国际金融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强劲增长。跨国金融服务公司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预计,从今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将有三到四个季度的强劲增长;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左右的增长。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报告中也预测,中国将从2023年年中开始复苏,实现全年5%的增长。 有分析指出,世界经济面临复杂风险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和国际合作,形成推动经济稳健复苏的合力。几年来,中国保持对世界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地位,发挥着关键的增长引擎作用,未来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持续提供动力。

查看详情 >

英国四月起将缩减企业能源补贴

2023-01-11 09:30:22

据外媒报道,英国政府9日宣布将缩减对企业的能源补贴。英国政府此前已经警告称,目前的高补贴水平不可持续。英国企业担忧缩减补贴或将引起大量失业和破产。 英国政府目前正通过“能源账单援助计划”对企业、公共部门和慈善组织等非家庭用户进行能源支持,以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免受高能源价格的拖累。 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9日宣布,对企业的“能源账单援助计划”将于3月31日到期,政府将对该计划进行修改,并将其延长一年至2024年3月。英国政府准备将能源支持计划从设置电力和天然气价格上限转向账单折扣。新方案在未来一年所需的成本将不超过55亿英镑(约合67亿美元),与旧方案所需的180亿英镑相比大幅降低。 法新社的报道称,亨特上周曾表示,迄今为止提供的能源补贴计划“昂贵到不可持续”,延长原来的补贴计划将花费数百亿英镑。 2022年9月,英国政府推出一揽子计划,包括对企业的能源账单进行部分补贴,以防止企业在高能源价格的冲击下倒闭。英国政府已经在2022年11月减少了对家庭的能源补贴,但对企业的补贴计划保持不变。 英国一些商业组织认为,任何削减能源补贴的措施都可能导致大量失业和破产。 英国商会主席谢万·哈维兰表示,削减能源补贴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能源成本上升。削减了85%的财政支持额度对于成千上万苦苦挣扎的英国企业来说是不够的,如果企业业绩下降,经济将难以增长。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能源价格飙升,将英国通胀推至40年来的峰值,并引发了广泛的生活成本危机。目前,天然气和石油价格已从危机爆发后达到的峰值大幅下跌。

查看详情 >

德国去年11月工业产出环比微升0.2%

2023-01-11 09:30:22

德国联邦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价格、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2022年11月德国工业产出环比微幅上升0.2%。 数据显示,2022年11月德国能源业产出环比上升3.0%,建筑业产出环比下降2.2%;去除能源业和建筑业后,当月工业产出环比上升0.5%。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9日发表声明说,工业产出在2022年第四季度疲软开局后,11月趋于稳定,但今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前景依然承压。 德国联邦统计局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国外新订单显著减少影响,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德国去年11月工业新订单数量环比减少5.3%,降幅为2020年7月以来最大。德国经济部说,这些数据表明,德国工业正在经历寒冬。 德国经济研究所9日发布的对大约2500家德国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约四成企业预计2023年业务规模将萎缩,约三分之一预计将停滞不前,约四分之一预计将有所增长。从行业来看,工业领域前景不容乐观,39%受访企业预计业务将萎缩。 调查显示,企业预测今年业务将萎缩的原因包括能源成本高企以及供应链紧张。德国经济研究所说,与2022年夏季相比,这个冬季天然气短缺风险有所下降,能源价格也有所回落,但仍无法排除能源供应中断的可能。在下一个冬季来临前能储备多少能源,以及2023年发生供应中断的风险有多大目前都不得而知。 受消费支出增加拉动,德国2022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0.4%。但多方数据预测,德国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将萎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德国经济2023年将萎缩0.3%。

查看详情 >

银行揽储“冰火两重天”

