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向好

2022-12-30 09:30:2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当前,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今年1至11月,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了0.1%,消费市场承压。当前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尤其需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持久拉动作用,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促进消费恢复向好,具备诸多有利条件。近几年,虽然消费领域受疫情冲击较大,但影响只是短期的、外在的,短期冲击并不会改变百姓对高品质商品消费的追求,也不会改变消费结构升级的态势。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时期。随着消费升级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理念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居民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将得以改善,特别是对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的需求将较快增长,消费潜力将逐步恢复释放。 促进消费恢复向好,还需多方协力。消费是最终需求,居民消费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促进消费也需要协同发力。就住房消费看,伴随城镇化加速推进、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潜力仍然较大,近期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包括房地产企业融资、消费信贷、租赁住房供给等,随着政策落地见效,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将逐步恢复。就服务消费看,这些年服务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居民青睐高品质服务消费,但是市场上优质供给并不充分,还需要从机构培育、行业监管等多方面,打牢市场根基,丰富消费选择,创新消费场景,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 中国消费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消费结构升级正在加快推进。近期,各地陆续出台举措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促进消费复苏。江苏南京推出消费节,发放消费助力券,激活居民线上线下购物热情;四川成都打造夜间经济消费场景,让市民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开心消费;广东深圳推出消费电子和家用电器购置补贴活动,市民最高可获得销售价格的15%作为补贴……相信随着各项促消费政策逐步见效,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消费必将在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查看详情 >

波动加剧 韧性凸显 2022年人民币汇率万点震荡

2022-12-30 09:30:22

7.3280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图(截至12月29日)6.3048 ◎记者 范子萌 “高通胀”“紧货币”的大环境下,全球货币经历了剧烈震荡的一年,人民币也不外如是。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高触及6.3048,最低下探至7.3280,最大波幅超过10000个基点。一年里,日内波动逾千点的景象更是多次上演。 回望外汇市场的2022年,除了“高波动”,“韧性”这一主旋律也贯穿全年——从年头到年尾,人民币汇率以“有序而平稳的双向波动”呼应着内外部扰动,破“7”后回“6”就是一个小插曲。 而这一过程中,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合理、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器”角色凸显。 全球加息凶猛 人民币汇率演绎高波动 2022年,全球加息潮汹涌,货币政策紧缩之快历史罕见——这一年,全球主要央行以至少20年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规模进行加息,为高通胀降温。 路透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监管10种交投最活跃货币的央行共加息54次,紧缩幅度达2700个基点。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澳洲央行、挪威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今年将其指标利率累计提高300个基点以上。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改此前强势,生动演绎了“高波动”。自3月以来,人民币汇率由6.30附近一路震荡走低,一度跌破市场重要心理关口“7”。截至发稿时,人民币对美元年内贬值幅度接近10%。 但综观全年人民币汇率运行,走弱并非 “全貌”。双边汇率方面,人民币对美元虽有所贬值,但对其他主要货币却有所升值——年内,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日元明显升值,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强势货币之一。 与此同时,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数据显示,12月23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汇率指数报98.54,较年初仅小幅回落,表明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相对稳定。 担当宏观经济“稳定器” 人民币韧性内核凸显 这一年,纷繁因素扰动下,人民币汇率虽波动加强,但“韧性”的内核进一步凸显——下半年,人民币在“破7”后,迅速“回6”就是鲜明例证。 业内认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更加明显,能够及时有效释放外部压力。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此前发文称,在中美经贸摩擦、世界经济衰退、全球通胀和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等多轮重大冲击考验中,人民币汇率均能迅速调整,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均衡,有效发挥了对冲冲击的作用。 “中国外汇市场展现新特征,韧性不断增强。”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说,与前两次美元升值时期相比,202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指数波动的敏感性降低。从全球范围看,与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相比,人民币贬值幅度处于平均水平。跨境资金流动虽有波动,但总体平稳有序。 韧性背后,市场主体适应汇率波动的意识和能力也明显增强。在汇率波动尤为明显的上半年,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规模达到75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外汇套保比率比去年全年上升4.1个百分点,达到26%。 这一期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也多番上阵,稳市场、稳预期。年内,人民银行合计两度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此外,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上调至20%,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也从1上调回1.25…… 内外部宏观环境转好 有助于我国外汇市场稳健运行 外部环境变幻莫测,人民币何以走出韧性行情? 究其根本,业内认为,我国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健、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等因素,是人民币保持韧性的根本动力。 今年以来,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日益凸显。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为10.1万亿元,其中持有股票、债券规模均为3.6万亿元,分别是2016年末的5.5倍、4.3倍。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在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持续回升,金融市场资金有望持续流入中国。 而从长期看,内外部宏观环境转好,将有助于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运行,并有助于维护中国外汇市场稳健运行。 “汇率的本质决定因素还是经济前景的相对变化,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最根本保障。”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2023年,随着美元指数有望在二季度前后进一步回落,届时人民币贬值压力或趋缓解。而如果出口韧性好于预期,或国内稳增长政策力度较强,人民币汇率有望重回升值通道。 中金公司外汇研究专家李刘阳表示,明年第二季度后,伴随美联储加息结束、中国跨境收支平稳和中国经济进一步回暖,人民币汇率或将开始回升。

