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促销!多地发放汽车消费大红包 天津“直发”6000万元,山东安排2个亿!

2023-01-20 09:30:22

每经记者 裴健如 每经编辑 孙磊 临近兔年春节,车市又迎来一大波福利。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郑州、济南、阜阳、无锡、沈阳、三亚、南昌等地近期均启动了不同程度的汽车消费激励政策,而发放汽车消费券是主要形式。其中,天津汽车消费补贴总计安排资金6000万元,山东今年上半年将继续发放2亿元汽车消费券。 多地宣布发放汽车消费券 日前,据北京市商务局消息,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北京市将以“京彩过年”为主题,开展促消费活动超过千余项,西城、石景山、顺义、延庆、经开区等区和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发放餐饮、零售、汽车、冰雪等品类消费券合计超2.24亿元。其中,大兴区将于2023年2月推出总计1500万元的汽车消费券,消费者通过“消费地图大兴区”微信小程序领取购车汽车消费券,到大兴区指定4S店内核销,享受汽车消费补贴优惠。 不只是北京,全国不少地区都在近期官宣发放汽车消费券,为提振汽车消费进一步加码助力。例如,天津市政府决定在今年春节前夕安排市级财政资金1.15亿元,发放第二期“津乐购”消费券,从2023年1月11日开始发放,持续至2月底。 据悉,第二期“津乐购”消费券共分为四类,包括汽车补贴以及家电、百货零售和餐饮文旅消费券。其中,汽车消费补贴总计安排资金6000万元。消费者从2023年1月11日开始,在指定汽车销售企业购车并开具购车发票,即可通过银联“云闪付”APP指定页面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待审核通过后发放。 具体来看,补贴根据不同购车金额分为四档,购车金额5万元(含)至15万元(不含)的每辆车补贴2000元;购车金额15万元(含)至25万元(不含)的每辆车补贴4000元;购车金额25万元(含)至35万元(不含)的每辆车补贴5000元;购车金额35万元(含)以上的每辆车补贴6000元。 在河南郑州,“兔年迎春”5000万元汽车消费券于1月5日上午开始正式发放。此次活动将统一发放5000万元汽车消费券,其中燃油车消费券发放7720份,价值3000万元;新能源车消费券发放4200份,价值2000万元;山东省也宣布,今年上半年将继续发放2亿元汽车消费券,支持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燃油乘用车、报废旧车购买新车,三种购车类型最高分别给予6000元、5000元、7000元消费券。 今年车市或呈微增态势 各地踊跃发放汽车消费券,有深刻的行业和政策背景。 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受疫情、芯片结构性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与上年相比,产量增速持平,销量增速则下降1.7个百分点。 1月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之一。从近期情况看,受疫情和有关支持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一定波动,扩大汽车消费面临一定压力。但预计2023年汽车消费市场有望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继续推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消费券能够带动观望客户提前消费,从而促进汽车消费持续升温,充分发挥汽车消费在畅通经济循环中的牵引带动作用,释放汽车消费潜力。而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消费券能够提振业绩,加速清理库存。 各地出台的汽车促销政策,也让行业对2023年车市的发展更为乐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过去一年,汽车市场的恢复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共同发力。 中汽协方面预计,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60万辆,呈现同比3%左右的增长。“随着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市场主体的消费活力将进一步被激发,加之新的一年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有望得到较大缓解,我们对于全年经济好转充满信心,预计2023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呈现3%左右增长。”陈士华表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今年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总体将呈现同比微增态势,预计全年销量为2350万辆。其中,2023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预计为850万辆,渗透率将达36%。

查看详情 >

上海农商银行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规模效益稳健增长 资产质量保持良好

2023-01-20 09:30:22

1月19日晚,上海农商银行(沪农商行(5.95 -0.50%,诊股),601825.SH)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截至2022年12月末,集团资产总额达1.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2%,保持着良好的成长势头。除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外,该行经营效益亦实现良好增长,2022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56.27亿元,同比增加14.63亿元,同比增长6.05%;归母净利润109.74亿元,同比增长13.16%。在规模、效益提升的同时,该行继续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截至2022年末,集团不良贷款率为0.94%,较上年末减少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445.32%,较上年末增加2.82个百分点,资产安全垫持续增厚。