2023-01-11 09:30:22

岁末年初,银行往往会推出各类存款相关营销活动,但2023年“揽储大战”则略显平淡。记者日前发现,多家大型银行并未像往年一般如期推出存款活动,利率也未进行提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少中小银行通过提高利率、赠送积分礼品等方式加足马力吸存。 业内人士表示,大行“揽储”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跨年资金平稳。同时,受资本市场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风险偏好趋于保守,对于资产配置更追求高安全性。展望2023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仍存,存款类产品利率或将继续下调。 大行、股份行“揽储”动力不足 “我行大额存单最近一个月一直很紧俏,现在不管是一年期,还是三年期,基本都得靠抢,去年12月中旬发行的大额存单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了。”1月4日,工商银行北京某网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走访金融街多家银行时也发现,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在内多个国有大行大额存单均已经处于全部售罄状态。不止大行,多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也都表示“暂时没有额度了”。可以看出,这些银行对于揽储并不迫切。 同时,提高存款利率通常是银行岁末年初“揽储”最为有效的办法。记者经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咨询,发现近期大部分大行和股份行年底并未推出相关存款产品或揽储活动。一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表示,目前该行定期存款利率未发生变动,1万元起存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25%,是该行利率最高的定期存款产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行“揽储”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今年财政、货币政策的持续发力,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跨年资金平稳。央行调查统计司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央行金融统计数据也显示,2022年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3个百分点;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 “近两年国内储蓄上升较快或储蓄意愿的人数有所增加,主要是体现国内财政、货币等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苏效果逐步显现,由于受内外多重因素超预期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资产波动,国内出现一定预防性储蓄增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分析称,未来随着国内经济活动回暖,消费活动和企业投资活动将逐步恢复正常,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有助于降低预防性储蓄,但整体国内经济恢复有个过程,国内储蓄仍维持较高水平。 中小银行多渠道揽储 与大型银行整体揽储热情不高形成对比,受制于自身融资渠道和负债压力限制,中小银行特别是地方银行则通过降低门槛、提高利率、赠送积分礼品等方式加足马力吸存。 锦州银行于2022年12月27日开始发售1万元起购的结构性存款,3个月预期收益率最高可达3.4%。青海刚察农商行推出营销活动,老客户介绍新客户可获赠积分、各种礼品等。2023年1月1日起,河南义马农商银行、宜阳农商银行将一年、两年、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上调至2.25%、2.7%、3.3%,湖北谷城农商银行整存整取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均由3.00%调整至3.10%。 蓝海银行业务经理表示,该行近期推出了一款7天通知存款,起存金额为5万元,期限为7天,年利率2.1%。该产品购买日22:00前存入当日起息,每存满7天按存入日年利率计息,本息将转为本金自动滚存为下一个7天通知存款。若存入本金5万元,则持有期限满7天后可获得利息20.42元。此外,据该业务经理介绍,若叠加该行赠送金豆的活动,综合收益可达3.5%,金豆可用于在蓝海银行APP的金豆商城中兑换礼品。 对于中小银行积极揽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中小银行因为数量大发展不均衡,在网点、规模品牌上处于弱势,在储蓄资金获取上处于弱势,其揽储成本自然会更高,因此在储蓄营销上会设计更多活动和优惠。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由于中小银行的负债端来源不如大型银行丰富,所以更期望通过揽储带来的零售客户增长,带动旗下其他零售业务的协同发展。 存款类产品利率下调大势所趋 对于2023年利率走势,业内人士预计,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仍存,降低高成本负债将成为重点工作,存款类产品利率下调大势所趋,建议加大对其他金融产品的配置力度。 “尽管历史上存款利率调整频率较低,但在2022年存款利率定价机制调整后,货币政策向银行存款挂牌利率的传导效率已明显提升。2023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进一步推进,存款价格继续下行可以期待,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打开空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由于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近十几年来的最低水平,在贷款利率延续低位运行趋势下,商业银行自身也有较强的动力继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对于未来中小银行如何在揽储竞争中抢占优势,周茂华建议,部分中小银行首先需要完善内部治理、主责主业,深耕区域市场,提升风控与经营能力,采取差异竞争策略,其次要紧扣客户偏好与痛点,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苏筱芮认为,后续中小银行一方面需要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的经营策略,做好各类线上化业务的功能设计及用户体验。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中小银行要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理性拓展存款业务,既要保持存款适当增长,也要保持负债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可能资产负债失衡。建议中小银行理性揽储,抛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