查看详情 >

净值化元年频遇考验 银行理财寻觅破局之钥

2022-12-30 09:30:22

◎记者 黄坤 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元年。 这一年,银行理财遭遇了两轮超预期产品“破净”(指累计单位净值跌至1元以下,下同)。3月,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净值回撤,理财公司上阵自购稳定市场信心;11月,债市波动再次引发“赎回—抛售”的负反馈,促使理财公司重新构建资产组合和思考业务模式。 伴随净值波动常态化,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迈入新的阶段。业内人士表示,理财公司亟须总结和积累净值管理经验,从提升投研能力、优化产品运作策略、人才队伍与市场化机制建设等方面“破题”,持之以恒做好投资者教育,加强投资全周期陪护。 真净值之考 银行理财迈入真净值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2年,银行理财业务实现了量的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理财产品新发行1.52万只,累计募集规模47.92万亿元,参与发行的包括253家银行机构和25家理财子公司。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持续深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超过95%,同比增长16.06%。其中,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规模为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1.21%,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65.66%,成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2年,银行理财经历了两次重大挑战。 今年3月,受A股波动影响,理财市场净值大跌,出现“破净”。赎回压力之下,光大理财、南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分别运用约2亿元、5亿元、6.5亿元、10亿元、5亿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理财产品,提振投资者信心。 11月以来,受债市大幅调整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较大。截至11月17日,全市场有34367只银行理财产品(含银行发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其中,“破净”产品达1971只,占比为5.74%。 面对本轮市场“急跌”,工银理财、平安理财等近10家理财公司致信投资者称,应理性应对净值波动,并建议在调整中挖掘优质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 真净值之问 银行理财市场一向被视为资金“避风港”,中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为何出现大幅度净值回撤的情况? 今年3月股债市场大幅下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最高超过3000只。时任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董秘王良就该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解释称,其主要原因与当时资本市场大幅下调直接相关。 与3月银行理财“破净潮”相比,11月银行理财净值波动主要受债市波及。理财产品“破净”引发客户集中赎回,进而使得产品管理人卖出债券资产,并进一步影响净值,形成“赎回—抛售”的负反馈。 回顾今年银行理财的两次“破净潮”“赎回潮”,普益标准研究员孙圣钦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持续出现“破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政策预期变化;二是流动性收敛;三是短期交易踩踏现象。 光大证券银行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未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或成为“新常态”,须持续深化投资者教育。 真净值之思 大考之下,理财机构投研能力和净值化运作能力被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银行理财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银理财董事长张宏良直言,为追求收益达到偏高的业绩基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杠杆、久期安排往往呈现出“死多头”的特征,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考量被大幅弱化。 如何应对资本市场波动,是理财公司首先应思考的问题。民生理财总裁张昌林表示,应降低短期产品收益预期,从而实质性降低短期产品的风险敞口。 市场波动性加大也考验着银行理财的投研能力。“理财公司要强化投研能力,实现规模与能力的再匹配。进一步丰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手段和建立全天候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积极向监管申请相关投资牌照,通过衍生品对冲市场风险。”南银理财市场研究部总经理王强松表示。 长期来看,银行理财须进一步优化产品运作策略、产品的风险收益定位,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王强松表示,理财公司要明确各类型产品定位,基于不同期限、运作模式的产品,设计差异化的产品管理策略,对产品的资产配置久期、杠杆、流动性进行差异化管理,匹配产品定位客群的波动偏好。

