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 外贸向好行业韧性足

2022-08-12 09:29:12

日前,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江苏省苏州市开展调研时表示,商务部将继续抓好各项政策落实,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用好现有机制和专班,加强服务保障,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为外贸外资企业排忧解难、支持经营发展。 “随着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落地见效,我国贸易伙伴和贸易商品的多元化结构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出口韧性,推动我国出口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加持 外贸向好韧性足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其中,出口1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进口10.23万亿元,同比增长5.3%。7月份,进出口总值3.81万亿元,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为16.6%。其中,出口2.25万亿元,增长23.9%;进口1.56万亿元,增长7.4%。 “贸易结构多元化支撑出口强韧性,7月份出口超出市场预期。”明明表示,一方面,从国家和地区维度看,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为我国出口的强韧性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贸易产品同样呈现多元化特征,服装、汽车等商品出口保持高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上看,5月份以来出口呈现持续高增长,一个重要背景是国内疫情受到稳定控制后,出口修复较快;同时,在各类因素交织下,现阶段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仍较为旺盛,这是近期出口显露强韧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近中秋,月饼及其原料迎来出口旺季。近日,东莞市鑫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3285箱月饼、285箱月饼馅料经黄埔海关所属东莞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顺利出口到北美地区。“在海关的监管和支持下,我司一接到海外订单便马上安排生产、提前报关出港。”上述公司负责人表示。 《证券日报》记者从黄埔海关获悉,今年以来,黄埔海关广泛收集关区企业诉求,进一步精简备案材料,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事项“在线受理、即报即审、当日出证”。 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促进出口、扩大进口”。实际上,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措施。例如,浙江省7月份发布《关于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十条措施》,提出加大国际海运物流纾困力度,面向省内中小微外贸企业直接投放不少于5万个标箱的平价舱位;加大信保支持力度化解外贸企业接单风险等。 王青认为,“下半年稳外贸、稳出口的迫切性或进一步加大,建议可重点在以下领域出台支持性政策,提高企业‘获得感’:一是保障物流畅通,加强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保障;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通关效率;三是税费减免和缓征,以及压缩出口企业备案办理时限等。” 多地支持 企业出境参展拓展市场 参加境外经贸展览会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外贸订单、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渠道。今年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各地要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境外展会”。 目前,多地已积极部署落实。如河北省针对企业出境参展面临的人员出入境不便的情况,支持企业以“代参展”方式参加境外展会;河南省对使用“代参展”方式的企业产生的展位费给予资金支持;义乌市积极推动商务人员“走出去”“引进来”。 7月底,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贸易投资促进部部长冯耀祥表示,针对近期企业反映的困难,中国贸促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持以“线上参加国外展会”“代参展”等形式参加境外展会的相关举措。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全球疫情形势变化,加紧谋划研究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展工作,帮助企业与国外客商面对面沟通交流。 明明表示,外贸企业要抓住当前外需窗口期,稳订单拓市场。随着海外下半年节日消费季的到来,外需仍有韧性,外贸企业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稳定资本品以及消费品订单。 “出口企业需要对海外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保持足够敏感。”王青提醒,下半年国际外汇市场波动可能加剧,出口企业需进一步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工具,适当缩小外汇风险敞口,避免造成损失。 RCEP红利释放 为外贸添活力 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为我国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供了新动力。 近日,凭借日本签发的RCEP原产地证书,青岛大港海关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一批动车组转向架用热轧无缝钢管执行优惠关税税率,这批货物进口关税税率由4%降为零关税,为企业节约进口环节税负成本超过5万元。 RCEP红利加速释放,数据是最好的印证。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7月份,我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5.6个百分点。RCEP今年正式生效实施,进一步深化了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合作,为地区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中国贸促会7月29日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贸促系统RCEP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累计达到27.32亿美元,预计可为中国产品在RCEP进口成员国减免关税4000万美元。 王青表示,“下半年,可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以RCEP生效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多边、双边经贸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王青还认为,在5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出口额高增之后,预计从8月份开始,伴随上年同期基数大幅抬高,我国出口增速将转入回落过程。从全年来看,预计今年出口同比增速将会在10%左右。 明明表示,下半年,外需回落的下行风险仍需警惕。不过,对于出口增速的下行趋势,不应过度悲观,我国出口增速或有所放缓但仍能维持一定增速。