查看详情 >

黄金价格收于每盎司1876.50美元,下跌1.30美元

2023-01-11 09:30:22

1月11日消息,因投资者继续权衡美国经济软着陆前景,黄金期货回吐早盘涨幅,三日来首次收低。 2月交割黄金价格收于每盎司1876.50美元,下跌1.30美元跌幅近0.1%,此前曾触及每盎司1885.20美元的高点。3月交割的白银价格下跌21美分,至每盎司23.665美元跌幅0.9%。 3月钯金上涨1.90美元,至每盎司1,777.30美元跌幅0.1%;4月铂金下跌10.10美元,至每盎司1,088.50美元跌幅0.9%。3月交割的铜价上涨5美分,至每磅4.0776美元涨幅1.3%,继周一自6月以来首次突破每磅4美元后,延续涨势。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2月期货上涨49美分,收于每桶75.12美元

2023-01-11 09:30:22

1月11日消息,投资者继续关注能源需求预期以及全球经济衰退的迹象,原油期货收盘走高。纽约原油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2月期货上涨49美分,收于每桶75.12美元涨幅0.7%,此前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ICE欧洲期货交易所3月全球基准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涨45美分,至每桶80.10美元涨幅0.6%。 纽约商交所3月汽油期货上涨1.04%至每加仑2.3277美元,3月取暖油期货收于每加仑3.1357美元上涨3.3%。2月份天然气下跌6.9%,至3.63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周一上涨5.4%。

查看详情 >

人民币升破6.8关口 释放啥信号?

2023-01-11 09:30:22

每经记者 赵景致 每经编辑 廖 丹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已连续7个交易日升值。 1月9日早间,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突破6.8关口,离岸人民币方面,同样已经突破6.8,均为2022年8月以来首次。 而截至10日19时许,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为6.7800,离岸人民币方面,保持在6.7884左右。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走势确实有点快,意味着近期市场整体倾向抛美元、购人民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预计2023年人民币汇率整体将呈现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的走势。 人民币升破6.80关口 自2022年12月29日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多日上涨。1月9日上午,人民币汇率盘中升破6.80元关口,最高涨至6.7592。 人民币中间价方面,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1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升647个基点,报6.8265,创2022年8月22日以来新高。 此轮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始于2022年11月。Wind数据显示,11月份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909点,12月份升值1248点。今年开年以来的几个交易日内,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1200点。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走势确实有点快,意味着近期市场整体倾向抛美元、购人民币。”周茂华指出。 周茂华表示人民币升值有三个比较确定的原因。 一是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更加乐观。“主要是因为国内持续优化防疫措施,经济活动回暖,还有国内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一揽子纾困稳增长的政策落地见效,经济稳步复苏。”周茂华指出。 二是美元的高位回落。周茂华认为主要是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市场担忧美国经济衰退,以及欧央行追赶加息,支撑欧元。“欧元和美元存在一定的跷跷板关系,美元走弱带动非美货币反弹。” 周茂华认为,从美元面临的内外环境来看,美元上行空间受到抑制。一方面,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另一方面,美联储激进加息对经济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此外,美国此前强劲的财政刺激效果可能退坡,市场对衰退的担忧情绪在上升。 三是近期市场回暖,带动部分资金趋势流入。 今年人民币汇率行情如何 据记者观察,离岸人民币方面,2022年2月25日对美元汇率最高,收于6.3109;2022年11月2日最低,收于7.3437。波动区间超过一万点。 “2022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明显加大,走势呈现‘稳—贬—稳’的格局,全年对美元贬值约8.6%,CFETS指数贬值约3.8%。”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经过跌宕起伏的2022年,2023年人民币汇率行情如何? 周茂华指出,2023年整体环境对人民币比较友好。人民币有可能还是处于均衡水平附近运行,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国内经济前景持续改善,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就没必要对人民币更悲观。 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被看好,此外,国内的外贸虽然前景面临压力,但整体保持韧性。这种情况下国际收支有望保持基本平衡。 “从国际收支看,一方面是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呈流入趋势;另一方面我国外贸保足韧性,国际收支有望保持基本平衡。”周茂华表示,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有望保持在均衡水平附近运行。 周茂华强调,“目前全球不确定性仍然不少,地缘政治、欧美通胀政策走向、经济走向,这种情况下,外汇市场的波动肯定不会小,对企业来说,还是要回归汇率中性,需要加强外汇市场波动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对冲。” 温彬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将以“修复性复苏”为主基调,而全球经济则将以“通胀降温下的浅衰退”为主基调,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格局,经常账户压力与金融账户改善并存,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预计2023年人民币汇率整体将呈现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的走势。一季度人民币汇率或双向波动明显,并在关键点位继续拉锯;二季度随着我国内需复苏和美联储加息临近尾声,汇率或在波动中有所升值;三季度季节性压力或使汇率面临回调;四季度美国衰退风险加大,汇率有望重回温和升值趋势。”温彬认为。 温彬指出,涉外企业应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可选择合适的外汇产品开展汇率避险。金融机构则需要进一步丰富代客外汇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强自身外汇敞口管理,做好汇率风险预案。