查看详情 >

德国经济或将陷入衰退

2022-12-30 09:30:22

对于在2022年饱受困扰的德国经济而言,其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可能也难以迎来曙光。由于受到俄乌冲突、能源供应短缺以及能源价格飙升的影响,2022年德国经济步履蹒跚。从目前的情况看,德国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位于50荣枯线下方。 数据显示,德国12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7.4,11月终值为46.2;德国12月服务业PMI初值为49,11月终值为46.1;德国12月综合PMI初值为48.9,11月终值为46.3。尽管德国12月多项PMI的数据表现都要好于11月,但总体依然处于萎缩区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其表现都较为疲软。 更重要的是,本就在今年表现低迷的德国经济,可能将在2023年进一步恶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计,明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陷入萎缩。具体而言,OECD预计,2022年德国GDP将增长1.8%,到2023年收缩0.3%,2024年复苏达到1.5%。能源价格剧烈波动,不确定性很高。与此同时,德国的高通胀正在减少实际收入和储蓄、抑制私人消费。 另外,德国央行预计,继今年可能增长1.8%之后,明年德国GDP将收缩0.5%,相较于今年6月预测的增长2.4%出现大幅下调。根据预测,德国GDP将在2024年增长1.7%,2025年增长1.4%。宏观经济产能利用率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恢复正常水平。 具体而言,德国央行在12月16日公布的一份声明中指出,尽管面临能源危机,但预计德国经济在今年冬季不会出现严重衰退。德国央行行长内格尔在发布最新预测时表示:“虽然经济产出最初可能会萎缩,但我们预计德国经济将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复苏。”由于通货膨胀率走高,家庭消费将出现下降直到2023年中期。能源成本和疲软的国外需求将给出口造成压力。此外,不确定性水平的提高和融资成本的上升将抑制企业之间的投资和住房建设。 与此同时,随着与疫情相关的支出接近尾声,德国政府实际支出也将下降。 预计德国经济将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复苏是基于一些压力因素的改善。例如,国外需求预计将会增加,不确定性将会减弱,来自能源大宗商品的价格压力将会减弱,通货膨胀率将会下降。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将保持强劲,工资将强劲增长,实际家庭收入和私人消费将再次增长。 另外,当前,德国的通胀水平依然高企,即便德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相较于10月已经有所回落,但绝对水平依然位于10%的高位。由于俄乌冲突仍在持续,欧洲央行在今年的加息行动未能有效遏制通胀走高,预计2023年德国通胀风险依然偏向上行。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9月CPI同比增长10%,大幅高于8月7.9%的增速,到10月同比增速进一步增长至10.4%。随后,到11月,德国CPI同比涨幅小幅回落至10%,但依然处于高位。“尽管能源价格略有放缓,但通货膨胀率仍保持在增长10%的高水平。”德国联邦统计局主席蒂尔表示,“除了能源,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其他商品价格都在上涨。对家庭来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依然是导致德国通胀水平攀升的重要因素。从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尽管采取了缓解措施,但2022年11月德国能源产品价格仍较上年同期上涨38.7%。不过相比10月同比增长43.0%已经略有放缓。家庭能源价格再次大幅上涨,同比增长达到53.2%;天然气价格上涨112.2%,涨幅超过一倍,集中供热价格上涨36.6%。另外,用其他能源取暖也变得更加昂贵。木柴、木屑颗粒和其他固体燃料价格同比上涨96.3%,取暖油价格同比上涨55.0%;电价上涨27.1%。消费者不仅要为家庭能源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还要为汽车燃料支付更高的费用,该费用在11月同比上涨14.6%。总的来说,能源产品价格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国际采购价格上涨的影响。此外,今年年初生效的二氧化碳收费的增加(从每吨25欧元增加到30欧元)也在继续对能源产品价格上涨产生影响。 以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测算,德国央行预计,今年德国通货膨胀率将达到8.6%,预计明年将下降到7.2%,部分原因是政府为电力和天然气价格踩下“刹车”。到2024年,德国的通货膨胀率将进一步下降到4.1%,最终将在2025年下降至2.8%。此外,不包括能源和食品价格的HICP明年将继续小幅上升,攀升至4.3%,随后将在2025年降至2.6%。 根据德国央行的预测,价格通胀将保持在高位,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和持续的高利润率带来的压力。特别是在2024年,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刹车”失效后的反弹效应将导致整体通胀率上升。能源危机将继续加剧德国的通货膨胀。内格尔认为,德国的通货膨胀率很高,并且只会逐渐下降。就整个欧元区而言,绝不能放松货币政策,要努力将通胀降至2%。 除导致德国通胀水平上涨外,能源危机也在影响德国政府的公共财政。德国央行认为,能源危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财政。政府将向企业和家庭提供大量支持,特别是以广泛的补贴和其他转移的形式。总体而言,德国政府的赤字将从今年占GDP的2.75%上升至明年的4%。此后,随着支持措施将逐步取消,赤字将降至GDP的1.5%左右。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IW)在今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对49家行业协会进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行业协会中,有30家协会预计其企业成员的产出将减少,有近40个协会表示,行业目前的情况比一年前更糟。IW经济学专家迈克尔表示,这些企业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高企的能源价格不会回落到疫情前的水平,这给未来一年的前景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查看详情 >