查看详情 >

借贷成本高涨 美国房地产市场明显受冲击

2022-08-12 09:29:12

高通胀抑制了美国居民实际购买能力,美联储激进加息又大幅提高了借贷成本,多种因素作用下,美国房地产市场面临冲击。 近期数据显示,美国房地产市场借贷活跃度、成屋销售量都出现了下降。8月10日(当地时间,下同),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MBA)公布8月5日当周数据,当周购房抵押贷款申请人数环比下降1%,同比下降19%,维持下行态势。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指标,贷款申请量下跌反映出市场活跃度较低。 “即便就业市场紧俏,购房市场还是继续表现低迷。过去的六周中,有五周活跃度都在降低。在购房成本飙升,公众对未来经济看衰的情况下,大部分购房者都选择了观望。”MBA经济及行业策略副总裁乔尔·坎(Joel Kan)说。 根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最新数据,全美成屋销售量同比下滑的趋势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从2021年8月份开始持续负增长,2022年6月份更是出现了两位数的同比下降,达到-14.2%,当月成屋销售量创出两年新低。 美联储激进加息以期遏制通胀,持续攀升的政策利率向房贷传导,陡升的成本不断侵蚀着购房者的购买能力。 Wind资讯数据显示,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固定利率从2022年初至7月末已经上涨超过64%。而MBA预测2022年美国抵押贷款借贷总量将下降18%。 “美国经济可能在2023年上半年步入衰退,那么后续的借贷活动将进一步受到抑制。”MBA商业地产研究副总裁杰米(Jamie Woodwell)表示。 伴随借贷走低,8月8日,房利美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房屋购买情绪指数在7月份下降2个点达到62.8,是2011年来最低水平。调研对象普遍对当前的购房及售房环境持悲观态度,仅有1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适宜购房,卖房意愿也持续下降。 NAR旗下网站Realtor.com发布的报告也显示,7月份,美国活跃挂牌房屋库存同比增长30.7%,创历史最高值。待售房屋库存同比增长3.5%,为2019年9月份以来首次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购房需求下滑也是导致待售房屋库存增长的重要原因。 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导致美国第二季度GDP环比出现负增长,有可能继续拖累经济。“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是拖累二季度GDP增长的重要原因,房地产直接投资占美国GDP的比重不到5%,但增速大幅回落至-14%,同时商业建筑增速也回落至-11.7%,共计拖累GDP增长1个百分点。”东北证券认为,在高利率、需求回落和建筑商信心回落的背景下,预计房地产投资可能持续影响GDP增速。

查看详情 >

黄金期货下跌6.50美元,收于每盎司1,807.20美元

2022-08-12 09:29:12

8月12日消息,接连两日公布的通胀数据均显示美国通胀状况可能见顶,推动股市上涨,从令避险资产受挫收跌。 12月份到期的黄金期货下跌6.50美元,收于每盎司1,807.20美元跌幅0.4%,为8月5日以来成交最活跃的黄金期货首次收跌。9月份到期的白银期货下跌38美分,收于20.35美元跌幅1.8%。 10月份到期的铂金期货上涨13.30美元,收于每盎司959.4美元涨幅1.4%;9月份到期的钯金期货上涨42.50美元,收于每盎司2288.40美元涨幅1.9%。9月份到期的铜期货上涨6美分,收于每磅3.71美元涨幅1.6%。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上涨2.41美元,收于每桶94.34美元

2022-08-12 09:29:12

8月12日消息,虽然OPEC因疫情及地缘政治风险下调了市场需求,但国际能源署却因欧洲夏季热浪及天然气供应紧张引发的用电需求上调了全球需求增长预期,原油期货收盘走高。 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9月期货上涨2.41美元,涨幅2.6%收于每桶94.34美元。洲际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10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20美元,收于每桶99.60美元涨幅2.3%。 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汽油价格上涨不到0.1%至每加仑3.0715美元,而9月取暖油上涨2.2%至每加仑3.484美元。9月天然气上涨8.2%至8.87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查看详情 >