查看详情 >

悦达投资2022年度业绩预盈 携合作项目擘画战略转型蓝图

2023-01-20 09:30:22

1月19日晚间,悦达投资(600805)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预盈公告,公司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42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扭亏为盈。公告显示,报告期内,悦达投资因放弃增资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该部分股权会计核算方式变更后,其损益不再影响公司利润,确认收益约1.9亿元;同时,京沪高速股权的转让产生了约2.43亿元的投资收益。这对悦达投资来说,无疑是公司战略转型之路上的有效助力。过去一年,公司在进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中探索不断,接连的动作不仅直接带来了净利润的增加,还为公司归拢资金投身优质项目创造了空间。

查看详情 >

700亿白马,突发利空

2023-01-20 09:30:22

能量饮料龙头东鹏饮料(183.07 -1.14%,诊股),正迎来其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的巨量减持。1月19日晚,东鹏饮料公告,公司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计划减持不超过2400.06万股股份,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在此之前,君正投资已经在近一个多月减持了约141万股股份。1月19日,东鹏饮料以183.07元收盘,市值732.3亿元。

查看详情 >

基金展望兔年A股行情: 步入牛市起点 价值搭台成长唱戏

2023-01-20 09:30:22

农历兔年即将来临,如何把握新一年的投资机会成为许多投资者关注的话题,正在陆续披露的基金四季报值得关注。多位基金经理在基金四季报中表达了看好2023年股票资产的投资机会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国内经济有望逐步复苏,海外加息进入尾声,权益资产价值有望迎来重估,部分基金经理提出当前正位于长期牛市的起点,A股市场则有可能会演绎“价值搭台,成长唱戏”的经典行情。

查看详情 >

12月社零好于预期,消费复苏预期持续强化

2023-01-20 09:30:22

12月社零同比-1.8%,好于预期的-6.5%,但线下服务业受到阶段性冲击加剧,餐饮收入降幅环比扩大5.7pcts至-14.1%。国内疫情影响时间和恢复周期明显短于预期,消费回暖趋势已基本明确。我们看好年内消费复苏的总体表现,判断演进节奏大体为从短期的快速修复到渐进回升再到冲高表现,建议动态增配。 看好年内消费复苏的总体表现,判断演进节奏大体为从短期的快速修复到渐进回升再到冲高表现,结构上,预计呈现从本地活跃到跨省出行,从商品到服务,先必需后可选的复苏路径,而服务及可选的修复弹性后期更大。配置思路上,我们认为当前主要围绕“餐饮产业链”复苏关注酒类、食品、餐饮等板块机会;四月进入出行小高峰后增配疫后修复弹性最为明显的出行链板块;同时动态增加消费互联网、运动、美妆等景气代表性强势能赛道。此外,关注粮食安全、地产产业链复苏主题下种业、家居等板块阶段性机会;以及自下而上优选疫情下景气度相对较好、业绩兑现能力强的个股机会,主要集中于供应链生产型企业、休闲食品企业等。

查看详情 >

白酒2023:新周期,方向第一

2023-01-20 09:30:22

白酒正迈入新一轮业绩、估值周期;高端、区域酒先复苏,次高端后发;短期强调估值及确定性,建议配置高端酒及区域酒,中期强调成长性,建议配置高端及次高端。 投资建议:方向第一,投资三步走。白酒板块正迈入新一轮业绩、估值周期,估值、业绩将交替支撑股价,新周期股价空间或大于业绩弹性。我们认为:1)复苏上半程,短期维度更强调估值,以及业绩确定性,建议增持五粮液(205.30 -0.24%,诊股)、迎驾贡酒(69.45 +0.22%,诊股)、今世缘(57.85 -0.34%,诊股)、洋河股份(184.47 +1.19%,诊股),以及山西汾酒(298.48 -0.22%,诊股)、贵州茅台(1880.21 -0.68%,诊股)、泸州老窖(247.38 +0.36%,诊股)、古井贡酒(293.00 -0.73%,诊股)等;2)伴随行业上行趋势确立,中期维度更强调业绩弹性和长期成长空间,建议增持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酒鬼酒(141.88 -1.51%,诊股)、舍得酒业(169.62 -0.99%,诊股)、水井坊(83.58 -3.30%,诊股)等。