美联储欲坚持到底 通胀能否柳暗花明

2022-12-30 09:30:22

[在年内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决定加息50个基点。与之前向外界传递的信号一样,FOMC放缓了此前的紧缩步伐,经济数据波动下美联储需要观察政策效果的影响。不过考虑到依然高企的物价水平,委员会大幅上调了终端利率预测值至5.1%。] 为了抑制高涨的物价,美联储开启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连续七次总计上调425个基点后,基准利率已经达到了2007年以来的新高。与当时金融危机近在眼前的历史相比,目前美国经济也处于风雨欲来的时刻。 在最新经济展望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下调了未来三年的经济预测,并提高了失业率的预期。未来在抗通胀的道路上,如何平衡政策对经济、就业的潜在冲击,成为了摆在美联储面前最实际的挑战。 美联储无意降息,外界担忧衰退 2020年3月,由于疫情席卷全球造成经济停摆,美联储紧急降息至零区间,随后推出了量化宽松和一系列信贷工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帮助经济度过了危机。不过政策的副作用逐渐显现,供应链瓶颈和旺盛需求持续推高物价,通胀水平水涨船高。今年3月,美联储以50个基点开启了新一轮加息周期,并从6月起重新收紧资产负债表并将加息提速至75个基点。 在年内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决定加息50个基点。与之前向外界传递的信号一样,FOMC放缓了此前的紧缩步伐,经济数据波动下美联储需要观察政策效果的影响。不过考虑到依然高企的物价水平,委员会大幅上调了终端利率预测值至5.1%。 从决议声明及后续官员的最新表态看,美联储对于实现中长期通胀目标的态度依然坚决,即使可能付出经济和失业率的代价。作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盟友,美联储三号人物、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承认,通货膨胀已经开始缓解。但在美联储放松货币刹车之前,这需要进一步放缓。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Mary Daly)观点相似。她认为,通胀可能需要比之前预测更长的时间才能降至大流行前的低水平。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Loretta Mester)直截了当,“我不知道为什么市场对通胀如此乐观,需要看到更多证据。” 按照威廉姆斯的说法,接下来利率需要达到限制性水平并保持不变,区间在5.0%~5.5%。换而言之,实际利率需要高于通胀。考虑到美联储首选的PCE(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11月增长5.5%,这明显高于目前4.25%~4.5%的联邦基金利率。接下来,委员会内部的共识是一旦达到终端利率水平,应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高位。戴利认为,可能需要一年左右。 不过由激进加息带来的货币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美联储在11月的会议纪要中首次明确提出明年衰退的风险,称明年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约为50%。“国内私人领域的实际支出增长乏力,全球前景恶化且金融条件收紧,这些都被认为构成对实际经济活动预测的突出下行风险;此外,通胀持续下降或需要金融条件以高于预期的程度紧缩,这个可能性也被视为一种下行风险。”即将公布的12月会议纪要可能有更多的讨论。 就业和消费成为了美联储软着陆目标的最后希望。鲍威尔指出,考虑到招聘难度,公司非常不愿意裁员,而是希望留住现有员工。按照设想路径,经济降温可以通过减少职位空缺来缓解劳动力短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造成失业率飙升。经历了疫情的冲击,美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提前退休潮和移民疲软对劳动力造成的人口拖累,接下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可能将决定经济冲击的严重程度。 外界观点普遍悲观,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在内的多家机构高管近期均发布了预警言论。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的态度是加息周期还会继续,直到它确信通胀率将回到2%的目标。如果美联储的失业率预测是准确的,历史上看衰退就会发生。他预计美国经济将从第二季度开始进入轻度衰退。 瑞银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平格尔(Jonathan Pingle)则认为,高利率对信用卡消费、信贷成本、企业投融资需求的冲击在未来几个月将进一步升级。在经济动能逐步放缓的背景下,这种由利率限制性带来的非平衡因素将足够把明年经济推向萎缩。他的预测是,转折点将在明年一季度尾声或二季度初期出现,预计将持续8个月,并造成1%的实际GDP下滑。硬着陆风险将让美联储提前降息。 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投资者继续押注明年美联储提前政策转向。作为应对衰退的政策工具,降息往往是美联储的第一选择,最近的例子就是2020年3月疫情初期,美联储紧急将利率降至零区间。期货报价显示,本轮加息周期将在5月见顶于4.75%~5.00%,而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将回落至4.25%~4.50%,这相当于两次降息空间。 通胀将回落但目标仍遥远 为了实现中长期通胀目标2%,加息成为了打压消费需求的主要手段。鲍威尔此前将通胀拆解成核心商品通胀、住房服务通胀,以及核心服务通胀三部分。 目前商品通缩趋势已经形成,因为消费者支出正在转向服务业,供应链也在改善。供应管理协会(ISM)报告称,11月美国企业支出价格指数降至了两年半低点。 住房服务通胀压力犹存,但指标显示租金通胀正在放缓,转折点可能会出现在明年的通胀数据中。根据Realtor.com的数据,11月的租金涨幅已经连续十个月放缓,与2021年11月相比,租金仅增长了3.4%,这是19个月以来的最小涨幅。克利夫兰联储近日公布的研究指出,新租户租金指数正从峰值12%左右快速下降。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新租户租金数据走势往往比CPI中的住房指标领先一年左右。 相比之下,服务业通胀是最棘手的难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据美国就业的大部分,在过去的一年中,服务业通胀同比增长超7%,这是自1982年以来的最快速度。嘉信理财指出,目前劳动力市场最紧张的行业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这也推高了薪资压力和潜在的通胀风险。然而人们并没有从中受益,因为物价上升得更快。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过去一年工资实际下降了1.9%。 里士满联储主席巴尔金(Thomas Barkin)日前表示,美国很可能处于一个持续的劳动力短缺时期,“劳动力供应似乎仍将受到限制,使需求恢复平衡绝非易事。在企业和政府能够提高生产力或采取结构激励措施,让更多的工人加入求职者队伍之前,劳动力持续减少将对通胀造成压力”。 美联储已经将明年核心PCE展望上调至3.5%,相比之下,民意调查并不这么乐观,纽约联储11月消费者预期调查中表示,一年期通胀预期为5.2%,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一年期通胀预期为4.4%。不少机构甚至预测,到2024年甚至2025年,通胀可能不会恢复到之前的2%的水平。 贝莱德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师Scott Thiel认为,由于劳动力持续短缺、工资上涨和库存下降,明年通胀降温并不会非常顺利。“从7%降至5%可能比从5%降至3%更容易。”