查看详情 >

沪指短线回调 投资者仍可保持多头思维

2023-01-11 09:30:22

本报记者 林珂 1月10日,沪深两市高开震荡,收盘涨跌不一。沪指小幅高开后持续窄幅震荡,收盘小幅回落。深成指表现则明显强于沪指,早盘短暂击穿半年线后回升,午后涨幅进一步扩大,时隔4个月后首次回到半年线上方。截至收盘,沪指报收3169.51点,下跌0.21%;深成指报收11506.79点,上涨0.49%;创业板指报收2474.01点,上涨1.38%。两市成交量双双萎缩。 在市场热度降低背后,之前表现一直差强人意的半导体发力走高。对此,中泰证券认为,高需求低自给率背景下的国产替代仍是国产半导体及被动元件投资的长期逻辑。从周期看,半导体设计处于产业链下游,与终端价格绑定较深,在上游成本松动、下游需求缓解预期下,2023年有望率先触底反弹;被动元件虽不属于半导体,但其与半导体周期重合度高,被动元件目前价格、库存均已处于底部,预计2023年二季度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从替代空间看,半导体下游最大细分市场为IC设计,其中数字、模拟、存储赛道空间大,国产化率低,成长空间广阔。 五矿证券也表示,随着我国疫情政策逐步优化,宏观经济有望回暖,消费电子等下游需求有望触底反弹,伴随着晶圆厂、IDM厂新建产能逐步投产,新能源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看好半导体及汽车电子行业迈入上升通道。 就市场走势而言,连续反弹后大盘出现分化走势,后市不确定性增大。综合多方预期看,巨丰财经表示对股市上涨保持乐观,全年大盘上涨15%并不是难事。但如果从波段看,仍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即便全年上涨,但如果踏不节奏,或者节奏和方向错误,可能也会功亏一篑。就目前而言,在春节前后,市场仍有些许的不确定性,比如1月份经济数据大概率不乐观,而在此前的“开门红”行情中市场主线不明,成交未能有效释放,因此,投资者要提防阶段回调。 从技术面来看,源达投顾表示,大小指数午后分化显著加大,主板在平盘线下方维持窄幅震荡走势,日线级别上结束六连阳走势,不过,成交量并未有效放大,说明恐慌性抛压不大。同时,60分钟级别上MACD呈现高位死叉走势,短期注意指标修复情况。另一方面,创业板指保持强势格局,逼近平台上沿和2500点附近,上方还留有缺口,接下来要重视临近多重压力下,资金能否配合进一步冲关。整体来看,指数分化说明资金分歧加大,短期更多还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操作策略上,由于市场再度分化,个股活跃度有所降低,而且元旦后市场确实已经有了一段涨幅,因此,短期震荡整固也属正常。但在多头趋势维持下,投资者可继续保持多头思维,只是要做好节奏把控,以波段思维应对当前行情。