查看详情 >

去年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231万亿元

2023-01-20 09:30:22

1月1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2年12月中国外汇市场交易概况数据和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2022年1~12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231.44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4.50万亿美元)。2022年12月,我国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3268亿美元,进口2801亿美元,顺差466亿美元。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16.03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30万亿美元)。去年1~12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231.44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4.50万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日前表示,2022年全年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均为顺差,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市场预期总体平稳,市场交易理性有序。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我国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42382亿元,同比下降6%。其中,货物贸易出口20511亿元,进口16489亿元,顺差4022亿元;服务贸易出口2308亿元,进口3073亿元,逆差765亿元。服务贸易主要项目为:运输服务进出口规模1651亿元,其他商业服务进出口规模1079亿元,旅行服务进出口规模986亿元,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规模569亿元。 王春英表示,2023年,经常账户将保持合理规模顺差,继续处于均衡区间。货物贸易项下,随着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将更加坚实,同时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贸易合作的持续推进也有助于提升货物贸易产品竞争力、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及发展跨境贸易新业态,我国货物贸易有望保持较高规模顺差。服务贸易项下,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将带动相关服务贸易出口增长。 (贺觉渊)

查看详情 >

资金开始提前“放假放假””缩量整理以待节后红包行情

2023-01-19 09:30:22

本报记者 林珂 短暂冲高后,大盘延续震荡格局。 沪指周三小幅高开后出现窄幅震荡,收盘微涨。深成指同样是小幅高开后展开震荡,收盘新高再被刷新。截至收盘,沪指报收3224.41点,上涨 0.01%;深成指报收11810.66点,上涨0.09%;创业板指报收2543.9点,下跌0.06%。两市成交量继续萎缩。 盘面上,东数西算、信息安全、信创、电信运营等板块涨幅居前。酒店餐饮、旅游、猪肉、日用化工等板块则处在跌幅榜前列。个股方面,虽然大盘持续震荡,但上涨个股家数明显多于下跌。两市共35股封死涨停板,同时有4股跌停。 节前市场持续缩量震荡,应该是在多数投资者的预期之中。巨丰财经指出,这里的缩量整理,一方面是典型的节前效应,即交投热情放缓,节日倾向渐浓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也是资金避险的体现。节前资金用途之下提前撤离,同时节日内的不确定性也会让部分资金保持观望。 需要提出的是,就在内资逐步“放假”之际,外资的狂热依旧不减。据统计,北向资金2023年来累计净买入额已经超过900亿元,开年不到一个月已超过2022年全年的净买入规模。对此,巨丰财经分析认为,外资的强势,在情绪和信心上给市场带来积极影响,也有望刺激内资逐步入场。而一旦节后资金纷纷进入,或将继续推动指数上行。 从市场走势来看,巨丰财经认为,基本面提振预期以及资金的推动下,市场整体向好的趋势有望延续。而结合历史数据看,2013年以来,节后10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上涨概率在70%左右。而过去20年间,春节后上证指数大概率上涨。也就是说,春节后的“红包行情”将继续推动春季行情的向好。对于春节前,还是建议投资者持股过节为主。如果最后几个交易日出现一定回调,还可考虑逢低进行适当的低吸或加仓,以博弈年后的行情。 再从大盘技术层面来看,均线支撑和成交量的变化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重点。源达投顾表示,指数午后继续维持窄幅震荡格局,分时上黄线全天领涨白线,说明题材方向相对活跃,权重方向相对弱势。日线级别上,走出一阳挂双星的格局,同时成交量继续萎缩,短期方向选择恐怕难以角逐,接下来继续关注5日线附近的支撑力度。创业板指日线也走出同样的状态,不过短期均线系统呈现多头排列之势,趋势得以保持,接下来重点还是要追踪成交量能否配合进行方向突破。不过短期临近春节,预计突破的概率不大。操作策略上,周三市场继续呈现震荡格局,盘面热点方向再度轮动切换,尤其是北向资金大幅净流入幅度减缓下,题材方向有所表现。操作上建议继续做好节奏控制,对于趋势保持良好的品种可顺势而为。