查看详情 >

没有俄罗斯天然气 欧洲很难再次填满油箱

2022-12-30 09:30:22

[早在2021年12月,随着全球能源市场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反弹,天然气价格已然创下历史新高。今年1月,俄罗斯对西欧的天然气出口放缓,导致天然气价格上涨30%。2月,日本同意将其部分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转向欧洲,而在紧张局势持续数月之后,俄乌冲突爆发。] 欧洲能源危机是2022年最大的“黑天鹅”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年度经济展望中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面临增长乏力,增速将从2021年的6.0%放缓至2022年的3.2%,再到2023年的2.7%。其中,引发欧洲能源危机的俄乌冲突的影响被特别强调。 欧盟委员会经济专员真蒂洛尼(Paolo Gentiloni)在本月初也表示,欧洲将在今年冬天陷入衰退,且在明年春天之前不会恢复增长。 欧洲能源危机是如何演变至此,又将在2023年走向何处? 欧洲能源危机时间线 早在2021年12月,随着全球能源市场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反弹,天然气价格已然创下历史新高。今年1月,俄罗斯对西欧的天然气出口放缓,导致天然气价格上涨30%。2月,日本同意将其部分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转向欧洲,而在紧张局势持续数月之后,俄乌冲突爆发。 3月,加拿大和美国迅速下令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对俄罗斯能源的严重依赖,欧盟采取了更加谨慎的做法,同意在2022年底前将俄罗斯天然气的购买量减少三分之二。4月,世界银行警告,能源危机将引发50年来最大的商品冲击。5月,欧洲国家开始成为全球液化LNG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大大推高了成本价格。6月,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飙升,再加上担忧俄罗斯可能切断能源供应,一些钢铁、化工和化肥制造商开始关闭欧洲工厂。 7月,德国提升天然气紧缺警戒级别,并宣布将重启煤电站。欧盟成员国政府承诺,在冬季减少15%的天然气需求。同月,俄罗斯通往欧洲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北溪1号”因例行维护停气10天。 8月,俄方宣布,“北溪1号”将从8月31日起再次停气3天。9月,俄方宣布“北溪1号”将无限期停气,这扰乱了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冬季前补充能源储备的计划。当月底,“北溪1号”和“北溪2号”管道发生破裂。 同月,欧盟批准了一项法规,承诺将让低成本电力生产商把超过收入上限的利润返还给其国家政府,以筹集1400亿欧元,这些资金将用于补贴消费者。欧盟委员会还建议要求各国在3月底前将总体电力需求至少减少10%。 10月,尽管能源危机持续存在,但包括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欧佩克+成员国同意将石油日产量削减200万桶,理由是“围绕全球经济和石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11月,欧盟完成了在该月1日前填充80%的天然气储备空间的目标。到11月中旬,欧盟储气量一度达到95.50%。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在一项实施条例中规定了欧盟国家应在2023年11月1日前达到90%的储气量目标。 截至12月26日,根据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组织(GIS)的数据,欧盟储气量为83.21%。 LNG、重启煤电厂和可再生能源 欧洲的好消息是,在过去三个月中,能源价格已从高峰回落。根据伦敦洲际交易所(ICE)数据,欧洲基准荷兰TTF天然气期货已从8月350欧元的峰值降至每兆瓦时80.990欧元。欧洲的电价在同一时期下降了一半以上。 但这并未减轻未来的不确定性。欧盟国家正在多管齐下,取代能源组合中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 一方面,作为REPowerEU计划的一部分,欧盟成员国同意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提高到45%,而之前的目标是40%。目前,欧盟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的能源总量刚刚超过20%。