查看详情 >

经济复苏预期增强 人民币中间价调升647基点

2023-01-10 09:30:22

人民币汇率涨势延续。1月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8265,创2022年8月22日以来最高,调升647个基点。与此同时,当日离岸、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均涨数百点,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报6.7712,较上一交易日涨876个基点。 “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回升符合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动趋势。在美元指数没有特别大变动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持续回升,反映了国内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当前社会生活开始逐渐回归正轨,室外消费活动增加,使市场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加快复苏的信心进一步提升。此外,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国经济良好的复苏态势使得人民币资产成为国际资本追逐的热点,近期沪港通、深港通项下跨境资本流入增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有力支撑。 根据近期金融监管部门释放信号,后续人民币汇率总体将持续走强。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2022年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境外资本流入持续增长,充分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坚定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对物价等经济基本面充满信心。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双向波动,但总体上将持续走强。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和温和通胀,整体上将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综合经济基本面与国际收支面考虑,预计2023年人民币汇率整体将呈现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的走势。 上海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认为,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仍将呈现震荡回升态势。从全年看,2023年上半年回升斜率可能较高,下半年较为缓和,人民币汇率有望进一步突破6.6,升至2022年年初水平。

查看详情 >

A股上演连阳走势 当前仍是全年布局窗口期

2023-01-10 09:30:22

本报记者 林珂 大盘延续反弹势头,连续拉出6连阳。 沪指周一高开高开,虽然盘中震荡有所加大,但最终收盘涨幅较开盘有所扩大。深成指同样是跳空高开后持续走高,盘中两次突破半年线未能站稳,最终涨幅有所回落,收盘位于半年线下方。截至收盘,沪指报收3176.08点,上涨 0.58%;深成指报收11450.15点,上涨0.73%;创业板指报收2440.37点,上涨0.75%。两市合计成交量出现小幅萎缩。 盘面上,酿酒、有色、金融科技、一体压铸等板块涨幅居前。航空、船舶、电力、房地产等板块则逆势回落。个股方面,大盘继续反弹中个股延续涨多跌少的格局。两市共40股封死涨停板,仅有1股跌停。 新年以来大盘持续反弹,市场热度明显升温。对于春季行情,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处在较好的布局期。中信证券指出,元旦后刺激政策频出,推动经济加速修复。展望后市,全年关键做多窗口已经开启。增量资金“抢跑”入场,市场流动性快速改善,风险偏好逐步回暖,资金不断积极寻找“洼地”推动行情轮动扩散。 中金公司表示,2022年12月底至今,A股市场持续反弹,主要宽基指数均有回升,主要得益于高频经济数据修复、政策支持加力、市场交投恢复、中外增长预期差异等因素。展望后市,考虑到反弹后A股整体估值仍不高,尚处于历史低位,当前A股仍处于较好的布局期。同时,随着疫情影响消退、经济增长走向实质性复苏,市场有望在今年迎来趋势性投资机会。 “近期市场政策面十分积极,也在一定程度对市场带来正向刺激。除此之外,近期人民币升值不断,海外资金跑步入场,也给市场带来积极提振。”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名金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连续小碎步上行过程中,市场仍存在诸多隐忧,或抑制指数的上行空间。一方面,1月经济数据或仍有掣肘。由于疫情放开后还不能快速消散,加之春节返乡潮的影响,1月经济或依旧疲软,对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市场上行中成交量未能有效释放,而且主线并不明确,轮动中或整体抑制市场上行。就短期而言,A股新年迎来连阳走势,多方提振和预期下,整体向好趋势未变。但需要留意的是,经济未有实质性复苏以及市场风格主线不明确下,上行空间相对有限。注意把握市场节奏的同时,切忌盲目追进。” 短期而言还是需要关注成交量的变化。源达投顾指出,周一主板高开后维持高位震荡格局,分时上黄白二线多次发生剪刀差后纠结前行,说明资金承接度并不流畅。日线级别上继续保持连阳格局,短期收复144日线,接下来关注能否守住。创业板指继续保持连阳格局,不过短期连续呈现长上影线,说明资金分歧有所加大,接下来要重视成交量能否进一步跟进放大,若量能不够预计还会有反复。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