查看详情 >

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 股汇债震荡加剧

2023-01-19 09:30:22

1月18日,日本央行在2023年首次货币政策会议后公布利率决议,决定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变,也未进一步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这一消息发布后,日元大幅走低,债券收益率继续下跌,股市大幅上扬。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日本通胀压力持续上升,日本央行未来仍将面临是否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难题。 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日本央行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发布声明称,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的历史低点,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并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零附近,收益率曲线控制区间维持在-0.5%至0.5%之间。该央行还表示,将继续大规模回购国债,将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年度购买上限维持在12万亿日元,并将在必要时灵活调整购买规模。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18日表示,没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收益率曲线控制区间,希望债券市场的扭曲状况能得到纠正。他重申,日本央行将维持当前超宽松货币政策,以促进工资增长,并稳定和可持续地实现通胀目标。 尽管此次利率决议符合多数机构预期,但仍然给不少押注日本央行将调整政策的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导致日元汇率和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据路透社和共同社报道,在日本央行宣布利率决议后,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涨至1美元兑131.4日元水平,涨幅高达2.5%,创2020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5个基点至0.36%,为12月下旬以来最低水平,回到日本央行设定的0.5%的上限之内。 不过,由于日元对美元汇率下跌,利好出口类股票,日本股市大幅上扬。截至18日收盘时,日经股指上涨652.44点,收于26791.12点;东证股指上涨32.04点,收于1934.93点。东京证券交易所33个行业板块当天几乎全面上涨。 去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宣布部分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将长期利率波动幅度由正负0.25%扩展至正负0.5%。尽管黑田东彦表示,“此举是为了让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更平稳,而不是提高利率”,但仍然推升了日本央行可能将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预期。共同社认为,此举是“事实上的加息”,意在纠正日元汇率贬值,缩小日本与美国的利差,促使投资者买入日元卖出美元。 日本央行宣布上调长期利率上限后,日本债券市场上被视为长期利率指标的新发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0.46%,创下2015年7月以来新高。 据共同社报道,去年12月日本央行上调长期利率上限后,不少投资者均预期日本央行将进一步扩大收益率曲线控制区间或完全取消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因而抛售了手中持有的债券。1月18日,在日本央行公布利率决议之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0.51%的高点,已连续第四天高于日本央行设定的上限。为抑制收益率的上升,日本央行1月至今已被迫购买了价值约17万亿日元的政府债券,创下单月最高纪录。 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升温 针对此次利率决定,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央行尚未决定立即退出或放松对债券收益率的控制,并表现出更加灵活地使用市场工具的决心。 北欧银行首席分析师尼尔斯·克里斯滕森表示,日本央行可能对去年12月政策调整引发的市场反应感到惊讶,这很可能是他们在1月货币政策会议上没有采取新措施的原因。大和证券高级外汇策略师石月幸雄也表示,日本央行可能认为最好保持当前立场,以避免市场出现进一步的混乱,但投资者可能会继续向央行施压,要求其改变政策,因为他们认为目前的政策不可持续。 2022年以来,美国等西方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压力不断加息,而日本央行受困于国内需求疲软、经济复苏乏力,一直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日元汇率大幅下滑,成为去年全球表现最差的主要货币之一。 有分析称,日本央行此次利率决议向市场发出信号,在黑田东彦的领导下,日本央行不会做出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据共同社报道,黑田东彦将于4月8日届满卸任,在其领导下还将召开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时间为3月9日至10日。 但不少分析师认为,鉴于通胀正在持续上行,日本央行未来仍将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市场已经预计日本央行会有更多收紧货币政策的行动,只是时间问题,焦点将转到下一次货币政策会议。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由于未来一年美欧央行仍有一定加息空间,若日本通胀压力继续上升,其维持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的合理性将进一步打折。未来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的风险上升,可能对日本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 经济增长前景存忧 日本央行在18日货币政策会议后发布了季度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了日本经济增长预期。报告预计,2023财年日本经济增速预计为1.7%,低于此前预期的1.9%;2024财年日本经济增速为1.1%,低于此前预期的1.5%。 日本央行还部分上调了通胀预期。报告预计,2023财年除能源外日本核心通胀预期为1.8%,此前预估为1.6%。日本央行认为,通胀预期正在上升,物价可能持续上涨。 日本央行在报告中表示,尽管受到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经济活动的恢复取得进展,日本经济已经有所回升。不过,日本央行也表示,海外经济放缓可能会给日本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 去年12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日本核心通胀率同比上涨3.7%,达到近41年来最高水平,通胀率同比增幅连续第8个月超过日本央行2%的目标。 通胀不断攀升让复苏乏力的日本经济进一步承压。由于能源进口依赖度较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日本的进口成本。日本央行去年12月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国际能源价格高企,日本企业物价指数连续21个月同比上涨,去年11月同比上升9.3%至118.5,再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