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新报告表明,世界在未来五年内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可能与过去20年增加的一样多。 另一方面,德国、法国、奥地利、荷兰和意大利等国家同意将停用的燃煤电厂重新投入使用。此外,欧盟也正在与卡塔尔等国家谈判天然气的长期合同。 德国伊弗(ifo)经济研究所能源、气候和资源中心主任皮特尔(Prof. Dr. Karen Pittel)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必须考虑所有可行的手段以取代俄罗斯天然气。她称,短期内,可再生能源的扩张速度将不足以克服眼前的供应缺口。因此,大量购买有限的LNG是另一个选项。 英国咨询公司Baringa能源、公共事业和资源部门合伙人佩泰尔(Ilesh Patel)也认为,欧洲大陆国内的天然气供应是有限的,主要的油田已经成熟,近年来产量一直在减少,欧洲大陆天然气短缺的解决思路仍在外部。 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欧盟已是世界上最大的LNG进口经济体。2022年上半年,欧盟进口了超过650亿立方米(bcm)的液化天然气,价值超过600亿欧元。在2022年上半年,美国是欧盟最大的LNG供应商,占总进口量的近50%。从美国进口的LNG同比增加了一倍多。 根据Kpler船舶追踪数据,欧盟有望在12月创下LNG进口的月度最高纪录,其12月LNG进口量将超过190亿立方米,打破了11月的161亿立方米的纪录。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经济学教授法塔斯(Antonio Fatas)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LNG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其要求配套设施良好运作,比如必须确保订单、运输船只以及LNG接收点的基础设施。 目前,大量欧盟政府资金正流向沿海码头,建造LNG接收终端。此外,为了取代每年167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根据航运经济和物流研究所的数据,欧洲还需要160艘新的油轮,总价为352亿美元。 但下一个冬天不会好过 “我们的REPowerEU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前把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减少三分之二,并调动高达3000亿欧元的投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这一切的结果是,我们在这个冬天是安全的。” 的确,目前欧盟储存点的天然气数量远远高于五年的平均水平。整个2022年,能源价格飙升造成了需求破坏,欧洲政府和企业也采取了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这为欧洲人进入冬季时提供了重要缓冲。此外,由于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热泵相关的措施,2023年欧盟天然气供需缺口可能会比2022年缩小。 然而,国际能源署于12月发布的最新报告发现,如果俄罗斯的天然气输送量下降到零,而其他国家的LNG进口量反弹到2021年的水平,那么欧盟的天然气潜在短缺将在2023年达到270亿立方米。 法塔斯称,如果欧洲人放松警惕在今年冬天消耗了大量能源,那么明年冬天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问题。“因为俄罗斯已不再向欧洲出售天然气。一旦我们用完了我们积累的所有资源的储备,我们就没有天然气供明年冬天使用。”他说。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能源专家卡希尔(Ben Cahill)也称,进入今年冬天时,欧洲做出了巨大努力取代俄罗斯的能源进口,相对来说是有准备的。但明年冬天将更加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盟国家需要准备的情况是,在没有俄罗斯的情况下完全满足其能源需求。这包括明年夏天在没有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的情况下重新填充天然气储存罐。“最大的挑战是未来几年会发生什么,”卡希尔说,“因为它只会变得更加艰难。” 皮特尔也告诉第一财经,即使满足储存目标,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在温度非常低的极端情况下,天然气仍然可能会供应不足。“即使我们设法度过了这个冬天,问题是,在下一个冬天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在未来几个月内基本使用掉了储存的天然气,那么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再次填满油箱。”她说。