大盘连阳走势终结短线仍有调整压力

2022-08-11 09:29:10

本报记者 林珂 大盘终结连阳走势展开回调,上档均线压力开始显现。 周三,沪指低开震荡,早盘短暂突破20日均线后震荡跳水,收盘再次回落至120日均线下方。深成指同样是在早盘翻红触及20日均线后杀跌,全日表现弱于沪指,收盘将5日、10日均线双双击穿。截至收盘,沪指报收 3230.02 点,下跌0.54%;深成指报收 12223.51点,下跌0.87%;创业板指报收2658.58点,下跌1.34%。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量小幅放大。 盘面上,工业母机、黄金、特高压、光刻机等板块涨幅居前,云科技、煤炭、保险、种业等则处在板块跌幅榜前列。个股方面,虽然大盘出现回调,但市场热度依旧,下跌个股家数仅小幅多于上涨。两市共76股封死涨停板,较前一交易日有所增加,仅2股跌停。 对于周三大盘出现的回调,业内认为有多方面因素共振引发。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侯贤平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周三A股出现调整,一方面缘于隔夜美股集体杀跌,对A股存在负面冲击;同时,沪指四连阳后,上方60日均线存在一定压力,有技术调整的需要。当然,周三盘后央行会公布7月份社融数据,而且美国将公布7月份CPI数据,两大数据没有落地之前,资金也相对谨慎。” 国盛证券表示,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进行定调,不设全年经济目标、疫情政策从严防控以及未出台进一步的消费刺激政策等表述,或预示未来市场持续上涨的概率较小,结构性机会或主导A股市场。而且,自7月5日指数见阶段性高点以来,两市成交额持续萎缩,在缺乏增量资金入市的背景下,存量博弈将成为市场运行的主旋律。鉴于短期内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力度有限,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风向标或仍以成长风格为主,可关注各成长板块的高低切换机会。 短期来看,经过短暂回调后大盘震荡反弹可期。侯贤平表示:“四连阳后,市场整体反弹趋势初显,但成交不济以及市场热情不高仍是制约指数持续反弹的核心因素。因此,大盘在周三低开回撤,也是对短期上行无力的担忧。不过,目前不必担心短线市场会有大跌,毕竟短期不利因素逐步减弱后,市场已处于整体的回升趋势,在没有新的利空因素之下,指数震荡反弹的概率正逐渐增加。整体而言,对于市场来说尽管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多方不利因素影响的减弱,市场情绪在逐步回升,震荡反弹有望延续。只不过,在整体提振不强的当前,震荡反复还是主基调,投资者可适当低吸,做好新的博弈。”

