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过去3年年均4.5%的增速。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上半年经济稳健运行也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一揽子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我国经济有望稳步回升。
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运行还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对此,本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应对困难和挑战,“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半年经济如何走,能否完成5%左右的预期目标,发展成色如何保证?围绕上述问题,本报自今天起推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及成色前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余嘉欣
晚上10时已过,长沙市黄兴路步行街依然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等位就餐的食客和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熙熙攘攘,兴味盎然。
“凌晨两点多正是堵车高峰,长沙夜生活嘛!”在黄兴路步行街的网红小龙虾门店“靓虾二哥”门前,一位正排队等位的食客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据靓虾二哥负责人彭瑛介绍,店里生意火爆,每天产生的虾壳量惊人。“以前到了晚上,运虾壳的小货车夜里12点来,现在必须在晚上8点左右来运一次,要不然不停翻台,没地方堆虾壳,员工都没办法操作。”
凌晨街道上的车龙、排长队等位的食客、小山似的虾壳……长沙“夜经济”的火爆折射出当前消费火热、内需回升、经济恢复的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7.2%。消费的火热带动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
2023年已经过半,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展望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能否实现?下半年推动经济继续回升向好,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金融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内需能否回升将决定年度目标能否实现。”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2023年,在全球经济下行、外需走弱的背景下,内需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内需扩大仍然是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有效扩大内需,要从消费、投资两方面发力,同时,注重民营经济等关键环节。此外,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数字经济将成为下半年新的增长点,相关支持政策有望逐步落地。
提振消费 扩大内需
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那么,扩大内需从何着力?
从上半年数据来看,消费发挥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较快增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新动能持续增强,成为上半年值得关注的亮点。
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国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恢复态势向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但同时,当前消费修复动能仍然不够强劲,恢复基础还需巩固。
展望下半年,受访专家认为,随着经济持续修复以及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居民消费信心与能力将稳步提升,消费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考虑到疫情“疤痕效应”依然存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回升仍需时间。“预计消费修复的节奏将会是温和的、渐近的。”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服务消费和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仍然是提振消费的重要着力点,应该继续采取多方面措施,进一步畅通相关消费,带动内需扩大从而推动经济稳步回升。
分结构来看,服务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下半年,暑期旺季、亚运会、“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密集,将为旅游、住宿等服务消费恢复再添生机。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三季度开始进入传统消费旺季,消费场景更为丰富,服务消费将持续好转。
与此同时,汽车消费有望持续向好。上半年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8%,近期系列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出台,有利于汽车消费潜能的进一步释放。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十方面具体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叶银丹表示,这些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效果将逐步释放,同时随着国六b排放标准的落地实施,汽车终端价格将恢复稳定,消费者观望情绪有望改善。
住房消费方面,专家认为,市场可能低位企稳,未来恢复情况取决于房地产市场预期的转变和政策调控效果。连平表示,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政策仍将以支持和呵护的姿态为主,市场有望在波动中缓慢复苏,全年住房销售仍有可能实现小幅增长,房价低位企稳。另外,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谈到,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应从需求侧发力,因地制宜,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
此外,专家提出,下半年居民收入增长可能有所加快,就业形势可能出现缓和,将对消费有所提振。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从长期来看,为了充分发挥消费的引领作用,必须坚持收入等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并扩大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公共品供给,稳定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快速发展阶段,下一阶段,居民就业逐步扩大、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都有利于进一步提振消费,增加有效需求。
恢复和扩大有效投资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扩大有效投资成为下半年的关注重点。
总体来看,上半年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有效发挥了优化供给结构与 “稳增长”作用。但同时,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引起市场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比1至5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7.9%,降幅扩大。
房地产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近四分之一。“固定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同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但仍保持一定增长水平,继续对经济修复发挥拉动作用;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展现一定韧性,显示宏观政策保持稳增长取向。
展望下半年,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基建投资增长动能将有所恢复,房地产投资短期仍将低位运行。
“基建投资动能仍在。”温彬表示,“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他同时提到,决定基建投资的关键在于资金和项目,2023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项目储备依然充足,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表示将“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预计下半年财政支出和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叠加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扩大,有望为基建项目带来增量资金。
连平认为,下半年,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发挥“稳增长”作用,共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在财政支持存后手叠加项目储备充足和政策支持到位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基建投资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上半年基建增速有所回升,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债投放和商业银行配套信贷在基建投资中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
房地产投资方面,专家预计,短期仍将低位运行,但投资降幅有望收窄。温彬表示,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期。
重点聚焦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承载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创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
展望下半年,民营经济的恢复发展关乎宏观经济运行大局。近期多个部门密集召开会议,广开言路,倾听企业心声,传递了真抓实干、发展经济和支持民营企业的明确信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出台,从六个方面明确多项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解决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对营商环境建设等进行详细安排,将使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加契合实际。
受访专家认为,《意见》对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得准,推出的举措针对性强,将有力提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给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意见》将有力推动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董希淼表示,2023年,我国将面临较多的内外部不确定性,下半年对完成全年工作目标至关重要,《意见》的印发和相关会议的召开,有助于引导企业克服“等靠要”思想和畏难情绪,推动全国上下统一思想、迅速行动,对促发展、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表示,下半年,要做好政策确定性和可预期性管理,建立政策沟通机制,避免政策实施过程对市场预期产生冲击。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并一以贯之,提振民营企业信心,适当延长对中小微企业等重点薄弱领域的帮扶政策,为其恢复提供更多空间。
由于民间投资占到整个制造业投资近八成,因此民间投资能否有效回暖,也成为下半年制造业投资能否保持平稳增长的关键。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当前,部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专家建议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连平表示,重要的和实质性的是落实政策优惠和扶持,尤其是在金融和税收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上。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服务民营企业,最根本的是要优化营商环境。”董希淼认为,要通过落实和深化“放管服”、打破隐形壁垒等一系列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用真招实策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推动稳增长、稳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受访专家一致认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促进政策实施路径持续优化、政策执行实效不断提升,确保政策红利顺利转化为民营企业发展动能。