查看详情 >

黄金价格上涨10.20美元,收于每盎司1,826美元

2022-12-30 09:30:22

12月30日消息,美国上周初请失业救济数据公布后美元走软,从而推动黄金期货价格收涨。 2月到期的黄金价格上涨10.20美元,收于每盎司1,826美元涨幅0.6%。3月银价上涨41美分,收于每盎司24.25美元涨幅1.7%。 3月交割的钯价上涨31.40美元,至每盎司1816.40美元涨幅1.8%;4月交割的铂价上涨44.80美元,至每盎司1065美元涨幅4.4%。3月到期的铜价下跌2美分,收于每磅3.82美元跌幅0.5%。

查看详情 >

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2月期货下跌56美分,收于每桶78.40美元

2022-12-30 09:30:22

12月30日消息,投资者权衡能源需求以及经济前景,同时美国库存数据意外增长为能源价格造成压力,原油期货收盘走低。 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2月期货下跌56美分,收于每桶78.40美元跌幅0.7%。ICE欧洲期货交易所2月份全球基准布伦特原油期货收于每桶82.26美元,下跌1.2%。交易最活跃的3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53美分,至每桶83.46美元跌幅0.6%。 纽约商交所1月汽油期货价格上涨0.3%收于每加仑2.3707美元;1月取暖油期货价格下跌1.9%收于每加仑3.313美元。2月天然气期货下跌2.9%,收于每百万英热单位4559美元。