查看详情 >

禁运俄煤生效 欧洲能源告急

2022-08-11 09:29:10

继欧盟国家达成削减天然气用量协议之后,欧盟对俄罗斯的煤炭禁令也正式生效。但不管是煤炭还是天然气,欧洲国家并不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禁煤令”生效,或许会让欧洲大陆本就脆弱的能源市场雪上加霜,同时受供需面趋紧影响,用煤成本上涨也会进一步推高欧洲通胀水平。 “过渡期”结束 今年4月8日,欧盟27个成员国代表决定对俄罗斯实施第五轮制裁,其中包括对俄罗斯煤炭实行禁运。该禁令将在120天“过渡期”结束后生效,即8月10日前后。 据央视新闻,8月10日午夜,欧盟就禁止进口俄罗斯煤炭设置的120天“过渡期”期满结束,欧盟对俄煤炭禁运正式生效。 欧洲委员会发言人埃里克·马梅表示,对俄煤炭禁令生效后,欧盟向俄罗斯进口煤炭的时期就告一段落了,不会再有进一步的豁免情况。据欧盟方面称,此次禁令针对所有形式的俄罗斯煤炭产品,将影响四分之一的俄罗斯煤炭出口,造成总计约80亿欧元的收入损失。 此次煤炭禁令是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制裁计划中的一部分。自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持续升级,俄罗斯贸易、金融、能源等多领域受到影响。但由于不少欧盟国家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对俄能源禁令在欧盟内部引发了不少争议。 据了解,欧洲从俄罗斯主要进口两种煤:用于发电厂燃烧的动力煤和用于炼钢的冶金煤。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欧盟国家中,德国、波兰、意大利和荷兰等国最为依赖俄罗斯煤炭进口,这些国家从俄进口煤炭量占其各自进口总量的65%以上。 同时,俄罗斯是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国。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俄罗斯煤炭出口总量为2.23亿吨,动力煤出口量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17%,焦煤出口量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9%。 为应对缺口,欧盟已经开始研究煤炭的替代能源。大宗商品追踪机构Kpler数据显示,自3月初,欧盟从俄罗斯以外的其他国家进口了1580万吨的海洋动力煤,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5%,其中最大的增加额来自南非和澳大利亚。 不过,有分析指出,俄罗斯出口至欧洲的煤炭大部分产自俄罗斯最西部的煤田,在运输距离上有很大优势,这部分煤炭供给预计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来源。 瑞银分析师迈尔斯·奥尔索普表示,欧洲能否找到足够的能源来取代俄罗斯煤炭进口,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此外,用煤炭来填补天然气等能源缺口本身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能源困境加剧 对俄煤炭禁令让深陷能源短缺难题的欧洲再度遭遇挑战。自去年冬天以来,能源短缺威胁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欧洲国家,加之近来欧洲遭遇极端热浪侵袭,推升了电力消费需求,各国发电和用电需求激增。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将恢复到近10年前的创纪录水平。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能源市场动荡,煤炭前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该机构7月预计,2022年欧盟煤炭消费量将在去年14%的增幅基础上增长7%,全球煤炭消费量将同比增长0.7%,达到80亿吨,且2023年全球煤炭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由于近几个月以来俄罗斯大幅削减对欧天然气供应量,原本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欧洲国家越来越依赖煤炭。德国、奥地利、希腊、荷兰等欧洲国家近日纷纷宣布,重开煤电厂或采取措施支持煤电,来缓解天然气短缺问题。 由于供需面趋紧,欧洲煤炭价格屡创新高。根据英国阿格斯能源咨询公司的价格评估,欧洲动力煤价格7月中旬就已升至每吨约400美元,远高于一年前的130美元。 为了弥补煤炭供应缺口,欧洲各国纷纷囤煤。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欧洲国家近期持续从俄罗斯进口煤炭,一些国家甚至希望俄方提前交付合同约定的所有煤炭,以期在禁令生效前囤够量。 但不少分析人士也担忧,欧洲国家想靠囤煤渡过能源危机非常困难。高盛高级能源策略师萨曼莎·达特表示,尽管夏季煤炭供应很丰富,但是更长期依赖燃煤来代替天然气意味着欧洲迟早得重新补货,而到那时,由于进口禁令,欧洲国家已无法从俄罗斯进口煤炭。 欧洲经济承压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对俄罗斯祭出多轮制裁,特别是扩展至能源领域后,欧盟自身经济也遭受重创,包括通货膨胀加剧、供应链紊乱、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等。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说,尽管今明两年经济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将远低于此前预期。只要俄乌冲突持续,前景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就会很高。 此前,德国作为欧洲能源危机的“重灾区”,已宣布恢复煤炭发电。但受高温影响,原本通过莱茵河运输的煤炭,物流链如今也遭到阻碍。因持续高温造成的水位下降,莱茵河部分关键河段预计8月12日起无法通航。 德国官员表示,莱茵河水位已降至危险低点,可能数日内河上航运停止,企业、工厂要减少输运量,甚至被迫停工停产。 莱茵河一直是德国、荷兰和瑞士经济的支柱,但如今,莱茵河水位已干涸到关键水位线,船只几乎无法通行,阻碍了柴油和煤炭等大宗货物的流通。此外,多瑙河也因高温导致水位下降,阻碍了粮食和其他贸易,乌克兰有一半农产品会经多瑙河港口出口。 眼下,在能源使用上,欧洲国家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欧盟成员国7月26日达成一项政治协议,采取自愿措施将今年冬季天然气需求减少15%,以提高欧盟能源供应安全。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欧盟能源缺乏的原因,主要是之前过于激进的环保转型规划与政策,导致了欧盟在能源结构上实现了对于化石能源的快速替代和对于天然气以及新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而引发了俄乌冲突之下的能源缺乏与能源困境。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赵天舒

查看详情 >

央行: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支持

2022-08-11 09:29:10

中国人民银行8月10日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报告指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多种不确定因素变化,深入研判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稳定好市场预期,平衡好内、外部均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审慎经营原则,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落实好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和新设的3000亿元金融工具,有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报告还明确,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题为“近年来信贷结构的演变和趋势”的专栏中指出,展望未来,信贷增长将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更加重视总量稳、结构优。报告称,随着城镇化进程边际趋缓和房地产长周期趋势演变,过去量级较大的基建贷款和房地产贷款需求减弱,而普惠小微、高技术制造业等贷款体量仍相对较小,加上直接融资呈上升趋势,信贷增速在新旧动能换档和融资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回落,但这是适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反映,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仍将保持基本匹配。