查看详情 >

大盘震荡回落资金参与热情不足

2022-12-29 09:30:21

本报记者 林珂 连续反弹两日后,大盘遭遇上档阻力回落。 沪指周三低开震荡,盘中短暂突破10日均线后抛压明显加重,最终翻绿并小幅回落。深成指表现明显弱于沪指,全日绿盘运行,10日、60日均线得而复失。截至收盘,沪指报 收 3087.4 点 , 下 跌0.26% ; 深 成 指 报 收11010.53点,下跌0.86%;创业板指报收2338.26点,下跌0.9%。两市成交量出现小幅萎缩。 盘面上,旅游、电力、酒店餐饮、银行等板块逆势反弹。供销社、种业、一体压铸、仓储物流等板块则处在跌幅榜前列。个股方面,随着大盘调整的出现,个股开始大范围回落。两市涨停个股进一步减少至37只,同时有4股跌停。 近期市场短暂反弹后再度回调,市场仍缺乏新动能推动指数持续反弹。巨丰财经指出,多项数据显示,经济短期并没有明显改善。这或许是抑制A股市场再次走强的核心因素,毕竟此前预期行情基本落地,后期则需要基本面实际改善的提振。但很显然,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仍需等待。 在大盘持续震荡中,后续需关注市场四大预期变化。中泰证券分析指出,当前市场或存四大乐观预期,重要会议后政策刺激力度强化、疫情防控放开后带来经济强力复苏、美联储激进加息转“鸽”、大国科技竞争缓和。近期市场开始逐渐纠偏,后续仍需紧密关注四大预期的变化。整体而言,当前市场无需过度恐慌,新冠病毒感染超预期,当前股价或已基本反映,一季度疫情走向、海外流动性、稳增长政策等值得重视。 就市场运行来看,华鑫证券认为,低成交下的修复性反弹,目前场内资金参与度依然不高,且这种现象大概率将延续至年底。目前虽然是值得配置的区域,但并不能确定为市场探底已经结束。情绪层面上,年末阶段很难有较好的交易情绪出现,且在内外部流动性无法有更大的边际变化下,A股探底尚未完成。从空间角度看,3100点下方是值得进场的区域,如果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更是难得的配置机会。 就短期而言,近期的反弹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巨丰财经表示,一方面,风格的不确定性。12月以来,市场没有明确的风格,连续调整后,近期成长股一度走强,但持续性仍有待观望。而价值风格整体稳定,也并没有出现回调的趋势。风格不确定下,资金的倾向性并不是很明显;另一方面,两市增量资金也有不确定性。市场情绪虽有所提振,但是反弹中成交并未有效释放,体现出对于反弹的信心不足。短期来看,连续调整后指数迎来反弹,在成交量未有效释放背景下,谨防指数整体冲高回落。此外,跨年行情基础依旧,如果指数出现回落,反而是新的波段低吸良机。

查看详情 >

美国标普/凯斯席勒房价指数连续四个月下跌

2022-12-29 09:30:21

美国标准普尔公司12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美国标普/凯斯席勒房价指数环比下降0.5%,为连续第四个月环比下跌,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 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继续抑制购房需求的影响下,10月美国全国房价环比继续走低,虽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9.2%,但涨幅较9月的10.7%有大幅收窄。 具体来看,10个主要城市房价指数同比上涨8%,低于9月的9.6%。20个主要城市房价指数同比上涨8.6%,涨幅也低于9月的10.4%。其中,迈阿密房价同比上涨21%,涨幅为全美最高。当月房价最为疲软的城市是旧金山,同比涨幅仅为0.6%。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署表示,10月房价同比增幅从9月的11.1%放缓至9.8%,标志着该指数自2020年9月以来涨幅首次滑落至个位数。 今年早些时候,为平抑美国的高通胀,美联储开启了加息周期,全年加息幅度达到425个基点。这也大幅推升了房贷利率,导致美国住房市场显著转冷。 美国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数据显示,30年期固定抵押贷款利率在10月和11月都达到7.08%,使得借贷成本大约升至年初的两倍,加上通胀导致美国人可用于支付首付的储蓄减少,令购房者退缩。 标准普尔道琼斯指数公司总经理克雷格·拉扎拉27日在声明中说,随着美联储继续提高利率,抵押贷款融资将继续成为房价逆风。鉴于具有挑战性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持续下去,房价很可能继续走弱。 租房市场表现也不乐观。本月中旬,美国房地产数据库Zillow公布的观察租金指数显示,美国11月房屋租金价格出现了至少七年来的最大单月跌幅,租金价格从10月到11月下降了0.4%,此前同期租金跌幅从未超过0.1%。租金增长趋势自今年2月以来一直在放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室友或家人合租,提高了出租房的空置率。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在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抵押贷款利率飙升的影响下,疫情期间不断增长的房地产市场涨势有所中断。很多经济学家预计房价或继续下滑,甚至在2023年出现同比下降。数据显示,美国房价自6月峰值以来已下跌3%。其中,包括凤凰城、拉斯维加斯在内的西海岸市场价格下跌最快。

查看详情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202100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