查看详情 >

保供稳价持续显效 物价保持平稳运行

2022-08-11 09:29:10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了7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7月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4.2%,涨幅比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业内认为,保供稳价政策持续显效,物价总体保持平稳运行。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7月份,受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上涨及季节性因素影响,C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涨幅略有扩大。 7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3%,涨幅比上月扩大3.4个百分点。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7月CPI上涨主要受到猪肉和蔬菜价格带动,其中餐饮业回暖带动猪肉需求回暖,部分养殖户压栏和二次育肥继续对7月的市场供需产生尾部影响。“总体来看,短期猪肉价格存在一定波动,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走势。国内生猪产能基本恢复正常。同时粮食年年丰收,储备充足,有助于稳定生猪养殖成本。” 7月份,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1.3%,PPI同比上涨4.2%,涨幅比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 董莉娟表示,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5个,比上月减少2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20.7%,回落10.7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43.9%,回落10.5个百分点。 “7月PPI同比增速延续回落态势,主要在于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高位回落,商品保供稳价政策落地见效,以及去年基数抬升影响。”周茂华说。 从物价走势看,周茂华认为,国内物价中枢温和抬升,但全年物价有望保持稳定。一是,国内需求逐步复苏,有望带动商品和服务需求价格走高;二是,保供稳价措施有助于稳定国内能源商品价格,降低上下游价格传导;三是,下半年整体基数有所抬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表示,整体看,预计未来CPI将温和上升,但全年平均水平仍控制在政策目标以内。同时,PPI受去年基数影响,以及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动能减弱,将继续保持连续回落态势。结合CPI与PPI“一上一下”两方面综合考虑,通胀对货币政策不构成较大压力。

查看详情 >

美通胀压力缓解 美股开盘应声大涨

2022-08-11 09:29:10

◎记者 范子萌 实习生 苏月璇 北京时间8月10日晚间,美国劳工部公布:美国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5%,低于市场预期的8.7%,且增幅较6月明显放缓。CPI数据公布后,美股大幅走高。截至发稿,纳指涨超2%,道指涨1.36%,标普500指数涨1.58%,美元指数跌1.2%。 美国通胀见顶了?美联储还会大幅加息吗?随着美国7月CPI这一关键数据释放暖意,市场悬着的心或可暂时放下。业内解读认为,通胀拐点“曙光”已现,美联储加息预期或将降温。 不过,专家提醒,市场也不宜过于乐观,即便7月通胀增速放缓,也不意味着通胀“警报”已经解除。美联储货币紧缩步伐放缓,依然有赖于更多经济数据的指引。 通胀警报尚未解除 作为美国通胀形势“晴雨表”,CPI反映了物价水平的波动。6月,这一关键数据一度同比上涨9.1%,创下逾40年高位。 市场分析认为,能源价格回落是7月CPI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嘉盛集团全球研究主管Matt Weller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令通胀呈现压力减弱迹象。此外,食品价格显著下跌也是重要因素。 市场对于7月美通胀数据回落已有预期。纽约联储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7月,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的通胀增速预期从6月的6.78%降至6.22%,是今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也是有史以来美国消费者对通胀预期下降最快的一个月。 然而,当前美国通胀形势依然难言乐观,反映通胀真正潜在趋势的核心CPI数据依然坚挺。数据显示,美国7月核心CPI同比增长5.9%,与6月增速持平。“经济活动重启推升房价、释放需求,核心CPI,即剔除食品与能源价格的通胀率,呈现出真实通胀依然上升的局面。”Matt Weller表示。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尽管能源和食品涨价压力有所缓解,且加息将进一步抑制需求,但美国住房租金及其他服务业通胀压力或难以明显缓解。 大幅加息预期降温 随着美国通胀形势有所放缓,市场对于美联储后续大幅加息的预期已明显降温。 专家认为,美联储仍然依赖经济数据的进一步佐证,市场对政策转向的预期可能为时过早。招行金融市场部市场研究员丁木桥表示,即便CPI同比预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还需后续通胀数据再次验证是否具有持续下行趋势,才能够真正让美联储确定放缓加息节奏。 “目前基准预期是,9月加息50个基点,11月、12月各加息25个基点,年末政策利率达到3.25%至3.5%区间。”钟正生说。 钟正生认为,考虑到当前美国经济下行信号渐强、通胀有所回落(主要和大宗商品价格调整相关),且在中性利率水平之上的加息对需求的抑制或更为明显,9月以后,美联储在利率决议上须更加谨慎。 美经济“软着陆”需精细操作 通胀高企之下,美国经济下行信号逐步加强。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实际GDP环比萎缩0.9%,为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环比负增长,表明美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就业报告及其他数据出现更多放缓迹象只是时间问题。”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表示,尽管美联储收紧了政策,但美国经济似乎仍保持弹性,至少现在还未陷入衰退。美联储的货币紧缩大部分尚未体现到经济数据中。 美国经济“软着陆”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操作。钟正生认为,美联储加息节奏或需从“前置发力”转变为“小幅度、可持续”的加息。这样的组合或可增加美国经济“软着陆”的概率,并营造一个相对友好的市场环境。

查看详情 >

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低位4.41%

2022-08-11 09:29:10

中国人民银行8月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今年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1%,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 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6月,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6%,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6%,同比下降0.4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利率整体较3月进一步下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 与此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显示,6月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6.2万亿元,在全部企业贷款中占比为54.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9.7%,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8.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央行表示,下一阶段,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